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关键能力

2018-02-14 19:25褚宏启
中小学管理 2017年11期
关键词:学理关键意见

褚宏启

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要注重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关键能力培养。”并进一步指出要培养四种关键能力即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

我认为,这是几十年来政策文本中对于学生能力发展的“重点”到底应该是什么的最好表述,也是迄今为止最合乎学理、最简明扼要、最切中要害的表述。

第一,这种表述是目前最合乎学理的表述。

《意见》把能力予以分层表述,合乎学理,而不是把诸多素养或者素质“一锅煮”。

从学理上讲,在21世纪,一个人一生中需要具备三类素养。(1)共同素养中的基础素养,如基本的读写算能力,如遵守交通规则、不随地吐痰、不乱丢垃圾等现代生活素养。(2)共同素养中的高级素养,如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合作能力、交流能力、自主发展能力、信息素养等。在21世纪,一个人只具备基础素养是不够的,只有具备这些高级素养才能应对21世纪的挑战。这些素养,也被称为“核心素养”或者“关键能力”,对应的是同样的英文词“Key Competencies”。所以,读者把关键能力等同于核心素养就可以了,免生误解。(3)职业素养,从事某种具体职业需要具备的专门素养。医生、建筑师、会计师、教师等隔行如隔山,职业素养相差很大,且不能够互相替代。

《意见》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属于基础素养,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属于核心素养,职业能力属于职业素养。《意见》的表述,层次分明,不仅区分了基础素养与高级素养(关键能力),也区分了专门的职业素养与跨界的核心素养(不论从事什么行当都需要具备跨界的核心素养即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由于职业能力主要属于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本文不多关注。

第二,这种表述是当下最简明扼要的表述,真正把握住了“关键”的能力。

基础教育既要培育基础素养,也要培育高级素养,即核心素养或关键能力。何为核心与关键?在基础教育阶段,《意见》要求培养学生的三种关键能力,并提出了具体要求:“培养认知能力,引导学生具备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学会学习、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的素养,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合作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过集体生活,学会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遵守、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培养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养成创新人格,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尝试、创新创造。”

需要注意的是,《意见》中的认知能力不是“基础性”的认知能力,不是记忆力,而是高级的认知能力,主要涉及思维能力、交流能力、自主发展能力。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都属于思维能力。培养思维能力要求“有脑好好想”而不是有脑好好“背”。思维是高级的认知过程,是信息加工过程,而不是机械简单记忆这种低级的认知过程。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的素养属于交流能力,要求不论是口头交流还是书面交流,都要讲道理,要“有话好好说”。学会学习、终身学习本质上是自主发展能力,这世界变化快,在学校中学习的知识在职业生涯中是远远不够用的,一个人需要自主学习、有效學习、终生学习才能持续发展,要“活到老学到老”。

综上,《意见》强调的是五种能力:思维能力、交流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这些能力正是诸多国际组织与世界各国所共同关注的核心素养或者关键能力,抓住了21世纪学生能力发展的关键领域;是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三维目标、综合素质的聚焦版与升级版,让教育工作者能够把握住教育目标、培养目标的重点。

我们常常说“能力为重”,但到底哪几个能力是重中之重、是关键能力,并不清楚。过去对于学生能力的表述,有时失之于宽(如全面发展、综合素质),有时失之于窄(见后文)。此处的表述,不是泛泛而谈,比较精准。

2016年9月我国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内容比较宽泛,需要进一步突出重点。《意见》是对此的改进,我们可以把《意见》中对于关键能力的表述看作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简约版、升级版。

第三,这种表述是当前最切中要害的表述,突出了两大“超级素养”即创新能力与合作能力。

这是我国政策文件中第一次把二者并列提出且精准表述,把握住了21世纪对于人的素质的核心要求,是非常可贵的。

笔者在2016年《中小学管理》本专栏的系列文章中,曾把诸多核心素养最后聚焦为两大超级素养即“创新能力”与“合作能力”。21世纪的社会更加复杂、变化更快、竞争加剧、不确定性增强,唯有“创新+合作”才能有效应对。创新能力是智慧(智商)的集中体现,意味着“聪明的脑”;合作能力是情商的集中体现,意味着“温暖的心”。

众所周知,全面发展永远正确,但是全面发展也要有重点,不能没有边界、漫无边际。世纪之交,各国都在探索人最为核心与关键的“素养”或者“能力”应该是什么,我国也不例外。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些表述都很好,但仍有改进余地,都没有《意见》的表述那样精准地聚焦于创新能力与合作能力。实际上,创新能力在表述上显然比创新精神好,而且,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也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交叉关系。

中国的基础教育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是:学生的素质中存在“结构性失衡”。亦即基础素养特别是基础知识的教育严重过度,而高级素养(关键能力)特别是“超级素养”的培育严重不足。《意见》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说清楚了到底何为关键能力,尤其是突出了两大“超级素养”;说清了学生素质发展的重点,而且真正说到了点子上。这些表述既符合学理、符合国情,又有国际范儿,吸收了国际上核心素养研究的精华,真心点个赞!

猜你喜欢
学理关键意见
评“小创”,送好礼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评“小创”,送好礼
“偷猪”引发的血案
图解《意见》明晰要求
旅行梦想促就科学新知
学理支撑,目标精准,评价引导
清淡健康的饮食是预防橘皮纹的关键!
鹏鹏猪
画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