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苗,张慧琴
(北京服装学院,北京100000)
京剧,是中国戏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曲目,更有“国粹”之称。京剧服饰在京剧文化中独树一帜,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它在京剧演出的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是观众在观看京剧表演时最直观的表现形式。而头饰作为京剧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能够反映出表演角色的性别、年龄、职业以及社会地位等。因此,在全球化的语境之下,为了让更多的国际友人了解京剧文化,促进京剧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京剧头饰文化术语的英译显得十分重要。本文选取《中英文对照京剧服饰术语》中关于京剧皇室头饰的翻译,拟从翻译协调论的基础上,探究如何协调京剧头饰文化翻译中的矛盾,达到和谐翻译的目的,从而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尊重与借鉴,推动京剧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我国学者对于京剧服饰文化进行了大量研究。张月华(1983)是唯一专注于头饰描写的作者,对于笔者了解及学习京剧中旦角人物的头饰提供了极大的参考价值。但是仅仅局限于对旦角头饰的描写,其他角色却没有提及。刘月美(2002)在头饰部分,将其分为硬盔和软巾两大类,加上图片展示,并配上文字介绍,便于读者理解。吴同宾、周亚勋将京剧中的头饰分为盔、帽、冠、巾,描述了不同的角色佩戴什么类型的头饰以及头饰的寓意。刘琦(2008)通过42篇京剧行头的随笔,向读者解读了蕴藏在京剧行头中的奥妙。王凯斌(2014)对于京剧服饰中的盔头进行了介绍,指出了盔头在京剧中的重要作用,并从盔头的分类中对盔头所代表的人物形象进行了简单的举例介绍。吴钢(2015)以通俗的笔法和图文并茂的方式,对于京剧的头饰部分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没有深入解析。
其中刘月美和刘琦是对于京剧服饰种类描写介绍最为详尽的两位作者,他们的著作为于广大的读者理解京剧头饰文化提供了极大的参考价值。
然而,国内及国外学者对于京剧服饰头饰的翻译并不多见。赵少华(1999)在《中国京剧服饰》一书中将京剧服饰头饰分为四大类:盔、帽、冠、巾,中英对照,满足了国内外读者的不同需求。阙艳华等编,陶西雷(2017)校译的《中英文对照京剧服饰术语》对于京剧服饰盔帽的翻译最为详细,以文字和图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讲解,简单明了。由于这本书目前是对于京剧中头饰的翻译最为详细且较全面的一本书,因此笔者以这本书为基础,从中选取京剧中有关皇帝头饰的翻译为语料,进行跨文化翻译探索。
此外,国外学者,其中主要是美国学者Alexandra B.Bonds(2008) 的 Beijing Opera Costumes:The Visual Communication of Character and Culture,专门介绍了京剧服饰文化,其中对于京剧文化的各种常识以及服饰头饰文化也做了详细的介绍,这本书被定为西方第一本具有深度剖析京剧服饰的书。但是,这本书对于京剧头饰文化的描写并不是很全面,相比较于阙艳华等编,陶西雷(2017)等校译的《中英文对照京剧服饰术语》,关于京剧中头饰内容覆盖面并不是很广泛。
翻译协调论起源于中国古代哲学,等同于“中和”思想。翻译本身就是协调,是不同语言因素之间的相互协调,相互让步,相互迁就和相互融合的实行与结果。协调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张慧琴,2017:34)由于翻译是极其复杂的过程,文本的选择,翻译过程的实施,以及翻译的结果,实际上都是协调的产物。协调是一种寻求译者与作者、作者与读者、译者与读者双方、多方都能接受的协调方案和折中办法。(张慧琴,2017:33)
张慧琴教授(2017:35)指出,协调理论是一种指导人们在翻译实践中如何求同减异,做好沟通的翻译理论。其目的在于帮助解决翻译的操作与过程中两种语言间一切需待重新磨合与适应的问题,因为非此,则无法求得翻译上成功的转换。
翻译过程中涉及到了两种不同文化中间的碰撞。孟华(2000)认为,“任何一种文化在被植入另一种文化时,都要做相应的本土改造,找到与原文对应,又能为本民族读者理解或接受的词语来进行置换。任何翻译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文化协调的翻译。”协调翻译理论的精髓在于“协调”,通过协调不同语言因素之间的关系,探索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灵活处理源语言与目标语之间的矛盾,尽可能地传达源语言文化内涵,从而达到与目的语文化对等交流的最佳境界。
其中对于翻译协调论应用最广泛的便是对于文化的翻译。张慧琴教授(2017)编著的《翻译协调新论》收录了大量基于协调理论的文化翻译的文章;此外,还有武俊敏(2016)的《<金瓶梅>足衣文化翻译研究——基于厄杰顿和芮效卫译本》硕士论文以及聚焦于京剧服饰文化翻译研究的孙宏翔的(2017)《京剧服饰文化术语翻译研究》硕士论文,他们都基于翻译协调论,对服饰文化的翻译进行探索。
京剧头饰中蕴涵了丰富的中华服饰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特征。但是,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读者的需求不同,服饰语言中的文化信息存在着显著的缺位。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一定要协调好源语和译语之间的文化差异,既要尊重源语文化,尽量传递源语文化中的意蕴,又能够让译语读者所接受。本文选取阙艳华等编,陶西雷(2017)校译的《中英文对照京剧服饰术语》中皇帝所佩戴的头饰翻译为语料进行剖析。在京剧中,皇帝所佩戴的头饰按不同的场合则名称不同,包括九龙冠、黄巾和黄帽。以下也是按着这个顺序进行剖析,同时坚持翻译协调论,不断地协调文化差异,探索头饰翻译策略。
例 1:原文:九龙冠(P130)
冠的周围共饰有九条龙,故称“九龙冠”。有软、硬之分。样式前低后高,前圆后平。颜色为金色,帽前正中缀一只大黄绒球,旁边点缀数十颗珠子。左右装龙形耳子,下垂黄色流苏。冠背加饰朝天翅两根,有黄缎绣花或铁纱贴金点绢两种。主要为帝王穿便装时使用,如《打金砖》中的刘秀。
翻译:JiuLong Guan(Nine-dragon Crown)
One kind of helmet,hat and cap.The surface of the crown is decorated with nine dragons,and is worn by emperors.It is made of embroidered yellow satin or gold-inflected silk.It has hard inner linings,with the front sitting lower than the back.It is decorated with a yellow ball and dozens of beads in the middle of the anterior part of the crown.The back of the crown bears two wings.Yellowtasselsdanglefromtheleftandrightears.
分析:冠,指的是比较郑重的礼帽,一般都是硬胎的,为帝王和贵族所佩戴。这里的“九龙冠”便为帝王所佩戴。“龙”在中国古代的地位神圣不可侵犯,是“帝王”的象征,而中国古代帝王又有“真龙天子”之称。“九龙”则有“龙生九子”之说,将其作为饰物则表示祥瑞。译者先将“九龙冠”翻译为“JiuLong Guan”,忠实于原文表达。但是译语读者并不能清晰地理解这样的翻译。同时,译者又在此后加上了“Nine-dragon Crown”的翻译。“九龙”则对应“Nine-dragon”,简洁准确。但是,在西方读者的眼中,“龙”是邪恶的象征。因此,当他们在看到这样的翻译时,心中难免会产生困惑。那么在译文的解释中,译者不妨协调源语和译语之间的文化差异,加注“龙”在中国古代的文化内涵的解释,这样译语读者才会更加准确地了解原文的意思,而又不至于产生误解。“crown”一词,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的解释为:“an object in the shape of a circle,usually made of gold and precious stones,that a king,or queen wears on his or her head on official occasions王冠;黄冠;冕”。(2009:480)由此可见,其与中文中的“冠”一词的解释完全对应。综上,译者采用了直译的方式直接翻译出了源语的意思,但是为了避免外国友人对于“龙”的误解,需要进行文化协调,在翻译的过程中需加注“龙”这一词的文化内涵解释。
例 2:原文:皇巾(P107)
又称“帝王巾”。软胎,样式呈方形,前低后高,帽背插朝天翅一对。帽身由黄缎制成,彩绣草龙、回纹等图案。主要为皇帝睡卧或染病时所戴。
翻译:Huang Jin(Emperors‘Cap)
Also known as dijin(“Di”means emperor).It has a soft inner lining,a front section lower than the back section,and a pair of wings in the middle of the back.It is made of yellow satin and is embroidered with dragons.It is worn by an Emperor when he is in the bed or becoming ill.
分析:巾,在京剧中是指家常随便戴的一种便帽,种类比较多,软、硬胎都有。“皇”在汉语中意思为君主,或者是神话传说中的神。那么在这里,“皇”字的意思便为“皇帝”或是“皇上”,即中国古代的最高统治者。“巾”字的汉语原意是指擦东西或包裹、覆盖东西的用品,多用纺织品制成。“皇巾”的质地是软胎,而且用最能代表皇室的黄缎所制成,并绣上“龙”以象征此配饰由“皇帝”或“皇上”所佩戴。译者将“皇巾”直接翻译为“Huang Jin”。这种方式虽然绝对忠实于原语的表达,又能够传达出其准确的意思,但是对于译语读者而言,并不能够完全领会译者的意思。因此,作者又在后附上另一个翻译版本。译者采用意译的方式将“皇巾”翻译为“Emperors‘Cap”。“Emperor”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的解释为“the ruler of an empire皇帝。”(2009:653)由此可见,“emperor”和中文中的“皇帝”在意思上是对等的。而“Cap”在词典中的解释为“a soft hat that fits closely and is worn for a particular purpose软帽”(2009:283)。由此可以得出,“cap”的解释和“巾”中文在翻译上虽并不对等,但是在京剧中人们常用“巾”来指代“便帽”,而“皇巾”又指皇帝在睡卧或者生病时所佩戴的,可见“巾”是为了特殊的目的才被佩戴,而且也符合“cap”的英文释义。因此,译者的翻译满足了译语读者的需求,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这一配饰的意思。同时,译者又在下文中对这一配饰进行解释,具体地向读者传达了这一配饰的具体内涵。但是,笔者认为美中不足的一点是,译者没有进行文化协调,即具体的解释“dragon”在中国文化中的具体内涵。由于这一点同例1中的解释,所以笔者不再具体阐释。
例 3:原文:皇帽(P129)
又称“王帽”“唐帽”“堂帽”。前扇微圆,正中有绒球面牌,顶端有黄色大绒球两个,旁缀珠子。左右两侧装龙形耳子,下垂流苏。前扇椭圆形,有朝天翅一对。全帽前低后高,黑漆底贴金点绢,主色为金,而附饰的绒球、流苏颜色不同,黄色多于红色。如《贺后骂殿》中的赵光义、《甘露寺》中的刘备。
翻译:Huang Mao(Emperor’s Crown)
A crown exclusively worn by emperors.The crown is fixed and can not be altered.The front of the crown side lower than the back,and is decorated with the pattern of nine dragons.The front fan-shaped oval is decorated with two large decorative yellow balls on the top and dozens of beads on both sides.Set with the decoration of a dragon’s head and body on both sides,it forms a dragon-like tail near the ears,from which tassels dangle.The main color is yellow,and the decorative balls attached to it come in different colors.The gold crown trimmed with different decorative balls and tassels is worn by such roles as Liu Xiu in the Tragedy of a Funding Hero(Da Jin Zhuan),andZhaoKuangyininTheExecutionof ZhengEn(ZhanHuangPao),whoarerepresentativeof“Orthodox”emperors.The crown trimmed with decorative balls and red tassels is worn by such roles asLiu Bei in Ganlu Temple(Gan Lu Si),who are representativeofunorthodoxemperors.
分析:帽在京剧的头饰中最为繁杂,有硬有软。从皇帽到草帽,佩戴人的身份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皇帽”则由皇帝专门佩戴,这里的“帽”为硬胎。“皇”字同“皇巾”中的“皇”字,笔者也将不多做解释。“帽”字顾名思义,在汉语中的意思为盖头的东西。“皇帽”的意思便很清晰,即为皇帝所佩戴的帽子。译者先将其翻译为“Huang Mao”,这也很容易为源语读者所理解,虽然忠实与原文,但是译语读者在理解起来却有一定难度。因此,译者在其后又将其翻译为“Emperors‘Crown”。“皇”字通“emperors”,“crown”在例1中的翻译剖析中已经进行过解释,则为王冠。译者向目的语传达出了这一头饰为皇帝所佩戴。此外,作者在它的翻译之后对这一头饰进行了具体的解释,更利于译语读者的理解。其中,作者还列举出了三个剧目中佩戴此帽的皇帝,表明“皇帽”可以为“正统皇帝”和“非正统皇帝”所佩戴。作者以举例子的方式使译语读者进一步加深了对此头饰的理解。 通过上述例1-例3中译文的剖析,可以得出,无论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采用哪种翻译方式,其译文基本都能表达原文的内涵。但是,为了更好地顺应当今时代“中华服饰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帮助西方读者从中国服饰文化的角度审度京剧服饰头饰,译者还应该对一些的头饰的特殊内涵进行具体的文化内涵解释,即不断协调文化差异,比如“龙”在中国古代中的象征作用。这样,西方读者便能够更加容易地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京剧服饰文化,从而更好地鉴赏京剧。
如今,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多元文化共存,每个民族不仅需要保持本民族的文化特色,还要尊重和包容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差异。同样,在京剧服饰头饰的翻译中,要想既能体现出源语的本土特色又能让译语读者理解原语所表达的含义,主要是协调好源语中的文化内涵。译者不仅要考虑到翻译的过程中是否翻译出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还要考虑读者是否能理解所翻译的内容。“跨文化交际的目的之一是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这一目的自然也要求我们在翻译中要注意反映民族文化所特有的规范或风情。仅仅追求内容上的同一性,而无视蕴含在不同形式中的美学内涵和文化差异,一方面会抹杀原作者的艺术创造,另一方面也会模糊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造成不必要的文化误解。”(郭建中,2000:207)。因此,作为服饰文化的翻译者,在面对不同的文化差异时,首先要保持一种尊重与包容的态度,其次在翻译中一直要协调文化之间的差异。我们还需要注意“度”,也就是需要注重译者在理解和表达上把握分寸。(张慧琴,2017:42)也就是,译者要适时、适度、适量地结合文化语境,不断进行文化协调。(张慧琴、徐珺,2012:109)。此外,译者既不要根据自己的理解,过分添加不必要的冗长解释,也不要想当然地认为读者理解原文文化而忽略其对丰富内涵的阐释,而应尝试以原文的语境为横坐标,读者的阅读语境为纵坐标,探索横纵坐标的“交汇点”,进行文化协调。基于语境动态处理文化特色词汇,注重体现文化内涵,以实现最大程度的文化“保真”。(张慧琴等,2013:144)在翻译的过程中,无论译者采取哪种翻译方法,他们都需要根据不同的文化语境,协调文化差异,既要保留原语文化的特色内涵,又要尊重以及吸取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京剧服饰头饰蕴含了丰富的中华服饰文化内涵。在“中华服饰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翻译京剧服饰头饰对于让更多的国际友人了解京剧文化以及中华服饰文化有着深刻的积极影响。本文采用翻译协调论,以京剧中皇帝在不同场合所佩戴的头饰翻译为语料来探索京剧服饰头饰的跨文化翻译。在翻译中,译者需不断进行文化协调,以探索出一种为译语读者所喜闻乐见的方式来传播中华服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