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剑
(四川省中江县畜牧局,四川中江618100)
牛传染性胸膜肺炎又称为牛肺疫,具有较为广泛的流行区域,不同品种的牛均易感染,而且本病的致病菌丝状霉形体广泛存在自然界中,因此在生产过程中提高对本病的诊断,积极采取具有针对性的综合防治措施,对实现科学养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病的致病菌为丝状霉形体,又称为星球丝菌,革兰氏阴性,在病牛的呼吸道组织、器官、分泌物中可检出病原体;病原菌对青霉素、苯胺类药物具有较高的抵抗力,对外界的抵抗力比较弱,不耐日光、热和干燥,常用的消毒剂可迅速杀死病原菌[1]。
传染源:病牛和带菌牛是主要的传染源,经治疗康复1~2年的牛仍可感染健康牛群。
易感动物:不同品种的动物感染性各不相同,牦牛和黄牛发病率超过60%以上,病死率30%~50%;
传播途径:病原体主要由唾液、尿液、乳汁、子宫渗出物排出体外,由飞沫经呼吸道、污染的饲料经消化道感染健康牛群[2]。
本病发生不分季节、性别和年龄。
急性型病牛在发病初期体温升高至40℃~42℃,鼻翼开放,呼吸急促、浅,呈典型的腹式呼吸,伴有痛性短咳,不愿行走或卧下,肋间明显下陷,叩诊胸部浊音有痛感,听诊有湿罗音,肺泡音消失或减弱,如果伴发有胸膜炎可听到摩擦音,疾病发展到后期会发生心脏衰弱,在发生胸腔积液的病变下甚至听不到心音,重症患牛胸下部和肉垂发生明显水肿,尿量少、比重增加,腹泻和便秘交替发生,最后因窒息死亡,一般情况下病程在15~30d左右[3]。
慢性型病牛多由急性转变而来,也有少数取慢性经过,大多数病牛体况瘦弱,症状不明显,听诊胸部有浊音区,体况瘦弱,这类病牛在改善饲养管理和治疗后症状会明显好转、恢复正常,只有少数病例会因养殖条件变差、劳役过度等不良因素致使预后不良。
经患病牛表现出的临床症状、组织病理学变化结合流行病学特征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要采集病料进行实验室诊断,采集病牛的肺部组织接种在10%马血清肉汤和马丁琼脂中,置于37℃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后病肺组织生长,利用霉形体进行有效监督,感染牛肺疫的病肺与巴氏杆菌病肺接近,鉴别诊断为后者病原体不同,病肺中无坏死、块化的情况,肺组织上的血管边缘无明显变化。
对慢性感染的病牛可注射0.5ml/支磺胺嘧啶钠4~5支,根据病情严重程度使用0.1m l/次氟苯尼考联合5m l/次地塞米松进行肌肉注射,1次/d,连续治疗3~5周,病牛的病情得到控制,会逐渐康复。
在规模化养牛过程中应当注意疫病的有效防控工作,首先要制定合理严格的消毒防疫制度,可以与本地的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联合,提升对疫病的防疫认识,加大辖区内的宣传工作,从源头上进行治理,督促具体落实消毒工作,牛场的进出口要设置合理的消毒设施,配备专业的消毒间,对生产过程中牛群产生的粪便要进行集中堆积发酵,对病死的牛要严格进行无害化处理。在综合防疫的过程中一但发生病牛要立即上报相关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和动物疫病预防机构要在第一时间对病牛进行处理,对于无诊治价值的病牛要进行扑杀、无害化处理;划定疫区后要进行严格封锁和隔离,禁止疫区内养殖的牛流入市场,区域内进行场地和用具消毒;如果出现疑似感染的病牛要尽早进行隔离饲养,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治疗,对受威胁的牛群进行牛肺疫灭活毒菌苗紧急接种,遏制病情蔓延;对污染的草料、圈舍、场地、用具、垫料等进行彻底的消毒[4]。
对于诊断出现急性胸膜肺炎病变的病牛可使用4支氢化可的松+8~10支青链霉素+500m l糖盐水进行肌肉注射,1次/d,连续使用5d;对于慢性肺炎病变的患牛可使用0.1mg/kg体重的磺胺嘧啶钠进行肌肉注射,或者使用0.1mg/kg体重的氟苯尼考+地塞米松进行肌肉注射;对于咳嗽症状较为严重的病牛可加用咳喘头孢80~100mg/kg体重,或者将磺胺类药物溶于5%葡萄糖生理盐水250~500ml进行静脉注射;对于出现呼吸困难、胸腔积液的病牛要配合强心、利尿、缓泻的药物,如呋塞米、肾上腺素等[5]。
牛肺疫的病原体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因此在日常生产过程中要提高饲养管理条件,搞好环境卫生,结合药敏试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药物和消毒剂,在本病易发的季节按照“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的原则,控制病情蔓延,减少用药,实现疫病有效防控的目的,保障养牛业健康发展。
[1]黄振富.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综合防治[J].湖北畜牧兽医,2016,37(6):24-25.
[2]孙传良,张铁军.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的诊断、鉴别和防治措施[J].现代畜牧科技,2017(1):55-55.
[3]玛衣努尔·沙尔和提.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的诊断与防控[J].兽医导刊,2017(10):154-154.
[4]丁艳,刘来可,丁环,等.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的诊断与防治[J].山东畜牧兽医,2016(11):31-32.
[5]周克江.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的诊断与防治[J].兽医导刊,2016(24):13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