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雪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无浆体为立克次体目、无浆体科,主要在红细胞内寄生,大小为0.3~1.0 μm,且往往处于边缘或者中央,呈圆形,结构致密、均匀,通常感染细胞内寄生1~3个不等,通过瑞特氏或者姬姆萨染色会被染成紫红色。病原体侵入动物血液红细胞后,临床上通常具有1周以内的潜伏期,有时会更长,具体时间长短往往与动物机体的免疫力情况相关。
无浆体的特异性宿主是黄牛,另外山羊、野牛以及骆驼等也能够感染该病。任何年龄的牛都能够感染,其中发病率最高的是成年母牛,而育成牛和犊牛发病率较低,这是由于犊牛通过吮吸初乳形成被动免疫,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抵抗该病,另外,引起犊牛和育成牛发生应激的因素比较少,因此发病率较低。而在一些情况下,引起成年母牛应激的因素相对较多,如高温、长距离运输、突然调整饲料、分娩等。犊牛或者本地牛感染后只有轻微症状,少数能够耐过,但会变成带虫者,有时虫体可在宿主体内生存13~15年之久。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患病动物和带虫动物,传播媒介是蜱,通常进行机械性传播。另外,厩蝇、牛虻以及多种其他吸血昆虫都能够传播该病,没有经过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也可能传播该病。该病通常在气候炎热的季节发生,我国南方主要是在每年4~10月发生,北方主要是在每年7~9月发生。
病牛营养不良,机体明显消瘦,被毛粗乱,通常会表现出精神萎靡,采食减少。发病初期体温可升高至39.8~40.5℃之间,发病后期体温低于37℃。呼吸急促,心跳加快且微弱,肺部听诊可发现水泡音。可视黏膜苍白,严重时发生贫血,部分略微发生黄染。四肢软弱无力,无法稳定站立,往往卧地,并口吐白沫,临死前肌肉振颤,最终由于严重衰竭而死。
外观可见病死牛体表寄生较多的硬蜱,机体消瘦,胸壁、腹壁脂肪呈现黄色样变化。剖检可见胸前、腹下发生水肿,心外膜存在淤血,心包积液,心冠状沟脂肪出现黄色样变化。脾脏呈酱色,略微肿大。肾脏也略微肿大、黄染。肺脏心膈叶、间叶边缘呈肝样病变,稍微出现肺气肿。肝脏呈黄褐色,稍微肿大。膀胱积存深黄色的尿液,无血红蛋白尿。瘤胃积食,表面黏膜发生脱落,瓣胃稍微阻塞。肠管结粪较多,结肠水肿、充血、增粗,肠系膜淋巴结存在血肿,肠黏膜容易脱落。脑组织表面血管内的血液变得稀薄,门静脉血液呈深黑色,容易析出血清。
血常规检查。血沉检查,在魏氏血沉管内加入抗凝血,对血沉速度观察,发现血沉都有所加快。血红蛋白检查,采取比色法对血红蛋白含量检测,正常含量为9~14 g/L,但发现血红蛋白含量都降低。红细胞计数,利用红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发现红细胞总数都减少。
血片检查。取几头病牛静脉血进行涂片,自然干燥后使用瑞特氏染液进行染色,放在显微镜油镜下进行检查,可见红细胞发生变形,边缘如同锯齿状,最高时有大约10%左右的红细胞内存在紫红色圆形小体,直径在0.5 μm左右,通常位于红细胞的偏中央或者中央。一般来说,一个红细胞内寄生有1~2个虫体,有时能够多达5~6个,且红细胞内寄生虫体数量与采血病牛当时的发病程度存在一定关系,即病情越重,血液越稀薄,在红细胞内寄生虫体数量越多。
药物治疗。抗生素类药,常用土霉素、盐酸四环素或者金霉素,病牛都按体重使用10 mg/kg药物,添加500~1000 mL 5%葡萄糖生理盐水,混合均匀静脉注射,连续使用5~7天。盐酸氯喹,病牛按体重肌肉注射250~500 mg/kg,每天1次,连续使用5天。血虫净(贝尼尔),病牛按体重使用8 mg/kg,添加适量注射用水配制成5%溶液进行深部肌肉注射,间隔1天1次,连续使用3次。病牛在使用上述药物的同时,还要根据其临床症状进行对症治疗,使其尽快痊愈。如病牛可静脉滴注由2000 mL葡萄糖氯化钠溶液、100 mL 10%维生素B1注射液、30 mL 10%维生素C注射液组成的混合溶液,每天1次,连续使用3次。另外,也可内服中药,可取45 g熟地、80 g党参、40 g远志、42 g白术、45 g黄芪、35 g陈皮、50 g甘草,全部研成粉末调和,混合均匀后给病牛灌服,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
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杀虫,主要是使用杀虫药将环境中的吸血昆虫以及牛体表寄生的蜱杀灭,避免虫媒传播,并保持圈舍以及周围环境干净卫生。在发病季节可使用药物预防,牛可按体重皮下注射0.02 mL/kg伊维菌素注射液(即由伊维菌素、甘油甲缩醛组成的溶液)。如果牛场条件允许,可免疫接种无浆体灭活苗或者弱毒苗进行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