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

2018-02-14 21:00郭姗
西部皮革 2018年22期
关键词:山西省山西城镇化

郭姗

(石河子大学,新疆 石河子 832000)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背景: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实现共同富裕,这就需要缩小城乡差距。这对于山西省这个农业大省来说,重点和难点就是治理农村。

意义:虽中央会议明确了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在现实发展中,“两化”经常脱节。只要实现两者协调同步发展,才能真正处理“三农”问题,才能实现民族复兴、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中国梦。

1.2 相关研究理论

1.2.1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

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的二元经济理论充分证明了城镇化发展的趋势[1]。

1.2.2 拉文斯坦的推拉理论

经济学家拉文斯坦的推拉理论中农村形成的推动力以及城市中形成的吸引力使得农村劳动力不断进入城市。

1.3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二者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2 山西省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现状

2.1 城镇化发展现状

2.1.1 城镇化率显著增长

2006年到2016年近十年来,山西省城镇化稳步发展,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其中太原市、大同市、晋城市等五大市区城镇化率已突破50%,太原市甚至达到了86.87%,全省各地区城镇化率都逐年增长。

2.1.2 城镇化发展制度不断完善

随着山西城镇化的不断发展,2010年我省确定了“一核一圈三群”的城镇化框架,要求以提高质量和速度为目标,坚持“四化”同步发展。

3.1.3 城镇化产业布局不断优化

山西省形成了“一核一圈三群”的城镇化空间发展布局,确立了以太原核心区为中心,向四周城市辐射的,多样化的,资源相对集中且互补的,规模化的产业发展布局。

2.2 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山西省自然条件的原因,土地利用中未利用土地面积最多,其次为耕地,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0.6%,再次是林地、牧草地。

2.2.1 在生产方式上

2004年山西的机械播种面积与总播种面积的比率和机械收获面积与总数的比率分别为40%和17.1%,根据2015年最新数据可知山西机械播种面积占当年的70.2%,机械收获面积占当年的48.7%,11年时间分别提高了30.2%和31.6%,然而全国平均农业机械播种面积为78.8%,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

2.2.2 在经营模式上

山西在发展家庭农场的同时创新了生产型合作社,采用现代农业经营模式,以“龙头”组织为依托,使产后诸环节连接成一个整体。山西省通过提高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发展规模化生产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农业产出水平有所提高[3]。

3 山西省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3.1.1 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水平

2015年末山西省城镇化率为55.03%,全国为56.10%。由于山西位于中国中部,经济发展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所以与东部沿海发达城市相比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

3.1.2 城镇化资金不足,许多基础设施仍不完善

在山西省城镇化发展中,最重要的经济来源就是政府的财政资金,但是由于近年煤炭价格下跌,经济发展整体下降,政府财政资金紧缺;加之有些政府前期大力投资搞建设,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致使债台高筑。使得以政府财政资金为主要来源的城镇化建设受到阻碍。

3.1.3 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略生态环境的发展

由于山西的发展尤其是工业化的发展,开采的煤炭越来越多,给山西的环境、生态造成特别大的影响,再加上前些年盲目的发展经济,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大量修建及重复拆建,浪费了许多资源。

3.2 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2.1 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差

山西水资源总量由2007年截止到2014年,水资源总量减少到89.6亿立方米,人均只有246.10立方米。农业自然资源日益减少和恶化,土壤退化、沙漠化现象严重,耕地资源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3.2.2 农业投入少,资金不足。

虽然国家多次强调农业的发展,但是山西省发展重心仍然在工业上,尤其山西煤矿资源和钢铁资源丰富,在工业上人们获益多,还是在工业上有较多投入,无论是资金投入还是人力科技的投入都是如此。这样一来,投入到农业上的资源就少了。

3.2.3 农民文化程度低,专业素质低

2008年山西农村劳动力中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占所有村民的42.94%,高中文化程度占比为8.815,中专文化程度以上仅占2.35[4]。山西农民传统意识强,农村中科学教育文化水平低,受教育程度低,如若受过较高的教育,也会投奔到非农产业中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从事农业的多为劳动能力低的老人和女人,关于农业的专业性知识和技术掌握少。

3.3 阻碍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因素

3.3.1 产业结构不合理

从2001年到2007年我国的第一产业平均增长速度为3.32%,第二产业为16.52%,第三产业为13.82%。可见第二产业发展迅速,第一产业发展极其缓慢。而且第二产业内部发展不均衡,结构不够优化,过于重视重化工业的发展,而忽视了轻工业的发展[5]。

3.3.2 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然而在城镇化发展中长期忽视农业发展

尽管近年来山西省的城镇化发展进程加快,但同全国和一些发达地域相比较,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然而在城镇化发展中农业发现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3.3.3 城乡贫富悬殊,“两化”协调发展因素少

2014年,山西省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全国比相差约2876元,农村居民相差2133元。虽然山西省的城乡居民收入有所提高,但与全国居民相比,收入水平整体偏低。且2014年山西省城乡收入差为24315元,远远超过全国的19106元,山西省的城乡差距大于全国水平[6]。城乡差距大严重影响山西协调发展,不利于扩大内需,不利于城乡一体化的实现。

4 促进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措施

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是社会向前发展必不可少的两个环节,“两化”协调发展能够促进社会向前发展,缩小城乡差距,能够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实现社会持续稳定发展。

4.1 合理配置土地资源

建立科学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我们要对村庄内所有的土地进行数量上的精准计算,对村内的闲置土地根据其自然特性和经济发展的差异性,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确定土地利用的方向。我们要鼓励置换土地。

4.2 政府加大在农业方面的财政支持

采用各种科技含量高的手段全面综合的开发农业,对一些具有优势但产量低的农田进行改造,修建适量的农田水利设施,把农民基础的劳动条件调高,才能提高农业劳动力利用率。

4.3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我们要以农业特色为契机,发展特色农业、高效农业,打造驰名商标,增值效益,以特色杂粮产品去占据市场,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大农民增收渠道,打造农业特色强省。

4.4 培养高素质、创新的新型农民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都将以人为本作为基本原则,因此必须培养现代化的新型农民。必须创造新的优越的条件来吸引青壮年劳力到农业现代化建设上来。各级政府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财政补贴,让更多的农民能够用知识和科技来武装自己,进而攻克农业现代化这一棘手的难题。

4.5 在城镇化发展中注入足够的资金

因解决城镇化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应建设政府与市场、社会和个人合理分工的筹资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构建新型城镇化的筹资模式[7]。

猜你喜欢
山西省山西城镇化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我在山西等你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山西省右玉县的生态建设及其启示
山西省秋收已完成93.44%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山西省打开农产品供深通道
山西叹五更
山西省文联扎实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活动
家乡的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