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金保
(青海省祁连县八宝镇兽医站,海北 810499)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农牧厅和州农牧局的具体指导下,祁连县以“三区”建设为引领,以6项机制创新为主线,以草原生态保护和草畜联动为重点,以合作社规范化建设为载体,培育农牧区发展新动力,通过坚持深化试验区改革,进一步完善体制创新机制,以放活草场经营权,不断创新农牧业经营体系,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全面激活要素、激活主体,推动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牧民变股民的深刻变革,为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入强大活力,为发展现代农牧业提供强大动力,通过一年的发展,有力地推进了试验区的建设。目前祁连县7家试点合作社共入社牧户387户1 419人,共整合草场56.49万亩;整合牲畜39 908只(头),其中牦牛29群5 101头,适龄母畜4 599头,母畜比例为91.55%;藏羊90群31 314只,母畜27 047只,种公羊3 400只,母畜比例为87.76%,入股资产股金总额为3 885万元[1]。
(1)强化措施,推动股份制合作社提质增效。坚持“谁先整合、谁先发展”的扶持模式,按照建好“一个合作平台”、组建“一支领头队伍”、制定“一系列制度”、订好“一年发展计划”的要求,着力推进合作社规范化建设。重复推敲完善了合作社章程,建立健全章程、财务管理、收益分配和民主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合作社财务聘请县会计事务所进行统一管理,保证了内部管理制度“透明化”,提高了社员入社的“公信力”。
(2)探索创新,建立草原生态保护新机制。第一,不断创新草地治理模式,采取“封、围、育、种、管”等综合措施,野牛沟乡沙龙滩黑土滩和沙化草地治理试点工作取得成功,通过治理新增优质饲草基地8万亩,实现了生态治理和草畜联动“双赢”。2017年,黑土滩植被盖度提高70%,鲜草产量从50 kg提高到350 kg以上。第二,不断创新放牧方式,牛羊按群专群饲养、草场按类划区轮牧,优化畜群结构,将草场划分为母畜草场、种畜草场、幼畜草场,实现了按草配畜的目标。第三,不断补齐饲草短板,突出饲草料基地建设,年内新增一年生优质饲草料基地2.5万亩,开展地膜玉米、地膜苜蓿种植,大力发展“飞地牧草”,与张掖、山丹、民乐、门源订单青贮饲草5 000 t,有效补齐了祁连县饲草地“短板”,有效推动了“以草定畜、草畜联动”。
(3)科技引领,构建多元服务新体系。第一,立足长远,抢占人才技术高地,筹建了“项目库”、“技术库”、“智力库”。第二,以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为平台,建立了2个牦牛供种场和4个藏羊供种场,加快了优质畜种种源基地建设,2016年合作社输出种畜23 433头只,合作社收益中30%为种畜经济贡献。第三,强化科技推广,重点推广藏羊、牦牛良种繁育、高效养殖、饲草青贮等良种良料良法配套技术,合作社共组建藏羊“两年三胎”125群25 000只,牦牛“一年一胎”88群4 400头,6月龄羔羊出栏价达760元,科技养畜实现突破,成为助推畜牧业提质增效的发力点。
(4)利益联结,助推精准扶贫新思路。积极发挥扶贫帮扶作用,协调落实财政资金以“金融扶持”方式投入到各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将资金折股量化,通过建立市场主体、合作组织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贫困户稳定增收脱贫,同时促进全县经济发展,加快脱贫进程。2017年7个试点社扶贫户数为316户,扶贫分红总金额为60万元,户均分红达1 898元[2]。
祁连县试验区建设工作初步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与上级党委、政府的要求和发展试验区目标相比任重道远,与临县的工作成绩相比差距甚远,主要表现:农牧业生产成本逐年上升,效益低;农牧业生产结构不合理,种养业结合不紧,农畜产品品质虽高,但缺精深加工、缺高端产品、缺有竟争力的品牌。
(1)突出生态优先,在创新草地资源保护新机制上有新作为。依托青海大学草产业平台,推广黑土滩治理及中轻度草场增产技术应用,计划实施黑土滩治理任务6万亩;实施中轻度免耕补播施肥草场90万亩;落实好第二轮国家草地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严格推行禁牧封育、草畜平衡管理制度。计划防控草地鼠虫害200万亩,草原植被综合盖度达到70%以上,产草量提高5个百分点。
(2)突出方式转变,在集约化草地生态畜牧业经营新机制方面有新作为。以已建的县级藏羊、牦牛产业平台为中心,在各示范合作社建立种畜基地,建立“专家联点、技术承包、远程服务、成果转化”的快速通道,推动产学研结合,进一步增强良种供应能力,年输出规模达2万头只以上。同时鼓励和动员群众扩大乡与乡跨区串换种羊为基础,依托国家良种补贴项目进行良种引进、培育、辐射,保证年串换规模达到0.2万头只。
(3)突出布局优化,在建立草畜联动新机制方面有新作为。在八宝、扎麻什2乡镇集约现有耕地为主,5个牧业乡镇以圈窝种草为补充,引进高产优质饲草品种,力争年饲草种植面积达到3.64万亩。在周边县市租建“飞地牧草”种植基地1万亩,逐渐形成“农种牧购”、“牧种自给”的“为养而种为牧而农”的新格局。完善农牧结合的养殖模式,在全县2个农业乡镇23个村实施好“千只百头”肉牛肉羊“牧繁农育”工程,力争舍饲畜禽养殖规模达到20万头只。
(4)突出技术培训,在农牧业人才培育方面有新作为。坚持立足产业、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注重实效的原则,以服务现代农牧业产业发展、服务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发育为导向,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程,统筹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和项目资金,加快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牧民[3]。
(5)突出融合发展,在产业化经营新机制方面有新作为。继续完善以规范化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为主体,以家庭农牧场、规模化养殖小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为辅助,多种方式并存的生产经营模式,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导力度。
(6)突出改革创新,在多元化服务新机制方面有新作为。第一,从完善流转服务制度、规范草地流转行为、健全流转服务组织,创新流转服务方式等方面深入细致开展好草场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构建起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牧业经营体系,向规模经营要效益。第二,争取扩大县级农村金融担保平台和“授信池”业务,争取更多的资金投向农牧业、农牧区。
为大力推进畜牧业的发展,要从生态优先、方式转变、布局优化、技术培训、融合发展、改革创新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