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建华
(涞水县畜牧水产局,河北涞水074100)
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多发生在寒冷的冬春季节,常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本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病毒可直接接触传播,更易间接传播,可通过健康猪与带毒猪交配感染,还可通过胎盘感染;也可通过飞沫传播及饮用污染的水,或吃被病猪尿液、鼻液等污染的饲料,或通过其他媒介如靴子、衣服、运输工具等传播。本病仔猪发病最多,成年病猪和隐性感染猪带毒时间较长,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这也是被本病污染的猪场不易消除此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猪感染年龄不同其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也不一样。
仔猪:由易感母猪所产下的新生仔猪以及哺乳和离乳仔猪感染后,所表现出来的症状明显,其死亡率高,可出现大批死亡,尤其是1周龄内新生仔猪,其发病率、死亡率几乎可达100%。仔猪一般出生后第一天不表现任何症状,第二天开始突然发病,3~5天内其死亡率明显上升,有的全窝仔猪全部死亡,病程短、死亡较快。
主要表现为昏睡、呕吐、腹泻,抽搐,有的呈现后肢麻痹、转圈,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1月龄以内的仔猪常突然发病,常表现为上述类似症状,但病程较缓,发病率为20%~40%,致死率为10%~30%。1月龄到3月龄小猪出现一般症状较轻微,如严重感染时,特征症状为咳嗽、流鼻液、打喷嚏等,个别病猪表现有中枢神经紊乱症状,如强直、阵发性痉挛,后肢运动失调,呈现划船状,死亡率较低。
在整个病程中,仔猪体温多在38.5℃~41℃之间,有的病猪呈稽留微热,有的体温不高,多数病仔猪于出现神经症状后1~2天内死亡,病死率可达100%,少数病程发展缓慢和轻症的病例,常经2~3周后病愈,但都留有后遗症,如步调不稳、生长发育不良等。
大猪:成年猪一般多为隐性感染,临床不表现症状或只出现轻微的症状,易恢复,很少引起死亡,这是猪伪狂犬病的流行特点之一,有助于初步诊断。有的出现微热,减食或停食,出现咳嗽,常在一周至2周内恢复正常,较被误认为猪流行性感冒,可持续3~4周,死亡率低,如死亡率较高时,则有可能是与其他细菌的混合感染。隐性感染猪通常在接触病原后2~11天内,从其鼻液或尿中排毒,成为该病在猪场中扩大传播的传染源。
种猪:怀孕母猪常呈现流产、木乃伊或死胎,临产母猪感染后,所产出的仔猪多为活力较差的弱胎,一般在一周内死亡,母猪于流产前后大多无明显临床表现。感染母猪此病的母猪多表现为反复配种都屡配不孕、返情率增高的表现。公猪感染此病毒后,主要表现为睪丸肿胀或萎缩,失去配种能力,不能做为种用公猪使用。
本病没有明显的、典型的病理变化,如生前有明显神经症状的病猪,在死后剖检时,一般常可见到脑膜明显充血、出血,脑脊髓液增多;如流鼻液可见浆液性到纤维素性坏死性鼻炎、有时可能表现为坏死性扁桃体炎及口腔和上呼吸道局部淋巴结肿胀或出血;有呼吸道症状的病猪,可见气管、支气管内充满白色泡沫样液体;有的病猪可见肝、脾等实质脏器有灰白色的坏死灶;子宫内感染的病猪可见溶解坏死性胎盘炎。
该病目前无药物治疗办法,只有采取疫苗接种、被动免疫和尽量减少和切断传染源的办法来进行综合防控。
4.1加强饲养管理,改善饲养环境,将发病母猪及仔猪尽早隔离饲养,病死猪及污染物经无害化处理,严防交叉感染。
4.2做好消毒,对有本病的猪场要采取严格的消毒措施,可用百毒杀每天带猪消毒一次,地面用2%氢氧化钠溶液消毒,连续消毒2周。
4.3尽可能消灭传播媒介,做好猪场的灭鼠工作,禁止饲养犬及家禽等动物,减少鼠类等动物带毒传播疾病的危险。
4.4发生本病的猪场,除做好综合性防疫措施外,用疫苗免疫是防治本病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国内生产用于猪的伪狂犬病疫苗有灭活苗和弱毒苗两种。
第一种,猪伪狂犬病油乳剂灭活苗;育肥仔猪,断奶时每头2m l;种用仔猪,断奶时每头2m l,间隔28~42日,加强免疫接种1次,每头3ml,以后每隔半年加强免疫接种1次,妊娠母猪产前一个月加强免疫1次。
第二种,猪伪狂犬病弱毒疫苗:猪伪狂犬抗体阴性仔猪,在出生后1周内滴鼻或肌肉注射,具有猪伪狂犬母源抗体的仔猪,在45日龄左右肌肉注射,经产母猪每4个月免疫1次;后备母猪6月龄左右肌肉注射免疫1次,间隔1个月后加强免疫1次,产前1个月左右再免疫1次,种公猪每年春、秋季各免疫1次。
冬春季是猪伪狂犬病的高发季节,仔猪死亡率较高,给养殖场、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冬春季应重视日常饲养管理,未发病猪场在引进种猪时应从无本病的猪场引进,平时应禁止犬、猫等动物进入猪场,猪场内应做好灭鼠工作,有本病的猪场,应做好本病的预防工作。
[1]蔡宝祥等主编.家畜传染病学(第3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2]宣长和等主编.猪病学.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
[3]吴清明等.兽医传染病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