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晶晶 王呈志
(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河南省 450001)
在建筑工程运行中,地震带来的危害极大,对此,在建筑结构设计中,为保障建筑工程质量与施工效率,降低地震对建筑该工程的破坏,设计人员应重视抗震设计,提高建筑工程抗震能力[1]。笔者认为,在抗震设计中,设计人员应严格把握设计要点,确定建筑工程的抗震性能,提高建筑使用性。
近几年,我国生态环境遭到较大破坏,地震灾害明显增多,为建筑结构带来较大破坏,危害了人们人身财产安全。多年来,地震的发生,严重损伤了建筑物,危害了人们的生命安全,如:唐山大地震、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使几十万人失去了宝贵生命、健康身体,甚至于,为人们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创伤。我国经济在不断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不断深入,高层建筑已经成为我国城乡标志性建筑,人口密集度进一步提升,由此可见,一旦发生地震,带来的损失将难以估量[2]。对此,加强抗震设计,已经成为建筑结构设计的重点。
几次大地震的发生,人们已经意识,地震带来的危害难以估量。然而,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却仍然无法准确判断地震发生时间、发生地点,以便人们做好防护工作。对此,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地震到来时,尽量拖延建筑物倒塌时间,为人们提供充裕的逃生时间,已经成为建筑工程建设重点。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加入,有效保障了建筑工程的稳定性,提高了建筑工程的质量与寿命。当地震发生时,若建筑工程具有较强的抗震能力,能够有效保障人们的人身安全与财产安全。另外,在建筑工程进行抗震设计时,设计人员必须考虑建筑工程的主要用途、所处地理位置等,以此进行抗震设计,能够有效保障建筑抗震能力与工程实际情况相符[3]。另外,在抗震设计中,应考虑建筑工程的实用性、抗震等级的实现性,为保障建筑结构稳定、建筑整体安全奠定基础,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降低地震带来的危害。总之,在建筑工程设计中,地震设计是不可缺少的一项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中,设计人员应保障建筑结构的承载能力、刚度与稳定性。并且,在抗震设计中,建筑结构应严格遵守以下原则:强剪弱弯,强节点弱、强柱弱梁[4]。在工程建筑设计中,设计人员应根据自身经验,判断建筑中可能存在的薄弱部位,提前做好应对措施,如:增加厚度、配筋等,提高薄弱环节的强度,提高建筑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
一般情况下,抗震结构良好的工程多是由延性良好的数个分体系构成,如:建筑框架-剪力墙结构,具有较高的抗震性能,由延性框架、剪力墙构成[5]。根据实际情况可知,当某地区发生大型地震后,多会在一段时间内,连续发生数起余震,为建筑工程质量带来较大影响。在建筑工程设计中,为预防地震以及余震带来的灾害,应尽量多的设置抗震防线,以此一层防线倒塌,第二层防线仍坚守,第二层防线倒塌,还有第三层防线保护人们的安全。相反,若仅设置一层防线,相关人员能够保障防线坚守完地震灾害,却很难保障其能够有效预防多次余震的危害,长时间余震,极易导致房屋倒塌,带来不必要的灾害。
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建筑构件的强弱关系直接影响着工程的整体性,设计人员必须合理处理不同构件间的关系,保障建筑工程的整体性,提高建筑工程抗震能力。在建筑构件设计中,合计人员应保障,在统一楼层中,若主要耗能的构件屈服,其他抗震侧构件仍然具备较高弹性,以此保障工程屈服维持较长时间,为人们逃生提供安全保障。总之,在抗震设计中,设计人员必须科学对待建筑结构构件的强弱关系,若构件不科学或整体性欠佳,应及时改正,提高建筑工程抗震性能。
房屋结构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影响着工程的整体质量,影响着工程的抗震等级。在房屋结构设计中,设计认为应重视竖向与平面的布设。因为,就房屋的整体结构而言,墙、柱、平面等所处位置直接影响着建筑整体结构。对此,在房屋结构设计中,为满足地震等级,应做到以下几点:①保障房屋平面与竖向构件的整齐,且房屋质量中心与刚度中心一致;②在设计房屋结构的竖向时,房屋的重心应适当降低,避免错落设计方式的应用;③设计人员应严格把控房屋墙、柱、面的刚度与强度,保障房屋结构设计的整体性。在房屋设计中,若设计人员采用不规则设计方式,相关人员应以实际情况为主,针对性采取措施,提高建筑工程抗震等级。
众所周知,地震的发生,是地壳运动时板块之间发生碰撞导致,为建筑物带来极大损坏。对此,在建筑工程中,选择工程建设位置,能够有效降低地震的破坏。须知,地质运动是导致地震发生、建筑物损毁的主要原因,对此,选择抵抗地震能力较强的地质,设计建筑工程,能够有效提高建筑工程抗震能力。笔者认为,在地理位置选择中,应遵循以下两点:①地质较为坚硬,承载能力较强,能够有效避免地震到来时的塌陷问题;②地势平坦、广阔的位置,能够有效保障建筑物的稳定性,并为人们提供避难场所,降低地震带来的损坏。
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建筑结构逐渐向多样化发展。当前,我国常用的建筑结构形式有:砖混结构、钢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等。在建筑过程中,无论选择何种结构进行施工,相关人员应保障,建筑工程必须满足抗震需求。实际上,不同的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相应不同,砖混结构所使用的主要材料为砖砌体,建筑工程主要以该种脆性材料构成,直接影响了建筑工程的抗震能力;钢结构,以钢筋混凝土为主要材料,承载能力、抗震能力等较强,且生产过程便利、施工相对简单,能够充分利用,被广泛应用于我国建筑工程中。在工程建筑中,若建筑工程设置在四川、台湾等地震多发区,选择钢结构为建筑结构较好,有效提高建筑工程的抗震等级。
在建筑工程抗震设计中,只有明确抗震等级,才能不断向既定方向前进,保障工程整体质量。对此,在建筑工程中,相关人员应根据建筑工程特点,设计适当的抗震等级,为后续抗震设计奠定基础。当前,我国抗震等级的主要依据时建筑物的使用功能,抗震等级主要有四类: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其中,丙类多用于高层住宅与写字楼建筑,在建筑工程中应用较为广泛。
在建筑工程设计中,存在薄弱环节,一旦薄弱环节出现问题,极易影响建筑工程整体质量。对此,为避免建筑物局部缺陷影响建筑整体结构,应对薄弱环节进行抗震设计。如:在建筑工程设计中,框架作为薄弱环节,为避免其在地震中受损危害人们健康,可设置抗震墙,一旦框架受损,抗震墙可作为第二框架存在,减缓建筑倒塌时间。另外,可设置木质楼梯,因木材具有较大的延展性,可作为逃生通道使用,当地震发生时,为人们增加逃生机会。在人流量较多的建筑群中,如:高层住宅、商业大楼等中,应建立特殊通道,以便地震发生时,人员能够快速疏散。
综上所述,在当前社会,城市化的进程,高层建筑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中的主要建筑物,一旦发生地震,高层建筑极易坍塌,危害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重大损失。对此,在建筑工程设计中,应重视地震设计,充分考虑房屋结构的设计,选择适当的地理位置与建筑结构形式,明确建筑等级,重视抗震防线设计,提高建筑工程抗震能力,保障人们生命财产安全,推动我国建筑行业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