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炜,沈丹
浙江省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浙江 台州 318020
读《伤寒论》最重要的是用于临床,不仅要明白条文的意义,还需前后文义对照相互贯通,并结合各家的注释和自身的理解,再通过临床实践去掌握。浙江省名中医牟重临教授深研经典,临床使用经方得心应手。笔者随师临证,体会牟师通常采用的方法是:从条文意义,推导病机;以方测证,联系相关理论引伸临床应用;对一些错综复杂的病证,则抓主证与主方,随证配合用药,使用方切中病机;对复杂多变的病症,常与时方交互使用,使经方与时方起着互补作用。下面试以举案例解析所述观点,以飨读者。
掌握《伤寒论》方证,要理解条文意义,抓住病机,推导临床应用。如大青龙汤治太阳病、溢饮,临证要掌握“发热、恶寒、无汗而烦躁”之主症,即表实里热证,立治法为解表清里而使用本方。
例1:王某,男,35岁。2003年10月7日初诊。头痛反复发作5年,每受风寒则头部疼痛剧烈,常用各种止痛片得以缓解。诊见:前额头痛连及后项,恶寒肢冷,无汗,烦热口干,二便正常,舌红、苔薄白,脉象浮数小滑。外表为风寒所束,内有郁热,证属大青龙汤证。处方:麻黄、桂枝各6 g,苦杏仁10 g,石膏30 g,细辛、甘草各5 g,生姜2片,红枣5枚。每天1剂,水煎服。服3剂即头痛消失。再以上方加减调理10余天,诸症悉除,追访1年未复。
从方证来看,大青龙汤是属于表实里热证,以发表清里治法,主药是麻黄、桂枝配石膏。大青龙汤是表示一个治法,方从法立,临床治疗表实里热病证不一定用大青龙汤,比如以细辛、防风配合生石膏、炒栀子治疗神经性头痛;白芷、川芎配黄芩、蒲公英等治疗鼻窦炎头痛等表现表实里热者,亦颇有效,此乃师其法,毋泥其方。当然,被誉为医方之祖的《伤寒论》方无疑是范本,须通透理解方能不囿于教条而运用自如。
抓住大青龙汤证的表实里热表现,并不限于仲景所论之病,可推向临床治疗多种疾病,如外感高热、流感咳嗽、支气管肺炎、过敏性鼻炎、急性肾炎、荨麻疹等都是按表实里热病机使用。本方化裁方越婢汤为治风水病(急性肾炎水肿)基础方,但临床治疗急性肾炎水肿,并非拘于此方,而是依法立方,如针对表实里热之证,选用发表药荆芥、防风、蝉蜕、浮萍、紫苏叶、薄荷、豆豉、羌活、生姜等,选配清里热金银花、连翘、黄芩、蒲公英、紫花地丁、大青叶、竹叶、赤芍、牡丹皮、白花蛇舌草、桑白皮、败酱草等,随证加减,都能显示出良好效果。可见临床掌握治法比掌握方剂更重要,可随证变化,用药灵活。
有些单纯从条文难以理解方剂适应证,可以方测证,联系相关理论去引伸临床应用。如麻杏石甘汤,原文指治“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光从条文上看,难以在临床上得到拓展。因本方还可以用于无汗、无喘、大热之证。今从组方看,凡证属肺气不宣,卫阳郁闭,内有大热(烦渴),皆可投之。本方使用从方证到联系相关脏腑经络,从肺的功能及经络联系,推导引伸临床的广泛使用。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可治疗各种肺炎、支气管炎、咳嗽、哮喘、肺心病;肺外合皮毛——可治疗感冒、各种皮肤病(荨麻疹、银屑病、痤疮、湿疹)等;肺通调水道——可用于治疗肾炎水肿、遗尿、尿频等;肺开窍于鼻——可治疗鼻炎、鼻窦炎;肺之门户咽喉——可治疗咽喉炎、扁桃体炎;肺与大肠相表里——可治疗便秘、痔疮、脱肛。
例2:郑某,女,6岁。2015年11月3日初诊。咳嗽发热6天,胸部X线摄片提示:支气管肺炎。血常规:WBC 13.6×109/L,N 0.84,使用多种抗生素治疗5天,发热反复不退,仍咳嗽,邀中医会诊。诊见:体温39.3℃,患儿面赤烦躁,咳嗽带喘,喉头痰鸣,额上汗出,纳减口渴,腹胀便结,舌正少苔。此为邪热犯肺,痰浊内壅。治以清宣肺热,降气化痰。处方:苦杏仁、黄芩、葶苈子、瓜蒌各10 g,石膏25 g,薏苡仁15 g,炙麻黄、甘草各4 g。每天1剂,水煎服。服1剂,便解咳减,体温37.7℃。服3剂后,体温正常,咳喘痰呜基本消除,纳食欠佳,更以健脾和胃、清肺化痰之剂调治而愈。
《伤寒论》麻杏石甘汤是治疗小儿肺炎有效的方,特别对抗生素治疗无效者,本方屡建奇功。肺与大肠相表里,在病变时两者相互影响,肠腑不通会加重肺降失司,所以通畅肠腑能有效地改善肺部病变。本例痰热壅肺,腹胀便结,方中苦杏仁、石膏亦具降泄通腑作用;配以葶苈子、瓜蒌实等肃肺化痰,且能通泻肠腑。药后便通,热势随之而衰,痰喘亦减轻。若见大便溏薄,方中可加入桑白皮、石韦、车前子等通利水道,既实大便,又有助于肺气肃降。
临床上常见一些复杂重危的病证,往往出现表里、寒热、虚实错杂,治疗必须抓住主证与主方,再考虑兼挟证候,而进行随证配伍,使组方紧扣病机。
例3:李某,女,85岁。2015年11月25日初诊。发热,咳嗽1月,胸部CT提示两下叶肺炎,血常规白细胞升高,患者已住院治疗将1月,使用多种抗生素,每体温上升即用退热药美林,致大汗淋漓,发热反复不减,体重下降明显。诊见:面苍形瘦,恶寒多汗,厚被护身至首,仅露脸面,言语气短,乏力,口渴纳呆,咳痰量多黄稠,舌淡、苔腻,脉细数若失。证属气阴两虚,痰热壅肺,正虚邪恋。诊时体温39.5℃,嘱用藿香正气水半支蘸药棉放脐孔,另半支口服。处方:酒白芍、五味子、浙贝母各10 g,桂枝、生晒参各8 g,黄芪25 g,麦冬、黄芩、胆南星、桑白皮、制半夏各15 g,金荞麦、薏苡仁各30 g,皂角剌20 g,川贝母、甘草各6 g。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服药3剂,热除未复,乏力倦怠,畏寒纳差,咳痰稠黄。处方:党参、茯苓各20 g,麦冬、制半夏各10 g,赤芍、焦麦芽、焦山楂、焦神曲各12 g,黄芪、金荞麦各30 g,黄芩、制附子(先煎)、白术各15 g,桂枝8 g,橘红6 g,炙甘草5 g,生姜3片。继服7剂,咳痰减,纳进,再以上方加减调理1周,痊愈出院。
患者高龄气弱,邪热郁肺,灼液成痰,痰热壅盛,反复发汗退热,气阴大伤,表证未除,急当扶正逐邪并施。本证除外解太阳,内救气阴,还须清除壅盛之痰热。本病主证:恶寒发热、汗出脉弱,主以桂枝汤外解太阳;短气乏力、口渴,配以生脉散救其气阴;咳嗽带喘,痰多黄稠,痰热壅盛,故配用大队黄芩、桑白皮、金荞麦、胆南星清肺化痰;合浙贝母、川贝母、皂角刺、薏苡仁托排脓痰;藉黄芪益气补托之力,促浓痰消除,使邪热无所依附,其势必孤,易于清除,病不致复。最后加白术、附子、焦麦芽、焦山楂、焦神曲等,意在补脾健胃,修复其本。
仲景以后,历代许多医家对《伤寒论》的研究,在临床作了补充与发挥,丰富多彩的时方,弥补了经方的局限性与不足。如对发热的治疗,经方与时方各有所长,往往各显神通,在临床上时方与经方常常起着互补作用。
例4:陈某,男,80岁。2015年5月12日初诊。发热5天不解,于某医院住院治疗,各项检查无明显异常,唯WBC 13.2×109/L,用过多种抗生素,均未见效。忆3年前曾有发热不退史,辗转多家医院就诊,疑诊为血液病,出院后经余诊,以中药治愈。现再次因“发热不退”,复请前往会诊。诊见:患者发热,体温39.3℃,项强无汗,懒言纳差,二便调,口不渴,舌正、苔薄白,脉弦数。无明显表证、里证表现,乃因气衰,邪陷少阳不解,以小柴胡汤加味。处方:柴胡、黄芩、葛根各20 g,制半夏、紫苏梗各10 g,生晒参、炙甘草各5 g。3剂,每天1剂,热清纳进而愈。后于2016年9月21日又诊:发热4天,入夜尤甚,病家自购以去年获效之方“小柴胡汤”,初服有效,旋即复热,故前来门诊治疗。诊见:面色苍白,贫血貌,精神疲软,鼻塞头痛,恶寒发热,下午尤甚,体温38.6℃~39.3℃,食欲可,二便调,舌淡、苔薄白,脉细数。血常规:Hb 70 g/L,BPC 66×109/L。辨证属气虚发热,以东垣甘温除热法,投补中益气汤。处方:升麻、柴胡、当归各10 g,葛根、党参、白术各20 g,黄芪30 g,橘红3 g,白芷8 g,炙甘草5 g。每天1剂,水煎服。服3剂后热退,咳吐白痰。上方去白芷,减升麻、柴胡至6 g,加生晒参3 g,法半夏10 g,白花蛇舌草30 g。服5剂而愈。又2016年11月16日诊:发热2天,早上体温36.3℃,至下午及晚上升高,可达体温38.3℃。查Hb 72 g/L,BPC 84×109/L,舌淡、少津,脉细无力。复以甘温除热法。处方:升麻、柴胡、炙甘草各6 g,黄芪、党参各30 g,当归10 g,白术20 g,橘红3 g。服药3天,额上汗出,神疲,昏沉欲睡,脉微细,此心肾阳衰,病进少阴。治以上方加制附子(先煎)10 g,生晒参6 g,生姜3片,红枣3枚,白花蛇舌草30 g,茯苓20 g。服3剂即热消神清。1周后复诊:面苍乏力,正气未复。处方:黄芪、党参、白花蛇舌草各30 g,熟地黄、白术、茯苓各20 g,生晒参8 g,橘红3 g,当归、法半夏12 g,制附子(先煎)15 g,炙甘草5 g,生姜3片,红枣5枚。嘱其间断服用上方,以固本杜复发,追访5月无恙。
小柴胡汤对外感或内伤的发热,皆可用之,特别对一些辨证不清,原因不明发热,或内伤疑似外感;对疑似证,可用排除法,无明显的表证、里证,推断病在半表半里。本例患者高年体虚,病证多变,每次均以发热就诊,但病机却各不相同。初发为少阳病,故以小柴胡汤见效;后因中气虚衰而发热,故更用补中益气汤中的;若固执经方,不知圆机活法,易陷入困境。继之发热,乃气虚及阳而病进,症见少阴心肾阳虚,故于方中增入附子剂,才获全功。可见老年阳气逐渐趋衰,须步步加固,方药随证变更,求本得瘳。
衷心感谢牟重临教授对本文的悉心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