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绿色住区设计策略研究

2018-02-14 20:50李念秋
建材与装饰 2018年7期
关键词:住区道路绿色

李念秋

(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江西南昌 330088)

当前,江西省城镇住区基本上釆用封闭模式,为了保障住区的安全与私密,用围墙将住区与城市进行隔离。随着江西省城镇化发展,许多城镇边缘开发的住区规模较大,居民出行不便。封闭式住区也造成许多社会资源的浪费,使城市失去活力和温情,住区自身的服务和交通也出现许多复杂问题。同时绿色低碳的研究只停留在建筑层面,没有延伸到城市住区层面。建筑仅是城市的细胞,住区系统有问题,细胞再好也不能达到城市节能、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绿色住区是以居住为主要功能,以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居住区,是用绿色人居理念推进城市建设发展目标的体现。绿色住区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居住空间,同时最高效率地利用资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因此,结合江西省地理、气候、文化、经济等特征,提出相适应的绿色住区设计策略,对于江西省绿色住区的发展和节能减排事业具有一定的意义。

1 绿色住区设计原则

1.1 以人为本

绿色住区设计应以人为本,以满足居民的物质与精神生活需求为核心,为居民提供一个健康、舒适、便利的生活空间。住区设计不能仅仅从技术层面满足“四节一环保”的要求,而忽略这基本原则。当前,可持续发展环境意识、回归自然理念深入人心,人们开始追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健康生活方式。以人为本的居住空间环境,使人与人、人与自然生物之间友好和谐共生,给予居民“家”所具备的社区归属感。

1.2 统筹规划

综合考虑绿色住区设计、建造、运行、维修的全寿命周期阶段的技术与经济要求,采用有利于促进住区可持续发展的技术、设备和材料,规划、建筑、结构、景观、给排水、电气与智能、通风与空气调节等专业相互配合,进行整体设计。

1.3 因地制宜

绿色住区具有很强的地域特征和气候属性,需要结合江西地域特征,通过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因地制宜地设计绿色住区。首先调研场地及周边区域,获取详细第一手资料,以确定绿色住区的大方向;然后使用符合江西地域气候特点的技术策略提高住区的性能;还应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等现代化手段来优化设计。

1.4 资源能源利用最大化

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了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的稀缺将是城市发展的瓶颈,而应对策略只有走紧凑型、节约型的城市发展道路,保证资源利用最大化。

1.5 住区与城市融合发展

城市与住区是一个有机体,主张绿色住区对城市开放,与城市共享住区内的服务设施和绿地资源。鼓励住区功能综合多样性和平衡协调就业机会。

1.6 人文传承

传承城市文化情结,采用适合地方气候的建筑形式和建造经验,延长建筑和材料寿命。但是不能一味模仿地方传统建筑形式,要设计创新,挖掘、重塑地方传统文化特色,与现代思维、生活方式良性结合,创造出符合生态文明建设、富有特色、宜居、交流便捷、归属感强的江西住区空间,避免千城一面。

2 江西省可持续发展绿色住区设计策略

2.1 开放式住区设计策略

为解决封闭式小区和大盘模式开发小区造成的诸多不良问题,201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城市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开放式住区是新的居住形态和规划理念的变革。

2.1.1 控制街区尺度规模

首先住区用地实现小型街区模式。研究数据表明,最佳居住单元的人口规模为300~500户,街区制住区道路间距为150~250m之间。采用开放结合封闭形式,“开放居住院落”和“封闭居住单元”,将住区划分成若干相互关联的组团单元,将300~500户建为一个组团单元。在每个组团单元出入口采用智能化手段设置监控管理系统、单独门禁,方便居民出入,保证居民安全。组团单元四周为城市支路,临街界面长可设置商业店铺,服务社区及城市,方便居民生活,又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利用公共设施部分作为缓冲隔离带,可分散商业人流,又为住区提供易达的友好界面。各类服务设施的选址采用开放型和外向型的布局,选择在组团单元的主要出入口,方便居民生活。利用建筑高差朝向、垂直绿化等隔离组团单元内外部视线。住区内设计面积小、易到达、数量多、对外开放的口袋公园,均衡住区中不同组团单元的景观,分散人流,提供更多停驻空间和积极界面。

2.1.2 对外开放步行空间

开放式住区的车行道与步行空间都应对城市资源共享,设计完整的友好步行街道。适宜步行的街道应具有连贯性、完整性,增强各组团之间的联系,步行主入口宜朝向广场、绿地等公共空间。

2.1.3 协调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

住区的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紧密相联。对住区内不同组团单元的开发强度进行分析,根据开发强度,合理设计路网容量、路网密度、公交站点分布、住区出入口数量、车位数量,保证住区的交通系统能满足住区开发强度所产生的交通需求,实现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相协调。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设置地下停车场,从住区外部道路至住区设计地下出入口,使人车分流,有效衔接内外交通。

2.1.4 住区多样化配置

绿色住区强调多样化配置,以混合居住模式为主,使不同经济能力和不同年龄组的居民混合居住在同一住区内,将居住、商业、办公、餐饮、旅店、展览、文娱、会议和交通等生活空间多样组合,提供完整便捷的社区服务。住区混合居住模式设计应满足以下两条:①住区内的400m半径范围内,住宅楼型、套型、绿地景观、立面、场地设施等指标的重复率不应超过50%;②住区中应在200m半径范围内,设置不低于2个不重复的便民零售店、公共社区绿地、物业管理中心等二级配套项目。

2.2 绿色交通设计策略

大量封闭式住区由于面积过大,住区道路和社会道路无法有效连接,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现象,因此需要合理设计住区内部绿色交通,构建高效城市交通微循环体系。

2.2.1 构建密网-网状的路网布局形式

①提高住区路网线密度,细而密的路网有利于优化交通流。住区路网线密度应达到每平方公里9.889km以上,充分发挥道路连通住宅和服务设施的作用。②増强街道连通性,构建网状街道形式:a.以“十”字交叉口取代“T”型交叉口,尽量实现交叉口全转向;b.减少尽端路,实现道路的有效串联,提高道路网可达性和连通度;c.建筑履行“接道义务”,使通过道路能够到达每一炼建筑。③通过减少尽端路和环路实现,与较高的路网连接度组合形成网状道路形式,来降低非直线系数,保证公交増大有效服务面积。

2.2.2 采用兼顾车行与慢行的交通模式

设计长方格路网,长边作为汽车车道,设置适量的车行开口和公交车站,以通过性和高效率为目的;短边则以慢行交通功能为主。调整住区道路交叉口密度,交叉口间距在150~250m为宜。生活性为主的道路采取交通花坛、交通环岛、曲折车行道、变形交叉口等稳静化交通设施设计,降低汽车车速,打造安全街区。完善慢行专用道,实现步行、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共存的多元化慢行交通。结合路外建筑后退空间,设置自行车、电动车专用道。采用花坛物理软隔离、护栏隔离,防止机动车占用自行车道现象。在住区适宜地点设置共享单车停车点。

2.2.3 提高道路绿化景观网络的延续性

通过性道路绿化以削弱交通噪声功能为主,美观功能为辅。生活性道路绿化以美观功能为主,削弱噪声为辅。住区支路结合减速弯道种植绿化、入口窄化的花坛、和雕塑小品设计等稳静化措施,住区步行道则采用高大乔木行道树结合低矮灌木花坛,以实现整个住区的道路绿化面积率为14%以上。

2.2.4 加强住区慢行道路设计

加强住区慢行道路设计,以鼓励居民采用步行、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合理设计住区的公交站点、公共设施位置,加强住区慢行道路可达性设计,实现居住建筑与公交站台之间、与公共设施之间,通过住区慢行道路步行可达。研究数据表明,最为舒适的步行出行时间为5~10min,步行出行距离为300~1200m。通过缩短人行过街距离、人行道隔离、交叉口的安全设施等设计,提高住区慢行道路安全性。采用铺装美化设计与光环境美化设计美化慢行道路环境的,提高住区慢行道路吸引力。设置街道座椅装置和家具设施等静态慢行交通设施,保证慢行交通的舒适度。

2.3 地方文脉传承设计策略

民族文化、地域特征、地方建材、地理和气候等因素都影响着建筑文化的存在形式,产生地域文脉特性的视觉符号元素。将江西地方历史文脉的传统元素融入住区设计,营造出既有文化底蕴、又有现代气息的住区特色空间,增加居民的情感认同,使住区环境充满人性,增加邻里感、归属感。

目前,江西城市大多数住区的居住建筑为多层和高层建筑,结合当地气候特点、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内涵,从体量、造型、高度、层数、朝向、空间组合等方面着力营造住区建筑多种布局和多样空间形态。住区建筑风格和造型、色彩等方面与周围已形成的城市空间文化景观特色协调。地域特色的确定要以地域的历史与传统为依据,历史人文景观创作可以营造绿色住区地方文脉特色的空间形态。住区历史人文景观设计可以从三方面入手:①借鉴当地的传统景观形态;②采用当地历史题材进行景观设计;③从当地文化中提炼艺术元素、文化符号。

2.4 场地生态自然环境保护设计策略

住区开发用地应按城市发展规划紧凑开发,减少多重环境破坏。住区场址位于前期已开发的地区,充分利用既有居住区和土地综合利用的有利条件。当前,在开发住区的过程中,往往忽略原生态表土的保护,随意的弃土、填土等行为严重破坏表土的平衡及原来的生态环境,因此住区设计要最大程度的保护住区的生态土质。在设计过程中就地取材,借助引景、障景等方法有效利用原生态景观,避免原生态水土的流失。采取住区内土方挖填平衡的方式,减少土石方运输工程量。保护陡峭斜坡使其处于自然状态,保护动植物栖息地受到最小的侵蚀,减少对自然水环境的压力。降低建设对场址及周边的生态影响,保护现有自然地域内的植物和树木,尽量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干扰和破坏。

2.5 资源利用最大化设计策略

2.5.1 利用当地能源

在住区设计中综合利用已有的和周边的资源条件,采用最节约、减排的当地能源。提高建设现场或住区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源等可再生能源利用,减少因使用燃料能源产生的对环境影响。根据地方条件,合理规划住区建筑物体型朝向,使住宅获得良好的日照、通风和采光,达到可再生能源的直接利用目的,降低供热、制冷、新风设备的运行时间。

2.5.2 节水设计

绿色住区节水应从设计、施工、设备的选择、后期的运行维护进行统筹考虑。住区的给水系统设计中,将有受水容器、额定工作压力高的给水配件设置在同一根给水管上;将无受水容器、额定工作压力较小的给水配件设置在另一根给水支管上,并在给水支管起端或在给水配件前设置减压稳压阀,使水压满足额定工作压力要求。设计选用节水型卫生器具。利用非传统水源。选择适合不同中水水源、高效低耗的中水处理工艺及设施、符合不同用水途径的回用水水质标准,保证中水处理率及回用率。设计中高质水高用、低水质低用,生活用水、绿化用水和景观用水等用水水质需分别提供,梯级处理回用。

建筑内分设生活废水(优质杂排水)与生活污水(厨厕废水)两套管网,就地分别处理。生活废水可经人工湿地净化处理后渗入排水管,作为部分冲洗汽车道路、灌溉绿地等杂用的给水。生活污水可以单独就地排入地埋式、无动力的沼气池进行处理。住区应做好雨水收集工作,平衡居住环境中的水环境。住区内的道路及停车场铺设以煤矸石、工业尾矿渣为主要原料的透水型地砖,以减少区内超渗流、雨水外排量,同时可以补充地下水。住区的景观水体可兼具水质净化、雨水收集、水量调蓄存储的功能。

2.5.3 材料资源与再生

为了减少对原材料的需求和浪费,降低对原生资源的开采和加工造成的环境影响,新建的人行道、路基、地面铺装、路牙和排水沟渠等公用基础设施,使用再循环材料、工业循环材料、回收材料和复用材料。选用江西地方适用材料和资源,多选用距离项目200km的半径范围内地区生产、加工、供应或组装的材料,促进地方经济和降低固化能源。

2.5.4 发展立体绿化

立体绿化能够吸污滞尘,减少热岛效应,节约资源。在住区内设计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等立体绿化,可以提高住区整体的绿化覆盖率和生态质量。利用多孔隙高吸水性的淤泥再生陶粒作为土壤,种植江西本土耐旱植物,利用雨水灌溉,保证立体绿化发挥正常功能。

发展绿色住区是人们普遍的要求,也是当今世界环保的普遍趋向。关注绿色住区设计内涵,强调以居民生活为核心,营造出即符合江西当地生态自然情况,又具有自我更新能力,能够提供舒适使用空间的可持续发展住区。

[1]开彦,王涌彬.绿色住区模式[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罗雕.于交通微循环的住区街道网络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7.

[3]开彦,朱彩清.“开放住区”是绿色住区的核心——《绿色住区标准》主旨解读[J].城市住宅,2016(6).

[4]王鹏,李松良,华常春.绿色建筑小区节水方法研究——以扬州市为例[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13(12).

[5]肖 鹏.关于绿色住区的概念和标准研究[J].价值工程,2013(02).

猜你喜欢
住区道路绿色
绿色低碳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混合功能住区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影响初探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基于最小开发单元模型的住区紧凑度测算与评价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旧住区出入口景观改造研究——以南京锁金住区为例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