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汉文
(上海兴庚基础工程有限公司 上海 201803)
桩基工程是隐蔽工程,施工难度大,技术要求高,混凝土灌注桩在许多情况是水下灌注住混凝土,在灌注过程中容易出现质量问题,现就桩头不密实、离析、夹泥(砂)、气泡、断桩、桩底沉渣偏厚等常见的灌注桩桩身缺陷及其成因做简要分析。
根据理论计算分析,桩身浅部是桩承受轴力最大部位,所以桩身浅部质量对桩承载力有较大影响。桩头不密实表现为浮浆较多,混凝土不密实,现场混凝土切割试块抗压强度较低,超声波检测波速波幅偏低。桩头不密实的产生原因多数为灌注过程中,混凝土面标高测量不准,造成超灌高度不足,桩头浮浆较多,粗骨料不足,混凝土质量较差;少数是桩顶标高位置土层强度不足,灌桩之后护筒拔起太早,由于混凝土比重较大,对桩周土体有挤压变形作用,部分混凝土蠕动变形,混凝土中形成大量细小裂缝。
混凝土离析是指拌合物组成材料之间的粘聚力不足,拌合物成分相互分离,以致造成混凝土硬化后出现蜂窝、薄弱夹层等缺陷的现象。离析的原因主要是材料变化和施工操作问题。材料方面骨料质量的波动很容易造成混凝土的离析,粗骨料含水率过高,容易使拌合水用量过大,骨料含泥量过大将使水泥浆同骨料的粘结力降低,都容易产生离析。施工操作方面混凝土灌注过程中,工人向混凝土中加水、混凝土罐车未将洗罐余水倒尽,也会产生离析。
桩身局部夹泥(砂)是混凝土灌注桩最常见的缺陷。混凝土灌注过程中翻浆的影响因素比理论条件复杂的多,钻孔孔径突变、钢筋笼配筋变化都会影响翻浆,造成桩身局部夹泥(砂),泥浆性能是形成桩身局部夹泥(砂)的最主要因素,当泥浆比重过大,砂含量较高时,灌注时就有可能使混凝土向上回涌在桩内形成局部夹泥(砂),尤其混凝土灌注过程中塌孔,或者泥浆中含有较大的泥块,极易造成灌注过程的翻浆不顺利,从而产生桩身局部夹泥(砂)。
桩身混凝土气泡缺陷表现为取芯样表面蜂窝,多出现在桩身上部,超大超长桩出现比例较大。混凝土灌注过程中混凝土粘性对其中气泡排出有较大影响。在混凝土灌注过程中气泡由桩底向上排出时,随着压强降低,气泡体积变大,粘性小的混凝土中,气泡可顺利的排出,粘性大的混凝土,气泡大量聚积在桩身上部,产生桩身混凝土气泡缺陷。
断桩对工程质量的影响最为严重。就现阶段的施工实践来看:①导管埋设过浅或拔出混凝土造成断桩的情况最多;②导管埋设过长,容易产生堵管或导管拔不动,也会造成断桩;另外导管密封不好时也会形成断桩。
桩底沉渣来自钻孔和清孔过程中沉淀或塌孔留下的,未被循环泥浆带走的沉淀物。混凝土灌注桩在成孔过程中,孔底和泥浆中会有大量的土块、砂和石等残留物,这些残留物主要依靠清孔过程中被循环泥浆带走,若清孔时间不足或泥浆性能不好,就无法有效将孔底和泥浆内的砂石等清出,造成桩底沉渣过厚。
①认真做好清孔,提高清孔质量,减少孔底沉碴厚度,施工中绝对禁止用加深孔底深度的方法代替清孔,防止孔壁坍塌;②尽可能提高混凝土浇注速度,缩短水下灌注混凝土时间,使混凝土和泥浆一直保持流动状态,可防导管堵塞,必要时使用缓凝剂延长混凝土的初凝时间,确保在初凝前完成混凝土灌注;③提升导管要准确可靠,灌注混凝土过程中随时测量导管埋深,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尽可能缩短拆除导管的间隔时间;④保证导管的紧密性。施工时进行必要的水密、承压和接头抗拉等试验,进行水密试验的水压不小于井孔内水深1.5倍的压力,进行承压试验时的水压不小于导管壁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力。
建筑工人是混凝土灌注桩工程的执行者,其专业能力和施工水平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质量。因此,施工单位要提高工人的综合素质,打造一支高施工水平的队伍。笔者建议,施工单位可定期组织工人培训,通过现场示范和理论教学的方式让他们了解作业的流程。同时,也要对工人进行严格的筛选与考核,真正的做到持证上岗,给混凝土灌注桩质量提供人才保障。除此之外,有鉴于当前的机械化施工方式,施工单位还有必要提高自身的机械化水平,并使工人进行熟练的掌握。相比于以往的手动作业,机械操作起来更加方便且能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因此,提高工人的专业素质能够改善目前的施工面貌,给混凝土灌注桩施工带来改观。
积极提高施工管理水平仍然是施工单位的重要工作内容,通过规范化、制度化、精细化的章程给施工实践提供建议。笔者认为,施工单位应该委派专门的现场管理人员,对混凝土灌注桩施工进行监督。这不仅能明确每个工人的职责,也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矫正。同时也要建立起健全的管理架构,通过施工单位内的监督部门、项目部以及第三方监理机构的共同努力,促使灌注桩施工技术精益求精。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施工单位还应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明确灌注桩施工中的标准和责权问题。笔者相信,在完善的管理模式下,灌注桩施工的质量一定能得到显著的提升。
近几年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混凝土灌注桩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为了确保项目长久运行,笔者在文章中对灌注桩桩头不密实、离析、夹泥(砂)、气泡、断桩、桩底沉渣偏厚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从提升成桩质量、提高工人素质和强化现场管理等方面进行改善的建议,希望能给业界提供一些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