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秀钿
(厦门中易城市景观艺术有限公司 厦门 361000)
石狮市东区位于石狮城区的东部,规划区总面积16.98km2,北距石湖港约7km,东距锦尚、鸿山工业园区约7~8km,距永宁黄金海岸旅游度假区约7km,西距服装城约6km,是石狮市域的几何中心,毗邻石狮市市政广场和市政大楼,是城市中心区的组成部分。
立足城市区域,以宝盖山和双髻山为背景,延续城市的生长肌理,形成由会议中心、市民广场、行政办公区、景观广场和商业金融区组成的中心区,并通过沿规划区内多条水渠设置的生态绿带及城市主次干道形成的景观生态大道,将规划区内北部科研高教片区、中部城市中心区和南部居住片区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
贯彻生态型花园新城区的规划构想,将城市设计方法贯穿于规划过程的始终,通过对规划区进行城市设计的控制和引导,利用背靠宝盖山、双髻山,面对多处开阔的水库水面和远眺大海的自然特点,形成山、水、绿、城有机交融,具有高品质环境与丰富时代感的山水城市特色。
4.1.1 整体轴向空间景观序列组织
石狮东区整体空间景观序列主要分两个轴向展开。轴向一:沿八七路展开,八七路以宝盖山姑嫂塔为起点,连接市政厅、市政广场、城市商业中心、鸳鸯池公园、灵秀山自然山体,是石狮市未来最重要的一条景观和功能轴线。轴向二:即以东环路为交通主轴线展开,形成一条南北向的空间景观序列。空间景观序列为宝盖山、双髻山——山间水库——景观广场——水渠生态绿廊——街头绿地,总体规划为顺应自然环境的空间形态。
4.1.2 整体城市设计意象
东区规划以宝盖山、双髻山为自然景观环境,会议中心为视觉中心,八七路和东环路为主要轴线,塑造东区的空间及地物标志,加强东区的环境质量和城市景观设计,营造生态山水新区、魅力新区。
东区的自然特色以“山、水、人”作为环境的共生形态,总体环境意象表达为“山水融城、魅力新区”,力求“山、水、人”达到高度的协调和统一,形成空间舒适、景观优美、环境怡人的总体城市设计意向。
4.2.1 绿地、景观、生态系统
规划区内绿地、景观、生态系统通过规划设计有机结合。从点、轴、带、区的景观组织要求出发,构建由宝盖山风景区、八七路景观主轴、沿水渠景观带、不同主题广场及会议中心等大型公建景观节点组成的景观系统和绿化系统。从物种、结构、空间多样性的生态出发,构建由宝盖山、双髻山生态保护区、山间水库绿化公园、水渠生态绿廊和规划区内景观生态大道组成的生态系统。
4.2.2 道路交通系统
道路系统的设计与交通的组织,除了满足功能方面的要求外,还需满足美观方面的要求。实行人车分流,步行优先,形成平面与空间结合的人车分流系统,尤其重视行人交通的安全、方便与舒适;创造优美宜人的道路景观,提高道路空间环境质量。
4.2.3 广场步行系统
东区步行环境由步行街区、林荫步道及步行小径共同构成,旨在形成完整独立的步行系统。
4.3.1 建筑布局与形体控制
(1)建筑形体。不同性质的建筑其建筑形式可体现不同的特点,强调建筑与周边环境的相融合;普通住宅与一般公共建筑,形体应以规整形为主,严禁主体建筑采用圆、椭圆或其它异形的形式。
(2)建筑体量。针对单体建筑物而言要控制建筑物的占地面积和高宽比,针对街廓而言控制地块平面肌理,保证建筑体量与肌理和建筑风格向匹配。
(3)建筑材料。建筑材料要充分利用地方传统材料,发扬地方特色,尽可能减少大面积玻璃幕墙的使用,减少光污染。
(4)建筑色彩。石狮市东区属于滨海地区,其建筑色彩要与滨海地区的特点相适应。建筑色彩应按照片区统筹设计,做到变化中有统一,统一中有变化。
(5)建筑屋顶。屋顶不仅包括女儿墙、檐口所围成的建筑物顶面,而且包括下部与建筑主体相连的过渡部分;屋顶控制区内建筑物要求按照建筑风格分区采用相应的屋顶形式,控制区外的建筑物不做硬性要求。
4.3.2 局部城市设计要点
(1)宝盖山、双髻山是东区最重要的景观和生态资源,保护并维护两山山体及植被,使两山成为环视、俯瞰城区的最佳视点,同时发挥其生态功能,成为东区的绿“肺”。
(2)为保证至宝盖山的视廊通透,对新区的建筑高度、密度进行控制,防止建筑阻挡山体景观,破坏山体的尺度感和整体感。
(3)组织生动、活泼富有特色的建筑群体,建立建筑群体的整体秩序,形成富有节奏的韵律感和街道空间,安排具有标志性的地标建筑,创造极富有特色的城市形象,塑造多元丰富的街道广场空间,打破街道狭窄、封闭和单调感。
(4)建立安全便捷的城市交通体系,实行人车分流,开辟步行街区,发展购物、餐饮、旅游观光,在生活区内组织连续、开敞的绿化林荫步道。
(5)街道空间模式:道路两侧留有5m宽道路绿化带。行道树选择简洁、高大的树种,体现连绵的绿色,突出车行的视觉感受,道路两侧的建筑,应有高低起伏,强调节奏感和韵律感。
在石狮东区的规划中,以城市设计的思想贯穿始终,十分注重整体的城市设计,以期达到功能结构合理、综合环境宜人、城市形象鲜明、规划管理可行的规划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