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兵
(四川大学 四川成都 610000)
在新世纪前面的一二十年里,新科技出现了爆炸似的发展,似乎能够感觉到,整个人类社会的根基都在动摇,在这个社会上几乎所有的行业也都开始摇晃起来,所有行业的旧有的框架都松散了,老人们都在惊恐且惊奇的审视着行业内外,门外来了“野蛮人”。对于雕塑行业在当下我想说的只有一个词——“跨界”。
有一个词非常有意思,站在“跨界”对立面,就像一奶同胞的兄弟一样,互为彼此照应。这个词就是“规矩”。“规矩”这个词就像汉字里面的很多词组一样可以分拆理解,“规”是“规”“矩”是“矩”。“规”和“矩”都有具体参照物而言,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种规矩没有具体指向性,“规”是定义,指某一事物属性的要点,正因为“规”中具体的点,世界上的事物才会变得独特而丰富多彩。“矩”是范围,在“规”中针对事物属性确定成点,“矩”即是点与点之间连接成线,线成面,面成体。类似于动画中的3D建模,“规”和“矩”冥冥中在虚拟的空间中构造出一个具体的空间形体。这个形体,或许就是事物真实本体。是人类社会用文字再现事物的真实,是一个空间一个范围,一个事物不可逾越的质的红线,一旦越过了,事物的稳定性便不复存在。
首先,我认为“跨界”是一个动词,是对一行为过程中的描述,而非是一个名词的注解。每一个事物之所以能够被定义,主要是因为其有明确的界定范围和特征属性。所谓“跨界”,顾名思义就是一类事物的演变和发展已经突破了原有的界定范围和特征属性,在保留了部分特征属性的同时兼容了更丰富的语素,拓展到了更宽泛的空间范畴,需要重新被定义。对事物的本质而言,“跨界”可以理解为突破本质范畴的进化。
近十年时间里,中国雕塑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历了最初的以人物为主体的架上雕塑;苏派以纪念碑形式为主的革命题材雕塑;再到90年代风靡全国的现代主义风格城市雕塑;而至今日,公共艺术景观雕塑大行其道,即便是很多传统雕塑的创作也美其名曰公共空间艺术,仿佛只要和公共概念挂上边,便载歌载舞的进入了新时代。记得我8年前在读本科的时候,大学里面开设的雕塑专业作为前沿的探索还被称为城雕专业方向。现在放眼全国,城市雕塑方向这个概念已经难觅踪迹,全中国都在大倡公共艺术之风。通过学习和自己粗浅的观察,我发现从传统雕塑到公共艺术的跨界,绝非是把传统技艺放置于公共空间这么简单,而是在时代更迭中各种因素的作用下,传统雕塑艺术的边界已经由内而外的实现了突破,非常多的语素已经和之前完全的不同,在科技和经济等多重作用下,传统雕塑已经悄无声息的实现了跨界,而且还更加强烈的挑战着对未来和未知的诱惑。究其原因,或许从中央美术学院展望教授在2017年重庆双年展参展作品“花草亭”上可以窥见一斑。
传统雕塑尤其是架上雕塑更注重雕塑本体的形式语言,展望的“芳草亭”作品取题于中国传统造园组件中‘亭子’作为创作的母体,通过现代性不锈钢材料的巧妙运用,使传统木石结构亭子的概念充满了现代观感和互动性。亭子的飞檐和柱子造型经过艺术化处理,通过仿自然性的造型手段变成了不规则的自然山石形态,仿佛几块不经意的石壁,又像山峦耸立,让人感到自然而亲近,隐约间中国造园的亲近自然、天人合一的审美趣味融合相生。然而,值得一提的是,“花草亭”作品中使用功能的特性是传统雕塑作品中不存在的。传统雕塑从展示空间的政治性到审美人群的特定性上决定了其相对小众艺术的特性。“花草亭”作品的功能作为普通生活中凉亭存在,也决定了其作品的创作出发点针对的人群较之以往的雕塑有着本质的不同,是相对大众艺术,是真正相对敞开的公共空间。一件属于高端审美趣味的艺术品转变为大众艺术生活消费品,其根本性的转变我认为是不再仅仅围绕雕塑本体形态进行塑造,雕塑作品的场域已经在非常多的因素作用下,空间范围向外扩散,作为现代公共艺术的“芳草亭”,实则是对整个场域空间的重构。作品本身的构造以及作品与环境空间的互动还有作品在时间的作用下对作品本身的重塑成为艺术作品本身重要的组成部分。
人们对于高品质空间产品的需求和当下城市优质公共空间建设资源匮乏形成明显的供需压力,从而诱导艺术家或者设计师结合传统雕塑艺术和其他艺术的、科技的、未来的诸多门类对环境空间进行再创造。尤其在中国,人口密度比较大的现状下,如何实现整体生活品质提高,在有限的资源和空间里共享高品质公共空间将是非常理想的方案,隐含在人们意识层面的共享需求是突破空间壁垒的动力所在。来自社会需求端实实在在的牵引,在传统雕塑向公共艺术‘跨界’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对于公共生活需求来讲,功能性的设置将是必不可少的融入性条件。或许这就是时代的需求,展望的‘花草亭’就是一则非常生动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