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麟雅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柳州545616)
现代学徒制和我国传统学徒制主要区别在于,传统学徒制更注重显性知识的学习,提倡师父和徒弟在生产过程中共同劳动,在无数次的重复劳动中总结经验,提高实操能力,不断缩减做工时间和成本。现代学徒制同时注重隐形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学习,一方面在课堂中注重理论教学,理解每个操作步骤之间的勾稽关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自己探索做工的新方式,另一方面,学习与企业紧密合作,将学生分配到生产第一线,深化工作流程,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理论和实操并重。
现代学徒制有利于高职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的发展,为该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提供新方向,促进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参与度,提升校企联合培养新高度,专业设置和产业相结合,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现学生在校学习和工作的无缝对接。
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的现代学徒制仍处于探索阶段,依然以学校培养为主体,很多企业只是配合学校进行定期的参观讲解活动,除大三期间的实习外,能够满足学生在校期间投入到企业从事一线工作的机会很少,无法达到“半工半学”的要求,企业定期委派师父前往学校授课的频次很低,大部分停留在专题讲座或者经验分享座谈会的层面,涉及到操作技术,借助图片或者视频讲解的方式仍占主导。企业交流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管理和运营方面,对于车辆牵动与动力系统、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车辆实验与驾驶等相关内容的讲解不足,授课群体不够广。
学生的目标大部分仍停留在学业成绩“不挂科”阶段,招聘单位对高职学生的认可也停留在是否拥有毕业证书,大部分职业院校对学生评定奖学金的方式也集中停留在校内老师的成绩认定和平时表现方面,很少将企业的考核标准纳入职业院校的学生毕业和奖惩措施中,学生的学业考核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不够紧密,与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操作规范关联度不高,很多情况下老师对学生的考核是“会了就行”而不是“操作熟练才行”,没有将学生下放到企业实践中,以客户的评分或者部门领导的评价作为学业成绩的有机组成部分。
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很多大型国企有针对性地开办了职工培训机构,传授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短时间内解决了我国“用工荒”的现状,而在当今职业院校快速发展的阶段,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逐步与企业相脱离,逐步站在学校的角度思考将实践融合到教学之中,很少从企业岗位设置和工作内容的角度,从实践的层面上思考理论知识的融合,例如车辆检修专业的学生会画机械结构图和进行受力分析,当钻进机车的时候对各种零部件挑选和安装却不是十分了解,造成了学生在校学习的内容与企业工作实际脱轨,出现了知识与技能的断层。
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生管理制度,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增强技术应用能力,校企多次探讨建立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不断更新教学资源库,定期根据人力资源市场波动和科学技术的革新对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实现岗位标准和课程标准的对接,岗位工作内容和课堂学习内容相一致,打破在校学习和企业工作的鸿沟,造就职业教育的传承性和连续性。
对于高职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来说,实训课占比较大,学生需要提升实际操作能力,灵活运用车辆、控制、售票、供电等设备,学会应急处理措施,这就需要提高在校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利用假期对教师推行顶岗实践活动,体验学生将来的工作氛围和工作环境,亲身参与企业的车辆检修、电力维护、消防演练、票务处理等工作,与一线工作人员共同探讨职业技能,共同研发新技术、合理制定工作新规程。聘任企业资深员工作为学校兼职教师,经过教育教学技能培训后正式上岗,成为学校教学团队不可或缺的一份子,提升兼职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以高效的教学方法传授最前沿的实操技能。企业与学校共同努力,倾力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双师队伍,共同开展教学督导工作,形成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师生结对体系。
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的实训室建设要立足于培养适应现代高新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秉承教学目标和岗位需求相一致的原则,根据企业岗位的设置,将实训室进行功能划分,分立出机电设备、供配电、运营管理、交通车辆等模块以适用不同的工种,根据不同的岗位职责和工作标准,在实训中有针对性地配备实训设备,根据不同专业方向的核心课和拓展课科学地配比实训广度和深度,合理优化实训时间和频次。实训室的建立要以先进性为原则,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撑,及时让学生掌握最新的操作流程和学科动向,获取最新的行业信息,实训的设备满足行业对未来技术发展的需要。同时,推进实训室进行社会服务的进程,吸引企业员工来校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共同探讨实训内容和研发实训设备,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建立校企合作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