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新闻传播核心课程和科研项目持续推进思政教育入脑入心

2018-02-14 02:29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新闻事业思政政治

应用文理学院新闻与传播系党支部现有党员20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6名。支部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积极落实全国和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贯彻学校《关于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2017-2018)》和学院《关于推进教师“课程思政”责任制的意见》文件要求,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履行好党支部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努力将党支部打造成为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坚强战斗堡垒和行动榜样。

思想引领:切实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课程思政”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在探索如何“立德树人”,如何实现高校全程、全方位育人方面,新闻与传播系党支部开展一系列学习教育活动,集中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等,为党员购买《马克思主义思想导论》《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等经典著作辅导读本,将学习成果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提高党员对“课程思政”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统一思想,汇聚力量,逐渐探索出“课程思政”工作的基本思路:先行依托新闻传播核心课程和科研活动项目,加强理论和实践探索,持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

组织协调:深入挖掘专业核心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新闻传播教育本身就站在意识形态阵地的最前沿,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中央三大媒体时,强调了“党媒姓党”的著名论述。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也明确提出了对新闻传播学科的要求。新闻传播系党支部要求教师及时将这些与新闻传播相关的总书记的论述传播到课堂,使学生们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党中央的声音。同时,要求承担新闻传播课程的教师深入挖掘课程自身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意识地结合党对新闻传播的最新论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入脑入心。现将挖掘新闻传播核心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案例介绍如下。

1.支部要求核心课程在编写教学大纲时明确体现“课程思政”的理念,并写明具体途径。“中国新闻事业史”的大纲中有这样的表述:“本课程在授课过程中担负意识形态教育功能,对于培养新闻专业学生的主流价值观、了解中国新闻事业中的意识形态斗争历史有很大的帮助,可以塑造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新闻伦理与法规”课程亦是如此,其大纲中有如下内容:“本课程通过对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分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新闻传播职业观,用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统摄自己的职业生涯,内化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内化为坚定的新闻专业职业信念,从而获得良好的操守和品行。”

2.精心寻找切入点,落实教学大纲关于“课程思政”的设计。“中国新闻事业史”的授课内容中,在讲授“早期西方新闻事业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影响”时,虽然肯定了西方新闻事业对中国新闻事业所带来的客观上的进步,尤其是办报观念和技术革新的影响是正面的,但是对西方新闻事业充当西方侵略中国的情报工具的本质予以批判。此处引用了毛泽东同志对这一问题的评价和认识来引导学生认识西方文化侵略的本质:“帝国主义列强对于麻醉中国人民精神的一个方面,也不放松,这就是他们的文化侵略政策。传教、办医院、办学校、办报纸和吸引留学生等,就是这个侵略政策的实施。其目的,在于造就服从他们的知识干部和愚弄广大的中国人民。”同样,在讲述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办报活动时,加入了《晋察冀日报》艰苦办报的事迹,此时任课教师重点讲述该报“八匹骡子办报”的精神,引导学生树立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在“媒介伦理与法规”具体课程内容上,当讲到“媒介审判”问题时,告诫学生必须谨守马克思主义新闻真实观,新闻不能逾越法治的底线,不能代替司法,向学生传播依法治国的理念和方略,并通过“张金柱案”“于欢案”等报道润物细无声地予以传播,效果很好。

影视传播专业围绕“电影文化”“摄影与摄像”“影视改编”等课程,分别融入了主旋律电影、摄影家精神、红色经典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汉语言文学专业依托“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现当代文学”等课程,融入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中国现代文化的传播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服务引导:依托科研项目和科研优势,助力“课程思政”建设

1.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探索“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与成果固化问题。支部党员共出版专著2部,发表科研、教研论文10余篇,其中CSSCI论文2篇,北京市教委调研项目1项,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课程设计等角度展开研究,从理论上探索“课程思政”落实的具体路径。

教师们重点围绕新闻传播教学研究中的价值导向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如《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中价值教育课程建设的思考》《当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中的价值矛盾问题》《大学生课堂廉洁文化教育研究—以艺术设计类专业课堂教学为例》,已经成为系里各门课程开展廉洁文化教育的示范,也成为学院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成果。支部统战委员、新闻与传播系主任李彦冰的论文《北京西山红色文化的政治价值》根据学校城市型、应用型大学办学定位,发掘北京红色文化资源,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教学实践资源。该论文发表于北京市委机关杂志《前线》,在学界影响较大,被“求是网”全文转载。新闻学专业的选修课“政治与传播”课程,直接由李彦冰教师的科研著作《政治的微传播研究》衍生而来,该课程直接采用科研著作作为教材,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洞察力,为学生在未来的新闻传播职业中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奠定基础。

2.注重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新闻与传播系党支部在教师的科研成果和研究项目如何转化为资源上下功夫,确立了以学校“启明星”科技立项、北京联合大学国家级文科示范中心创新性实验项目这两个抓手进行具体实施。支部党员教师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知识,投身创新实践活动,并对学生科研创新项目进行指导。2018年,新闻与传播系学生在党员教师的指导下,围绕北京红色文化、北京西山红色文化、北京城市形象塑造、北京评书传承、奥运文化传播等元素申报学校“启明星”创新项目,共有16个项目获得立项。纵观这些学生科研立项,无不体现着党的十九大关于弘扬红色文化,北京市第十二次党代會关于“三个文化带”建设和弘扬京味文化,学校第五次党代会关于城市型、应用型大学建设等要求,对加深学生学习理解党在新时代的战略和决策起到重要作用。

总之,党支部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依托新闻传播核心课程和科研项目持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从思想引领、组织协调、服务引导三个方面层层推进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理念落到实处,真正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责任编辑:于 洋]

猜你喜欢
新闻事业思政政治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办公室政治
第1课夏商周政治制度教案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中国记协发布《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2017年)》
讲政治要防止几个误区
新闻事业的文化属性
唱响主旋律 党性最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