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华军
(辽宁省阜新市国有彰武县柳河林场,辽宁 阜新 123200)
蒙古栎(Quercusmongolica)喜光、耐寒、耐干旱、耐瘠薄,适应性极强,对土壤的酸碱度要求不高,依据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及适地适树原则,造林地应选择地势平坦或阳光充足的阳坡为宜。
根据沙地土壤特点,宜采用机械带状整地,带宽80 cm,深度30~40 cm,秋季完成,翌年春季造林。在土壤瘠薄的地块可以采取穴状整地,改土造林,树坑规格40 cm×40 cm×40 cm,每穴施草炭和有机肥的混合物不少于坑深的三分之一。
沙地采用植苗造林,本地区在4月中上旬土壤完全解冻后进行。采用“三覆两踩一提苗”的通用造林方法,挖坑时上下层土分开放置,先回表土1/3,与土壤改良物混合均匀后,将苗木投入坑中心,扶直再回1/3的表土并踩实,最后回底土踩实,并留浇水坑,栽植深度比根茎深2~3 cm,栽后必须浇足定根水。
沙地蒙古栎造林可以营造纯林,也可以混交造林,混交造林混交树种有色木槭、樟子松、赤松等。营造用材林,初植密度以1 111株·hm-2为宜;营造水源涵养林,初植密度以1 650株·hm-2为宜;营造薪炭林,密度可以稍大些,初植密度为1 650~2 500株·hm-2。
及时除草、松土、追肥、修枝。造林前3年,根据土壤墒情及时浇水,确保苗木成活率及保存率。定时除草松土,造林初期每年2~3次,为预防伤害幼苗根系,应浅锄。用材林前3年,应及时修枝。定植前3年要及时补苗,并根据树的长势酌情施肥。
沙地蒙古栎病害主要是白粉病,主要危害1~2年生蒙古栎幼树嫩叶,轻微危害情况下可以摘除病叶,集中烧毁,发病初期喷施波尔多液或0.3度石硫合剂,也可用20 %的三唑酮800倍液进行防治。
沙地蒙古栎虫害主要是栎褐舟蛾和橡实象鼻虫。可以人工捕杀或剪枝杀虫,叶面喷洒2.5 %溴氰菊酯5 000~8 000倍液或喷施90 %敌百虫1 500倍液杀虫效果明显。橡实象鼻虫主要危害蒙古栎果实,可用溴甲烷、二硫化碳或56 %磷化铝片剂进行熏杀防治。
另外,还要注意鼠类对蒙古栎幼苗、果实和根系造成的危害,可采用人工捕杀或用硫化锌伴毒饵诱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