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睿,叶方
(贵州安顺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安顺 561000)
贵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喀斯特面积达13万km2,占贵州省土地面积的73%,地处长江和珠江分水岭地带,区内沟谷切割密度和深度较大,山高坡陡,土层薄,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严重恶化[1]。为解决当地的扶贫问题,在海拔较低地区积极推广火龙果种植,面积已达几万亩,取得了明显的效益。紫花苜蓿在贵州喀斯特地区种植已得到广泛的推广[2-5],然而在火龙果地套种紫花苜蓿,还未见报道,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特在贵州省关岭县板贵乡进行火龙果地套种紫花苜蓿实验。
1.1 实验地概况 实验地位于关岭县板贵乡坝山村,关岭县城东南的214省道上,距县城约45km,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海拔相差悬殊在370~600m之间,年平均气温19℃,年平均降雨量1409.1mm,无霜期339d。
1.2 栽种时间及方法
1.2.1 栽种时间 2013年3月10日~3月15日。
1.2.2 火龙果地基本条件
实验用地为关岭自治县火龙果标准示范园,2012年6月种植火龙果,共计20亩,每亩种植火龙果110株,行距2.5m,株距2.0m;株高1.0~2.0m。
1.2.3 栽种方法
考虑火龙果遮阴作用,每株火龙果附近留出1.5m2,每亩共计留出165m2;让出地里石头地约100m2左右,实际每亩种植紫花苜蓿400m2。每亩用复合肥10kg作基肥,钙镁磷肥20kg作种肥。
1.3 刈割标准 每次刈割时用长1m的正方形样框随机取紫花苜蓿生长比较均匀的样10个,刈割时,苗高40~50cm,留茬2~3cm,刈割后立即称重。
从2013年7月~2014年6月共计刈割6次,每次刈割时间及刈割产量见表1。
火龙果地套种紫花苜蓿年平均产量为1.371kg/m2,按每亩火龙果地实际套种紫花苜蓿400m2,年刈割6次计算,可年产紫花苜蓿3290.4kg。
从表1可以看出,上半年产量逐渐增加,6、7月刈割时产量较高,平均产量达1.634kg/m2、1.840kg/m2,而11月、3月刈割时产量明显较低,平均产量分别只有0.922kg/m2、0.920kg/m2;从趋势上看,2013年下半年比2014年上半年产量要高。
贵州火龙果种植一般海拔比较低,气温普遍比贵州大部分地区要高3~5℃,无霜期短,火龙果地套种紫花苜蓿生长迅速,能获得一定的紫花苜蓿产量,起到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增加农户收入目的。紫花苜蓿上半年产量明显高于下半年,与贵州喀斯特地区典型特征相吻合,降雨明显集中于每年的4~7月,而土地留存水的能力较差有关,上半年雨水充沛,下半年干旱。2013年下半年产量高于2014年上半年还与农户种植积极性有关,农户种植时积极性较高,但种出来后如果不能充分的利用,施肥、除草、刈割的积极性就受到很大影响。因此在进行火龙果地套种紫花苜蓿时,综合进行农畜项目结合,可考虑合理进行牛、羊养殖与之配套,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牧草资源,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户种植紫花苜蓿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牛、羊粪便是很好的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火龙果的品质,增强火龙果的市场竞争能力。
[1]何才华,贵州岩溶环境保护与持续发展[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1,19(3):1-7.
[2]向明进,石登贵,赵永高,喀斯特地区种草养羊技术[J].中国牧业通讯,2008,(10):47-48.
[3]莫本田,罗天琼.美国紫花苜蓿引种试验[J].贵州农业科学,1996,(02):6-13.
[4]唐成斌,陈瑞祥,罗天琼.贵州喀斯特地区优良牧草引种及其生产性能[J].贵州农业科学,2006,34(4):70-74.
[5]孟军江,唐成斌,钱晓刚,等,喀斯特山区退耕坡地紫花苜蓿引种栽培试验[J].贵州农业科学,2005,33(6):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