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景文
(华南理工大学 广州市 510641)
建筑界面作为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中介,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存在意义:作为外层维护体系;展示建筑界面的整体视觉形象;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关联;与内外空间行为体验关联。我们通常认为城市空间是建筑系统的外部环境,但其实就建筑与城市空间二者而言,建筑的外部环境是城市空间,城市空间的外部环境也是建筑,二者互为图底,正负相生。
建筑界面设计与公共空间的关系发展阶段:西方古典建筑时期,孕育和发展了柱廊式建筑,由标准化的母题“柱式”形成的柱廊成为建筑的软边界,由于城市广场的整体规划与柱廊的普遍应用,城市广场获得非常连续统一的界面,柱廊既是建筑的边界,也是城市公共空间的延续,建筑与公共空间界面在柱廊中得到高度统一。现代主义时期,建筑理论的发展将建筑结构分为承重结构与维护结构,强调维护结构作为建筑边界的内向关系,强调建筑作为一个完整系统的独立性。由于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学科的分离,亦加强了建筑作为独立系统的设计逻辑。加上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城市地块沦为资本家的生产工具,在资本与效率的追逐下,城市公共空间被漠视,建筑与城市表现出对立的关系,建筑边界主要成为建筑内部环境的保护者。现代主义之后,众多评论家就城市公共空间的缺失发声,出现许多关于建筑外部空间、街道、城市公共空间的著作,建筑师开反思建筑界面对城市空间的构建作用,出现越来越多以建筑界面操作为手段来创造或修复城市公共空间的优秀建筑作品。
建筑界面按照部位不同可分为,顶界面、底界面和侧界面。顶界面通常表现为建筑的屋顶,屋顶于建筑而言,提供了遮蔽的作用,而于城市空间而言,可作为外部空间的底界面,为外部空间提供场地。但屋顶要作为公共空间使用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即为可达性问题,因建筑屋顶通常与地面不在同一高度上,屋顶空间因视线盲点不可知或者爬升较为费力而鲜有人使用。针对此问题,应从两个方面来优化:①弱化级差;②增强引导性。弱化极差的表达方式有:地景式建筑-建筑屋顶与地面相连呈缓坡状,建筑屋面如同自然景观般起伏;退台式建筑-通过将集中高差逐级消极来弱化爬升难度并提供漫游趣味;建筑连接高差-在有地形高差处用建筑连接高差,建筑屋顶可平接较高处场地,使屋面容易到达。另外可以通过建筑功能的并置或者空间的暗示来引导人们进入使用屋顶空间。
建筑的底界面通常为建筑的楼板,对建筑而言支撑室内的人物活动,对室外公共空间来说,可作为顶部覆盖,起到让出公共空间、限定区域、供遮阳避雨的作用。也是由于现代建筑框架结构体系的出现,释放墙体的承重功能,使底部的开放有了可能,随后在建筑结构方面,悬挑和大跨度不断突破,为建筑底界面的架空和悬挑提供了丰富的结构类型。建筑底界面参与公共空间的形式也越来越多种多样。
香港汇丰银行底层的架空空间展示了建筑底界面构成城市公共空间的作用。中环地区是香港商业聚集区,城市空间在这里显得弥足珍贵。建筑用地为5000m2的矩形,建筑方案设计将全部楼层悬挂在两排钢柱上,底部架空形成一个12m高的开敞空间,通过底部架空将以皇后像广场为起点的公共空间向南延伸,使城市广场进入建筑底部。由于建筑底部界面对于空间的覆盖与限定作用,架空空间与外部空间并不会因其开敞而显得一览无余,反而是在连续的城市公共空间中营造了具有归属感的开放空间。
建筑的侧界面最普遍的形式为建筑的外墙,但随着当代建筑师对建筑室内外关系的不断探讨,建筑侧界面的涵义得到不断的丰富与扩充。从材质属性上可分为实体材料、透明材料、镜面材料;从虚实程度上可分为硬性界面和柔性界面;从界面厚度上可分为单层界面和多层界面。建筑侧界面作为构成城市公共空间的主要界面,从数量上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城市中各建筑相互为政导致公共空间破碎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建筑侧界面设计。公共空间的形成首先来自于界面的连续性,连续的界面可以强化空间的可识别性,西方的古典时期广场和中世纪广场在此方面是很好的例子,我国现代城市规划对于重要广场的界面控制也能体现界面连续的重要性,但是到一般性建筑,因为强调对空间的占有和建筑个性的彰显,通常忽视与周边建筑取得界面的连续。界面连续的主要体现在于立面的形式、尺度、韵律和材质,当代建筑对镜面材料的使用则是对此问题的创新式解法。另外一个活化公共空间的方面是加强室内外空间联系,使室内的人主动将室内活动转移到室外,基于此目的的建筑侧界面操作手法有增加界面厚度,即采用柔性界面,通过设置外廊、边庭等中介空间过渡室内外空间,增加空间层次。或是通过将建筑体量的分置来均衡建筑内部与外部空空间的包围与被包围关系,创造更多完形的外部空间。
东京国际会议中心的中部庭院是其建筑侧界面围合营造的城市公共空间。建筑地块周围被三个商业区所环绕,同时也靠近一个文化区,基地所处环境交通密集,车流人流量巨大。设计方案将建筑分为两部分:梭形的玻璃厅,主要用于展览、接待和信息咨询;四个一组的方形厅,主要用于报告,会议,接待。两部分中间夹着城市开放广场。广场避开了周围交通的喧闹,为行人提供了便捷的通道,成为路人休息的场所,同时为报告厅大量的人流及由地下交通到来的人流提供了疏散、分流的平台。广场两侧的界面一面是通透的玻璃幕墙,室内外视线互通,吸引者室内的人流;另一侧的界面是书店、咖啡厅一类的服务设施,为广场人们的活动提供功能的支撑。
建筑的各个界面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营造和公共生活的支持有着巨大的潜力,古今中外的许多建筑也对公共空间的素质提供了丰富的形式和操作手法,建筑师在进行方案设计的过程中应自觉考虑建筑界面与城市环境的关系,通过建筑界面设计主动改善公共空间环境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