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文忠
(云南省宁洱县梅子镇农业服务中心,云南 宁洱 665199)
全县肉牛存栏达54667头,其中能繁母牛达19571头,出栏肉牛9098头,出栏率17.1%,肉牛产肉量达1046吨,养牛产值达1463万元,成为部分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肉牛养殖规模户分别为:年存栏肉牛10~19头有693户,存栏肉牛20~29头有95户,30头~49头有77户,50头~99头有25户,100头~299头有4户,300头以上1户;年出栏肉牛5~10头有84户,出栏肉牛11~20头有52户,出栏肉牛21~30头有43户,出栏31~40头有27户,出栏50头以上的有18户,规模户共出栏肉牛4302头。为转变肉牛生产方式,促使肉牛生产向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优质化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
仅靠农民现有人均纯收入9157元,来投入建设牛厩改造、牧草种植、补饲育肥、冻精改良、牛种选育和引种等配套养牛体系是远远不够的。资金投入不足,成为发展肉牛生产的瓶劲。
仍然沿袭传统的饲养方式,自然放牧,有啥吃啥,农民养牛管理粗放,缺乏良种良料良法,制约了肉牛的生产发展。
多为地方品种,品种退化较为严重,农民对冻精改良在商品价值的意识不高,还处干乱交乱配的“自繁自养”的状态,导致肉牛生长缓慢,产肉量低,肉质品质差,养牛效益低。
多年来,由于开发种植茶叶、咖啡、水果等经济作物,导致可放牧的天然草场逐年减少,而缺少资金投入,只顾放牧,不搞草地改良和维护,加之对农作物秸秆的利用甚少,造成饲草饲料严重不足,阻碍了肉牛的生产发展。
多为1户1家分散饲养,养牛多为役用,普遍农户养牛1~2头,有的甚至不养牛;规模养牛的农户较少,且饲养水平低、出栏率低、商品价值不高,导致农民养牛的积极性不高,制约了肉牛的生产发展。
各级政府要把发展肉牛产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来抓,对肉牛养殖规模户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用于发展种植牧草、牛厩建设、青贮氨化窖建设、制作青贮氨化料、牛种改良等基础设施建设,以此提高养牛户的积极性。
发展肉牛生产,良种需先行,采取引种和选育相结合,帮助肉牛养殖小区的龙头企业和养牛大户抓好优质纯种牛的引进和肉牛杂交改良。协调解决好引种所需办理有关手续和牛种选择及调运。以引进西门塔尔、短角牛优质纯种牛和二元杂交能繁母牛为主,引种做到血缘清楚,无遗传缺陷,生长性能好,有明显的种用特征特性,且有完整的系谱证。同时,搞好母牛发情鉴定,采用本交和冻精改良,2种配种方法,适时配种,提高母牛的受胎率和繁殖率,加大肉牛改良推广步伐,加快肉牛的生产发展。
饲草饲料作为养牛的物质基础,必须有充足的饲料饲草饲喂肉牛。通过种植牧草和开发利用农作物秸秆,来弥补饲草饲料的不足。一是利用冬农闲田地,种植优质黑麦草;二是利用轮歇田地,种植皇竹草、苜蓿、乐食等多年生优质牧草;三是充分利用丰富的玉米秸秆,制作青贮氨化料;四是推广配合饲料,精、粗、青适当搭配,供给营养全面的饲草饲料。
推行科学养牛技术,改乱交乱配为经济杂交,推广二元、三元杂交牛;改有啥吃啥为科学饲喂,精、青、粗适当搭配;改传统放牧饲养为舍饲半舍饲为主,把牛当猪养,放牧与圈养相结合,补充饲草饲料,搞好犊牛培育和肉牛育肥等各个环节;同时,搞好牛厩的改造,按肉牛生产用途和生长阶段设计牛厩和改造牛厩。并配套安置饮水、补饲等设备,为养牛提供良好卫生的环境。饲养肉牛按不同生长阶段科学搭配饲草饲料并科学饲喂,提高肉牛的养殖效益。
对牛的疫病防疫主要搞好口蹄疫、牛出败、气肿疽等疫病,按免疫程序进行防疫,同时,搞好厩舍消毒,采用高效灭菌能力强的消毒剂。并加强疫病监测,定期或不定期检测免疫抗体水平和免疫效果,各种疫病的免疫密度均达到100%以上,确保肉牛健康生长。
为了充分利用农村养牛资源,调动农民养牛积极性,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成立肉牛养殖协会,实行畜牧部门引导、企业运作,协会会员(农户)投资为主体的产销一体化产业链,以公司为龙头,以肉牛养殖协会为载体,以肉牛养殖农户为基础,采取“六统四分三联合”的措施,即: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培训、统一配种、统一防疫、统一销售;分户建圈、分户种草、分户饲养、分群管理;协会会员与龙头企业、养牛农户、技术部门之间形成利益联合体的方式来运作。同时,制定协会章程,本着“会办、会管、会受益”的办会宗旨,实行“统一牛种改良、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饲养标准、统一防疫、分户饲养管理”的技术路线。把母牛发情鉴定、冻改配种、培育冻改犊牛、种草、秸杆青贮氨化和养牛任务落实到会员户家中,建立肉牛养殖示范户,牛种由公司按2500元/头提供给协会及农户饲养,待肉牛育肥体重达400kg /头,由公司回收,其回收价格为15元/kg,每头肉牛5000元左右,实行保本分成,公司扣回牛成本2500元/头及除掉肉牛饲养成本后的利润,按8∶2进行分成,公司为2,饲养户为8。这样,既解决饲养户资金短缺不足的问题,又能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做到“谁养、谁管、谁受益”的办会目的,实现“公司+协会+农户”和“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组一色”的新型肉牛发展路子。从而推进肉牛养殖产业化的发展。
引进良种牛和当地选育相结合,大力推广外来良种西门塔尔、短角牛和婆罗门冻精改良为主的人工授精技术,利用杂交“二代、三代”进行育肥,改善牛肉品质,提高肉牛生产质量。其杂交模式为:西门塔尔或短角牛(♂)×本地黄牛及其它良种牛(♀)二代杂交牛(♀)×短角牛或西门塔尔(♂)三代杂交牛(商品代)。
主要抓好肉牛冻改、妊娠母牛管理、冻改犊牛培育、肉牛育肥等综合配套技术,推行科学饲养、科学管理,实行精、青、粗适当搭配,科学饲喂,改有啥吃啥为添加精料配合饲喂,推广种植黑麦草、皇竹草、臂形草、木豆等优质牧草,做到1头母牛1亩草,2头肉牛共亩草,同时广开饲料资源,制作农作物秸秆青贮氨化料,供给营养全面的饲草饲料,提高肉牛生长生育速度;改自然放牧为圈养与放牧相结合,提高肉牛快速育肥的效果;改有病治疗为免疫预防为主,保证肉牛健康生长;改乱交乱配为经济杂交,提高肉牛商品价值;改养长命牛、长寿牛为适时出栏,提高养牛的经济效益。
按照科学养牛示范区带动作用,对示范区建设的规模要求为肉牛科技示范区,协会示范区不少于50户,每户饲养肉牛10头以上,年户均出栏优质肉牛5头以上。重点扶持规模养殖示范户,要以技术为支撑,采取技术人员直接到户,技术要领直接到人,良种良料良法直接到圈的技术扶持模式,让示范户掌握牛种改良、饲草饲料开发利用、疫病防治、饲养管理等科学养牛技术。并通过典型的示范引路,形成一户带多户,多户带一村,一村带多村,多村成基地的生产格局,推动肉牛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要按照协会章程规定,以科技培训为先导,以科技推广为动力,加强对养牛农户的科技培训,对养牛户和从事养牛业人员进行全面系统的养牛培训,培训内容注重实际、实用、实效,通俗易懂,采取定期或不定期、分期分批地进行养牛技术的培训,并采取多种形式多样化的开展、举办培训、现场示范操作、发放技术材料、观看录相、会员座谈交流等方式,全面把肉牛品种改良、厩舍改造、牧草种植、制作青贮氨化料,犊牛培育、肉牛育肥、科学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等实用技术传授给群众,推动科学养牛技术在实际生产中应用,做到“一听就懂,一看就知,一学就会,会了能用,用了出成效”的培训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