建立和完善草原保护建设长效机制

2018-02-15 06:34:42李凤兰莎日娜
畜牧兽医科学 2018年13期
关键词:草原生态建设

李凤兰,莎日娜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草原工作站,巴彦淖尔 015000)

0 引言

我国土地和自然资源丰富,其中草原面积达4亿hm2,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40%,草原对于我国的草原文化、民族和谐、生态保护以及食品安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做好草原保护建设工作意义重大,目前有关草原的保护和建设已成为我国发展建设的重要研究课题,若要实现草原生态和谐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需要建立和完善长效保护机制,切实做好草原保护工作,维护草原生态安全,并保持健康发展。

1 草原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1 严峻的草原负荷超载问题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养殖多达4.01亿个羊单位的草食性家畜,超出草原负荷量9 100万羊单位,超载率高达63%,而到2016年,我国天然草原的超负荷率降到35%,超载量已经大为减少。但是超载情况仍不容乐观,对350个半牧区和牧区进行统计调查,数据显示,牲畜超载率超过25%的仍有178个,超总数的一半。目前阶段,降畜难、增草难等问题仍然很严峻,亟待解决。

1.2 密集人口带来的生态问题

随着草原放牧地区的不断发展,地区人口数量和规模也逐渐增大,给草原的生态环境带来的负担与日俱增。如在内蒙古某个地区,其人口数量经过改革开放一段时间的发展后从最初的27万暴增到300万,在给当地经济带来繁荣的同时也给地区生态带来诸多问题。随着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发,该地区草原退化,牧场周边已经呈沙漠化趋势,而随着该地区人数增长,人口密度已经从16人/km2提升至20人/km2,目前已经增加到53人/km2。草原生产力与牧区人口增长率呈负相关,会给草原地区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1.3 频发的草原生态灾害

影响我国草原地区生态的重要原因是频发的草原灾害,现有的草原畜牧业还受传统自然生态的制约,草原气象灾害发生时,对草原地区的影响很大。相关资料表明,目前有多达20种的草原灾害频繁发生,基本处于“五年一大灾,三年一小灾”的形势,严重损害了草原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阻碍草原畜牧业发展与生态治理的主要因素。

1.4 草原资源利用缺乏长期性、科学性

由于草原牧区人口迅速增长,“人-草”、“林-草”、“工-草”、“粮-草”以及“畜-草”之间长期存在矛盾。随着绿色生态发展观的贯彻落实,许多的草原保护建设企业及项目在政府政策引导及社会经济的多重影响下开始启动并实施。在工业化与小城镇建设的推进中,产生了大肆占用草原进行城镇建设、大面积的草原建厂采矿等行为,严重影响草原生态环境。这些情况屡屡发生,其根源在于对草原资源的利用产生了偏差,只注重短期的利润和回报,缺乏长期性、科学性的规划,必然引起一系列草地资源破坏情况的发生,引起影响地区经济以及生态环境的问题发生,破坏草原生态和安全[1]。

2 保护草原生态的理念

2.1 全局战略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草原生态问题频发由多方面的影响造成,要彻底解决很困难,需要长期的努力,所以必须要立足全局,须有大局观,科学应用系统思维分析和解决草原牧区人民面临的发展问题。在草地环境保护和整治时期,草地综合整治理念应以全局为重,列举并综合分析其安全性影响因素,因地制宜,灵活制定方案,合理地选取适合当地发展的方式进行产业经济结构的调整,消除一些不稳定的隐患,保障草原环境、畜牧业及人们生活稳定发展,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新局面。

2.2 休养修复战略

由于牧区长期超载放牧,我国草原已经“伤痕累累,不堪重负”,到了“非治不可”的境地,要恢复原有的面貌除修养以及适当的维护外,最关键的是要发挥草原其自身的特点,顺应自然,保证草原生态系统能完成自我更新和自我恢复,才有可能通过采取适当的恢复技术恢复和发展草原生态系统。同时,掠夺性发展和草原资源的破坏性开发必须尽快停止,“生态债”应逐步得到偿还,保持草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的平衡,使经济活动始终处于草原生态承载范围内[2]。

2.3 文化宣传战略

约束和引导大众性行为是草原文化所强调的标准要求,其核心是生态保护理念的体现,即尊重自然,尊重草原,像爱护家人一样爱护草原的环境,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和谐。草原文化的本质是“天人合一”,其揭示了畜牧业发展的本质:人群-草原-动物的联系,实现对于动植物之间的管理,最终达到不同种群、不同资源间的科学合理配置以及和谐发展。而在现实情况中并非如此,大部分人都将农耕文化放在草原文化之先,重视农业耕种而轻畜牧业,长此以往导致草原文化受到挤压逐渐被取缔。“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因此在草原保护建设方面,必须重视发展和宣传草原文化建设,尽可能减少农耕文化对草原文化发展的影响和压制,严格贯彻并执行草原文化建设发展理念,科学合理地对草原进行管理和建设,以期长足发展。

3 草原保护建设长效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措施

3.1 完善政策

草原的保护和建设不仅关乎生态文明的实现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是一种公益性质的事业,在其中政府政策起引导性的作用和功能。首先,农业与畜牧业、草原生态保护与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离不开政府的协调,而长期性、科学性的草原生态保护建设体制机制也必须依靠政府政策的长期性和连续性作保障;其次,人、畜、草的科学配置应以自然规律和当地经济状态为依据,促进草原生态恢复,促进牧民融入草原保护体系中,保证牧民利益,同时政策体制机制的制定应该遵循长期性、稳定性的要求,确保草原保护和建设的长期稳定发展;最后完善草原生态系统恢复与保护生态补偿机制,实行有偿使用的体制机制,从经济层面进行保护。

3.2 发展科技

我国草原保护建设的科研水平离发达国家还存在差距,完善的草原保护体制,需要先进的科学理念和技术水平。政府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引导,建立一批以草原生态保护为主的环保企业,加大创新力度,研发先进技术。同时,改进产业模式,加强科技管理与应用,尤其要注重技术培训,普及草原保护建设技术,提升草原相关工作人员以及牧民的科学水平和素养。

3.3 法律保障

严格的法律执行是草原保护建设的关键。首先,将各地方政府已经执行并取得良好效果的成熟政策上升至具有法律效力,建立并完善草原保护建设相关制度,将治理和保护草原生态逐步法制化,由此才能使草原治理、保护建设长期化、稳定化和可持续化,才能使草原生态文明和经济建设统一发展。

第一,科学立法。建立国家草原生态治理与保护建设相关法律,做到有法可依;第二,严格执法。使法制建设发挥成效,必须明确各主体责任,建立和规范执法和监督体系。此外,加强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方式水平和手段,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体制,切实做好草原资源的配置和利用,维护农牧民的利益;第三,加强法律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增强农牧民行为的积极性,凝聚社会共识,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合力,为草原保护和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助力[3]。

4 结束语

建立和完善草原保护建设长效机制意义重大,应立足全局,兼具长期视角,从政策、科技、法制多方面着手,确保草原建设长效机制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使草原生态保护工作取得实效。

猜你喜欢
草原生态建设
讲解《草原图》
《当周大草原》
散文诗(2021年22期)2022-01-12 06:14:28
一生的草原
散文诗(2021年22期)2022-01-12 06:14:10
“生态养生”娱晚年
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8:02
住进呆萌生态房
学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态之旅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6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电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28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人大建设(2017年10期)2018-01-23 03:10:17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0:2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