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动物防疫检疫中心, 宜宾 644000)
猪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起病急,传播速度快,猪的感染率非常高,虽病死率较低,但其严重影响了生猪的生长。被感染猪可长期带毒,为防控此病带来极大困难。
猪口蹄疫病毒有多个血清型,其中危害较为严重的是O型和A型。病毒可通过呼吸道、损伤的皮肤等受到感染。被感染的猪在其唾液、粪尿、乳汁、肉品等当中均可分离到病毒,发病初期的猪传染性和排毒量都是最高的。口蹄疫病毒能以气溶胶的形式在空气中传播,因此空气是此病的重要传播途径之一,这也就是此病传播迅速的原因所在。尤其是在较为温暖、多风的春秋季节,病毒借助风力作用长距离传播,是口蹄疫的高发季节。口蹄疫病毒对高温和阳光不耐受,外界温度高于37℃可快速将其杀死,因此猪口蹄疫在夏季的发病率相对较低。
猪口蹄疫的临床症状明显,体表病变主要表现为在猪的口腔、舌面、蹄部等部位出现大小不等的水疱,水疱呈淡黄色,较为透明,水疱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破溃,流出淡黄色液体,破溃处呈鲜红色烂斑。其余病症表现为病初高烧至40℃以上,精神沉郁,食欲下降,跛行等。在无继发感染的情况下,成年猪通过治疗、护理可在1周左右逐渐耐过自愈,烂斑处形成结痂,但仔猪死亡率较高,多数死于心肌炎。
解剖病猪可见其舌面、咽喉、气管等部位有溃疡、烂斑,胃肠黏膜出血性炎症,心肌松软有出血点,其切面呈灰白色或淡黄色条纹,俗称“虎斑心”,属于典型病理特征。
由于猪口蹄疫的临床病征与猪水疱病、猪痘等极为相似,通过体表病变只能做疑似诊断,如要确诊还需借助实验室检测。
近年来,猪口蹄疫在许多地方都有发生,流行范围比较广,已引起动物疫病防控部门的高度重视,猪口蹄疫疫苗在猪口蹄疫防控中已得到广泛应用,疫情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由于养殖户对猪口蹄疫相关知识了解不够全面,而且口蹄疫病毒存在多个血清型,这给准确诊断猪口蹄疫带来了难度,导致不能有效地预防、控制其在猪群中的发生和流行。
接种猪口蹄疫疫苗是预防猪口蹄疫的有效手段。春、秋季节是猪口蹄疫的高发季节,不论是规模猪场还是农村散养户都要严格按照免疫程序进行集中免疫,新进猪要及时补免。目前较常用的疫苗为猪O型口蹄疫灭活苗,常规免疫程序:育肥猪每3~4个月免疫1次;种公猪、母猪在配种前免疫1~2次;仔猪断奶后10~15 d首免,4周后加强免疫1次。如果周围养猪场出现口蹄疫疫情,养殖户应对自己的猪场全部生猪进行口蹄疫疫苗的紧急免疫,可有效控制疫情和保护仔猪。疫苗在使用前,要做好疫苗有效期、物理性状、贮存条件等各方面的相关检查,确定所用疫苗有效。需要注意的是,疫苗接种前后3 d内,为保障免疫效果,要禁止使用抗病毒及抗生素类药物,严禁饮水消毒、带猪喷雾消毒等。
坚持自繁自养可有效减少外来疫病的传入。引进种猪时要从无口蹄疫发生地区引种,引种后要严格隔离检疫,隔离期间观察猪群健康状况,然后进行免疫接种、药物驱虫等,隔离1周后才可转入上产圈舍混群饲养。
消毒是预防猪口蹄疫的重要方面,可选择二氯异氰尿酸钠、戊二醛、聚维酮碘等广谱、高效、价廉、易购买的消毒药对猪场进行消毒。在口蹄疫多发的春、秋季节,应每天对猪场进行1次消毒,其他季节1周消毒1~2次。消毒区域包括生活区、猪场通道、猪场大门、猪圈门口及圈舍内,猪场大门及猪圈门口还要设置消毒池,池内注入消毒药,并且要定时更换。猪场粪尿要进入沼气池发酵无害化处理,垫草、医疗废弃物等可采取焚烧后深埋。
在猪口蹄疫防控过程中动物疫情监测体系发挥着巨大作用。兽医部门应建立和完善疫情监测体系,密切关注周边地区疫情动态,实时监控,不断提高疫情预警能力。当监测到口蹄疫疫情发生时,要在第一时间发出预警并采取紧急预防措施。同时在各主要交通要道设置检疫站,严格检查来往车辆,禁止从疫区调运生猪,将疫情的发生和传染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猪口蹄疫的防控工作是一项涉及畜牧业健康发展及人们食品安全的大事。目前,我国猪口蹄疫的防控形势依然较为严峻,这不仅需要提高养殖户及相关技术人员的防控意识,更要加强日常管理,做好消毒工作,为猪口蹄疫病的防控提供强有力保障。
[1] 黄双辉.猪口蹄疫病的综合防治[J].广东饲料,2008,17(4):43-45.
[2] 刘晓松.家畜口蹄疫研究概况及防制措施[J].内蒙古畜牧科学,2001,22(1):46-48.
[3] 李伟.口蹄疫流行病学、病理变及防控措施[J].甘肃科技,2009,25(2):15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