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忠亮
(辽宁省兴城市大寨动物卫生监督所,辽宁兴城125100)
猪梭菌性肠炎又称猪坏死性肠炎,由于仔猪是易感动物,因此俗称仔猪红痢。本病是由C型魏氏梭菌经消化道接触传染所引起的高度致死性肠毒血症。自1955年英国Field和Gibson首次报道本病以来,世界范围内均有发生。在我国本病多为散发,无明显季节性,以出血性下痢、小肠后段的弥漫性出血或坏死性变化为主要临床特征。
引起本病的病原主要是C型产气荚膜梭菌,又被称为C型魏氏梭菌。本病原菌为革兰阳性厌氧大杆菌,两端稍钝圆,呈卵圆形,有荚膜,不运动,可形成芽孢。依据产生的毒素,本病原菌可分为A、B、C、D和E共5个血清型,而C型菌株可产生α和β毒素,诱发本病,出现肠毒血症、坏死性肠炎症状的为β毒素。由于病原菌可产生抵抗力较强的芽孢,因此在90℃30min或100℃5min条件下才可以彻底杀死本病原菌。
C型魏氏梭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主要侵袭1~3日龄初生仔猪,病死率一般为20%~70%。广泛存在于土壤、粪便、人畜肠道、饮水或尘埃的病原菌一旦感染猪群,则可通过粪便排出体外,污染猪场饲养环境,从而对新生的仔猪健康产生威胁。新生仔猪由于消化道特别是胃肠道生理机能不完善,魏氏梭菌经消化道在小肠内大量繁殖,产生毒素诱发本病。本病呈世界性的分布,在我国多为散发,且并无明显的季节性,潜伏期一般是数小时或1至2天。
本病依据病程长短,可分为四种类型,即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患最急性症状的仔猪,一般出生后几个小时突然排血便,精神委顿,不愿活动,偶见尖叫,极度衰弱,当天或第2天即昏倒或死亡。有的病例甚至未表现出任何临床症状就已死亡。感染急性型病猪体温略微有所升高,出现急剧腹泻,粪便内含灰色坏死组织碎片,呈红棕色液状,也有少数病例粪便呈黄色米粥状。病猪皮肤无弹性,衰弱无力,一般1天内就因机体极度衰竭而死亡。亚急性型病例病程稍缓,一般出生后5至7天死亡。病猪精神萎靡,日益消瘦,呈现持续的非出血性腹泻,排米粥状粪便,初为黄色后呈清水样。慢性型病猪一般在20天左右死亡,不死者多成为僵猪。病猪多表现为间歇性或持续性腹泻,粪便呈黄灰色黏糊状,生长缓慢或生长停滞。
本病的病变主要在空肠,病变肠段肠壁呈深红色。剖检肠段可见肠黏膜及黏膜下层有出血,肠系膜淋巴结深红色,肠内容物呈暗红色液状。剖开肠段可见黏膜表面附着灰黄色坏死性假膜,容易剥离。坏死肠段浆膜下可见大小、数量不等的小气泡,肠系膜淋巴结充血,其中也有小气泡形成,且有以肠系膜根为中心辐射状的长形气泡。肾呈灰白色,皮质部有点状出血,膀胱黏膜也有点状出血。心肌苍白,心包膜内有少量积液,心肌和心内外膜均有点状出血。
本病的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诊断,常用的方法有细菌学检查和肠毒素试验。细菌学检查方法为无菌采取肠、腹水、心血等病料涂片,经革兰染色可见革兰染色阳性,两端钝圆的单个或双个杆菌。将病料80℃水浴加热30min后接种于肉肝胃膜汤中,于37℃条件下培养4h即出现小气泡,18h后产生大量气泡,培养基混浊,颜色由橙色变黄。肠毒素试验即无菌搜集刚死亡的急性病猪的空肠内容物为病料,加等量生理盐水搅拌均匀,3OOOr/min离心30~60min,取上清无菌过滤,将滤液静脉注射体重18~22g的5只小鼠,每只注射0.2~0.5mL。同时取上诉滤液与C型产气荚膜梭菌抗毒素混合,40分钟后注射于另一组小鼠,为对照组。第一组小鼠迅速死亡,而对照组并未发生死亡,即可确诊为猪梭菌性肠炎。
免疫接种是预防本病的主要措施,可分为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主动免疫即对怀孕母猪分别肌肉注射C型产气荚膜梭菌氢氧化铝菌苗和仔猪红痢干粉菌苗两次,首次在分娩前一个月,分娩前半个月左右注射第二次,剂量为5~10m l,即可产生足够的免疫力,确保新生仔猪通过哺乳获得免疫。被动免疫即要仔猪一出生就肌肉注射仔猪红痢抗毒素,用量为3mL/kg体重,可有效预防本病的发生。同时也可采用药物预防,可在经常发生本病的猪场,投服青霉素或与链霉素并用,可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此外,预防本病还要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消毒,做好猪舍和周围环境的卫生,接生前母猪奶头要清洗和消毒,严防本病的发生和传播。
由于本病具有病死率高,病程短,发病急的特点,所以用药治疗的效果往往不佳,主要以预防为主。一旦猪群发病采取早发现早治疗的措施,病程稍缓,可口服青霉素、土霉素等抗菌药物,有一定疗效。仔猪未吃初乳前,口服青霉素、链霉素,青霉素每次剂量为10万IU/kg体重,链霉素每次剂量为20万IU/kg体重。此外,也可结合对症的抗休克疗法。1.5%葡萄糖盐水和5%碳酸氢钠注射液,按1:1或3:2混合均匀后,加温至 37℃,腹腔或皮下注射,每日2次。同时加注抗生素药物,如2%~5%庆大霉素、蒽诺沙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