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城市住区的宜居性规划设计

2018-02-14 20:50王鑫多兆丰
建材与装饰 2018年7期
关键词:宜居住宅建设

王鑫 多兆丰

(1.濮阳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 河南濮阳 457000 2.濮阳市城乡规划局开发区分局 河南濮阳 457000)

前言

居住是人类生活最基本的需求,从适应群居生活到追求大都市的宽敞舒适,住宅和住区永远是人们关注的话题,也是城市规划关注的焦点。现如今,城市规划和建设新理念层出不穷,健康住宅、绿色住宅、智能住宅,人们对于住宅进行了各种理念和设计上的探索,虽然宜居性有显著提高,但是仍然不令人完全满意。许多标榜着绿色节能环保的住宅并不能给人真正的家园,节能智能的住宅,因为巨额的投资和商家的炒作带来高房价,让普通百姓望而却步。到底怎样规划我们所需要的住宅何处去?本文将提出个人见解。

1 城市住区的宜居性内涵

所谓宜居性,从表面意思解释为适宜居住。宜居性可以从两方面的含义进行理解,依据既包括物质上的宜居,也包括精神上的宜居。住区作为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体现都市生活最主要、最生动的基本单元,和人们的生活质量,幸福感密切相关。我国的城市住宅建设经历了几十年的改革和探索以后,推行商品化住房制度以来,无论是建筑质量,艺术审美,建筑标准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高。由于当前处于城市化进程迅速发展的阶段,解决大量新增人口居住问题,又迎来了新一轮迅猛的发展,人们对于住宅的需求从满足基本逐渐过渡到了注重生活品质方面,尤其注重对健康宜人的居住环境和氛围的要求,因而住区居住环境的依据理念应运而生。

环境通常可以分为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住宅区外部环境可视为物质空间环境和人文社会生活的统一。人文环境靠简单的艺术设计不足够满足城市发展需求,人文更需要历史的沉底积累,挖掘城市文化底蕴,结合物质空间环境进行城市宜居建设,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2 城市住宅发展的历史研究

2.1 20世纪初期中国城市发展

近代从1840~1949年的一百多年间,中国社会经历了由封建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过渡。外资大举进入中国租界城市,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形成。20世纪初期房地产出现,从20世纪初期到抗日战争前,一些内地和沿海城市经济经历了短暂的繁荣。受社会因素影响,传统家庭结构逐渐瓦解,在建筑技术和材料方面,也受到了西方的影响,由传统的多口群居变成了小户型居住,在抗日战争期间和解放战争期间,大部分地区的住宅建设处于停滞阶段。

2.2 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在新中国建立以后到改革开放之前,我在通过一五计划确立了中国工业游仙发展的经济模式,形成了国家统一投资建设的单一住宅建设体制和按等级分配的住房制度。后来随着苏联援建,居住小区的思想被引了进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住宅投资急剧下降。文革期间,由于政治风暴,导致住宅建设处于停滞期。70年代,工业带动了城市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住房开始紧张。

2.3 改革开放后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入已经及建设为核心的新时代。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经济体制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改革开放后,国家对住房建设和分配体制进行了改革。90年代初开始实行住房制度改革,这是住宅商品化政策,房地产空前增长。但是由于体制不健全,呈现房地产泡沫经济现象。在全方位的市场取向中,最终以住宅建设为主要形式,在小区规划物业管理,生活理念等都表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

3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现代城市居住环境设计作为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充分考虑城市经济的发展情况、城市特色、风俗习惯、城市气候环境、城市人口等客观因素,充分体现国家人居战略目标最基本的发展需求,要符合居住区规划设计。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3.1 满足多元化要求

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材料,适用家庭结构的多元化、社会人口老龄化、住宅智能化、汽车私有化的转变。城市设计也应当满足各阶层,各经济水平住户的要求,比如城市建设中需要别墅、多层、高层、花园住宅、宾馆式住宅等。在安全、私密、舒适的原则下,最大限度的满足居住要求。同时丰富建筑造型,建设风格独特的建筑,注重色彩搭配协调,细部装饰多样统一。

3.2 整体性原则

实现城市整体性设计,避免单一兵营式布局。单一的布局不仅给人感觉凌乱,而且人们生活也不方便。建设城市商业群,建筑形式和空间设计应该合理,便捷人类生活,社区居住环境设计应该体现服务功能,满足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年龄段的活动要求,完善服务设施。人是城市生活的主体,在满足人类各种需求的同时还要做到保护生态环境,保证城市和环境的和谐统一。

3.3 突出生态质量,提高文化品位

在保证城市宜居性的同时,也要重视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关心绿地率,而并非绿化率。所以绿地率指的是小区绿地和组团绿地占小区总面积的百分比。而绿化率指的是空地绿化百分比。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增加文化设施、交流场所、尊重历史文脉、建设艺术学校、图书馆、影院等,提高人民文化素养。

4 城市宜居性的基本特征

4.1 城市宜居性的人文差异

不同的人群,不同的社会阶层,由于个人的经济能力,性格特点,爱好差异,对于宜居性的期望值也不尽相同。一些中小型城市房价较低,生活成本相对较低,交通不拥堵,空气质量良好,对大多数老百姓来说,是适宜居住的地方。但是这种环境对于商人来说并不适合居住,这种地方市场有限,不利于发展,且消费档次不能满足商人的要求。在商业中心,建筑和人口密度比较大,交通发达一线城市中,有无限的商机,比较适合年轻人创业。但是对于老人来说,此地并不是宜居的最佳之选。一个宜居的城市应当满足以下标准:让富商和流浪汉都能够在城市中自由呼吸,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力。因此建立依据性的城市,要满足不同阶层的要求,以此确定多样化城市发展建设。

4.2 城市宜居性的时代差异

纵观城市发展历史,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类具有不同的城市理想,从而建设出不同的城市形态,形成不同的城市风格。古代主要是军营围墙壁垒的城市风格,工业革命以后,科学技术机械化生产蓬勃发展,经济发展成为城市的重要因素。这时候城墙护河成为城市宜居性发展的阻碍,交通、广场、公园、学校以及民主参与,成为城市宜居性建设的重要内容。现代社会科技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人们对于城市宜居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的要求给予了城市发展建设源源不断的动力。在西方发达国家,而是发展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障公民利益和满足人类的需求,力求把城市建设成为一个保护个人利益的王国,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城市建设的成果,满足现代化所带来的便捷。

4.3 城市宜居性的地域差异

城市宜居的地域性差异,主要体现在历史文化、资源、气候各个方面。我国是国土面积大,幅员辽阔,经纬度差异大,南北温差最高可达60℃。不同的区域在进行城市建设时,要结合自身的气候特点,结合城市的历史发展,人文风情,凸显城市个性。比如哈尔滨主要打造冰城,建设冰雪大世界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体验北国风光,而三亚主要打造沙滩风情。城市不论大小,不论南北,只要找到适合自身的特点,坚持适合自己经济水平的城市公共环境,同样可以建设成为宜居的地方。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住区环境的规划设计涉及到的方面众多,除了对功能和技术的探讨之外,还需要更多的关注人类精神需求。在可持续发展原则和以人为本的原则下进行城市建设。只有人类得到精神和身体的双重满足,才能真正进入宜居城市时代。

[1]顾文选.构建和谐城市是城市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J].城市发展研究,2013(12).

[2]纪岚.城市的本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3]周俭.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宜居住宅建设
相约天然氧吧 感受宜居“金匮”
宜居的海底城市
Jaffa住宅
挂在“树”上的住宅
MHS住宅
A住宅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宜居大化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