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晶心
人设,就是人物设定。文学作品或者影视作品里,对于人物角色的设计,基本设定有姓名、年龄、身高、长相等,还有就是背景设定,家庭出身、学历、工作、收入等等。简单说,就是创造出来的一个完整人物。
这个词原本是个专有名词,一般是编剧或者影视行业人士讨论时使用得多,但慢慢就变成了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一个人的认知,尤其是在明星身上用得比较多。比如人们会说,某个明星的人设是清纯知性,某个明星的人设是爱家爱孩子,或者某个明星的人设崩塌了,那就是说他之前苦心营造的形象并不是真实的,暴露出了另一面。
明星的人设有时候是一种面具,是出于商业、名利的需要。普通人的人设有时候也有多面性,但其中必然有其和谐之处,只有和谐的人设才会有和谐的人生。如果说人生就是一部大戏,我们的人设就是我们对于人生的选择,选择什么样的人生就会给我们造就什么样的人设。
就像罗马元首渥大维在他临死前说过的那样:“在这场被称为‘人生的戏剧中,我的表演还不错吧。戏剧结束了,请鼓掌送我回家吧!”
渥大维对自己的人生设定非常清晰。他4岁时父亲去世,成为他的舅公恺撒大帝的养子,继承了恺撒大部分的财产。但是恺撒遇刺之后,他意识到他想继承的不仅是恺撒的财富,还有他的权力和尊荣。自此,他告别了宁静的家乡,进入到罗马凶险莫测的权力竞技场中。后来,他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罗马独一无二的统治者,罗马元老院赠予他“奥古斯都”(意为“至尊者”)的称号。他统治、管理他的帝国40年,在一次旅行中平静地离开了人世,他临死前说的那句话成为了千古名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原2025年)》,针对的是14- 35周岁的青年,这段时期正是人生面临选择最多、变化最大的一段时光,学业、就业、创业、健康、恋爱、婚姻、教育、保障等,无一不成为我们人生的重头戏。
我们如何求学?求学的目标是什么?
毕业了就业的方向是什么?为什么要创业?初衷是什么?会记得关照自己的身体保持健康吗?
谈一段什么样的恋爱?
对婚姻有什么看法?
今天的教育还和我们当年所受教育的环境一样吗?
我们生活的最终保障在哪里?如何去追寻?
……
在这些林林总总的问题中,哪一个问题不涉及到我们对于自我的认知?
自我认知就是自我的意识,是我们作为个体对于自己存在于这个世界中的行为、心理和情绪等的觉察。自我认知度高,我们对自己的人生就会有更好的规划,更加有方向感。
事实上,我们的人设是会变化的,不同年龄不同的认知水平,就会有不同的人设。14歲是14岁时的人设,35岁是35岁时的人设,但我觉得,变化的可能是一些表象,内涵却可能是不变的。比如你的人设是坚强,那么这个品质从14岁到35岁是可以一以贯之的,只是体现在不同的方面,呈现不同的面貌罢了。当然,也有可能你会选择彻底地改变,比如曾经你是一个一心挣钱的人设,后来有了孩子,开始把生活的重心放到陪伴孩子身上,那么你的人设就真的是有了重大改变了。一如本文标题所言,你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便会造就什么样的人设。
还有一种很大的可能,你拒绝所有的人设,你是一个多么自由自在的人,从心所欲不逾矩,怎么会让一个人设来限制你的人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