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庭辉
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在20世纪60年代时曾指出心理学的研究方向错了,大多数心理学的研究都集中于探索与揭示人类异常行为、负面情绪与心理障碍的病理。他认为,正确的方向应该是去了解人类中最优秀、最健康的群体,来增加对人的了解。心理治疗的大部分历史也是沿袭相同的历史脉络,聚焦于研究人的问题与病态心理,并试图加以治疗。自弗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学派以来,心理治疗的各种流派、理论体系不断涌现,治疗的方法与技术层出不穷,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者们认为不同的疗法针对心理的不同层面,治疗师为了适应特定的理论体系,在社会化过程中,其与其他疗法的概念和有效的技术出现分离[1]。据美国1989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有400多种的心理治疗模式现存于世[2],然而研究表明,没有哪种单一的方法与技术能解决所有来访者的问题[3]。心理治疗也开始逐步演变成一项独立而独特的学科,经常由心理学和精神病学以外的人实际操作,或许是因为出现了来自不同领域的执业者,激发了心理治疗的趋势从根本上的变革—由原来的坚守自家的理论观点及方法,开始出现多种方法并用,多种观点均予以考虑的现象。从20世纪80年代起,心理治疗的理论及技术整合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潮流。1982年,史密斯对美国心理协会中四百多名成员进行了一项调查,发现这些心理治疗师的理论倾向以折衷主义(综合各种理论的包罗万象的方法)的取向最为突出,约占41%,远高于排第二位的以精神分析疗法为取向(11%)[4];1983年,心理治疗整合探索协会的建立,标志着心理治疗整合正式发展成为一种研究取向或学科运动。当今,治疗师普遍认为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能灵活地使用不同的理论或技术,为不同来访者在治疗的各阶段所呈现出的问题提供最有效的解决途径与策略[5]。他们在意识到各自流派所钟爱的理论的局限性后,便试图寻找具有兼容性的解决方案,主动积极吸收一些其他理论与技术予以整合[6,7]。因此,研究心理治疗理论及技术的整合发展趋向无论是对从业者还是对心理治疗的行业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文献的梳理阐明心理治疗的理论与技术趋向整合的原因,并对当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几种整合模式进行评析。
每一种心理治疗的技术背后都以一种或多种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作为基础,在经历了早期的相互对立、竞争、争论,近年来已经开始趋向整合发展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每一种技术尽管看起来那么的不同,但其中仍然存在一些共同的要素。那些把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看成是受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影响的治疗师更擅长于综合运用各种疗法解决问题,对各种心理学理论也是持一种开放接纳的态度。贝特曼等研究表明心理治疗的理论及技术趋向整合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心理治疗方法的剧增;单一理论的缺陷;各种治疗方法疗效相近;寻找治疗成功的共同要素;关注患者的特点与治疗关系;社会环境对心理治疗提出的新要求[4]。综合其他研究者以及本研究的观点提出当代心理治疗理论及技术趋向整合的四个方面的原因。
1.1 不同疗法的相对有效性 尽管不同疗法的倡导者坚持强调自己疗法显著优于其他疗法,但史密斯等[8]的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没有哪种治疗方法显著优于其他方法,在一些社会调查研究中也发现,患者无论是接受哪种方式的治疗,无论是接受精神分析师、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的治疗,他们都同样地满意,而且令人惊讶的是治疗效果与治疗师的训练和经验没有明显的关系。这正如治疗师万普尔德所言:“不管治疗功效存在怎样的差异,这种差异看起来还是非常微小的。”Garfield SL等[9]也指出不同的治疗方法可能见效于不同的个体或不同的心理问题与障碍,但总的来说,对于不同的治疗方法的疗效研究表明,在不同的治疗方法与技术之间很难发现疗效的差别,疗效很接近,他的观点与以上研究者的观点不谋而合。正是因为各种疗法的相对有效性,使得各个心理治疗流派之间的界限没有那么泾渭分明,治疗师也不再过于标榜自己所运用的技术所依据的理论是绝对的权威,而是更关注来访者的具体的心理问题,在众多的技术中选取实践证明最有效的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当代治疗理论及技术朝整合发展的道路前进。
1.2 不同治疗理论与技术的自身不足 在多年的心理治疗实践中,治疗师已经清醒的意识到没有哪种单一技术可以应对所有的患者所有的问题。由此,心理治疗的各个学派也开始反省自家理论的不足,以及如何弥补不足,并积极吸收其他学派的长处,在治疗技术上更是尝试多种方法的结合运用。例如,早期的心理动力学派过于强调冲突和无意识过程,在治疗技术上也更多的是释梦和童年时期的创伤分析,而当代心理动力学派也关注人们的意识过程,关注外显行为的防御机制,强调社会因素、人际关系对人们的影响;在梦的解析中更多的关注梦者最近的经历,部分心理动力取向的治疗师倾向于心理动力疗法与认知疗法相结合;早期的行为主义学派完全忽视人们的主观能动性,认为心理障碍绝大部分是环境所引起的,在治疗过程中,不去研究来访者异常行为的内在根源与动机,只关注个体外显的行为以及引起这些行为的外部刺激,而现今,行为治疗师越来越意识到来访者的认知在治疗中所起的作用,他们很快做出积极反应,承认以往的理论和治疗技术的缺陷,如治疗师拉扎鲁斯把行为与认知主义两种疗法合二为一,以认知行为疗法为核心的整合治疗理论也成了当今最具影响力的整合理论之一。
1.3 寻求各种心理治疗的共同要素 寻求心理治疗中影响疗效的共同要素是20世纪80年代心理治疗研究中的重要趋势,它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各学派自身理论与技术的完善,这种研究趋势对整合的总体发展趋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例如,一个显著的共同要素取向是Beitman的治疗,该取向着眼于未来,认为未来对于所有来访者来说,都是起组织作用的共同要素[10]。优秀的心理治疗师可能来自不同的学派,有着不同的观点,但其中有很多观点是相似的,例如说,共情、敏感、关注等。弗兰克等[8]研究了各种疗法中存在的共同点,指出,共同点的存在具有三个意义:给患者以希望;为患者提供看待自我与世界的新的经验;建立共情、信任的良好关系。这些因素虽然不是治疗的全部,但它们的确很重要,作为一个合格的治疗师—患者向他们倾诉痛苦的人,在采用不同治疗的方案中,他们都是在认真的倾听以便于理解、共情、解释、建议、重建信心等。几乎所有的心理治疗都包含了让患者看到希望、用新的经验对待生活、与之建立良好的关系[11~13]。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一些普通人员的友好、善解人意的建议和引导通常与专业心理治疗师对患者的治疗一样有效,也可以理解处于充满温暖、善意、关怀的群体中甚少有个体求助心理治疗。
1.4 多元文化发展的影响 心理治疗领域应该持什么样的价值观?心理治疗师的个人信仰和价值观会影响到他们的治疗吗?来访者是不是更青睐于与自己信仰相同的治疗师?当治疗师和来访者的文化背景完全不同时,价值观的差异性就变得相当的重要了。当今社会,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随着交通的便捷、社会的开放变得越来越频繁。在一定社会中多元文化的并存已经很常见,治疗师在解释患者的病因时,需要把他们还原到特定的文化情景中进行考察,承认和接纳多样性,强调特定人群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对患者的影响。如果治疗师仍然固守一隅,就可能面临失去患者与声誉,精神分析学派早期在美国处处碰壁就是一个很好的明证。社会发展朝向多元文化趋势,要求治疗师重新审视原来的理论与技术,并作出调整来适应和满足患者的需求。当今社会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多元文化并存事实上推动了心理治疗理论及技术的整合发展。
通过对近几十年来心理治疗领域理论与技术发展的文献梳理,发现具有代表性的心理治疗整合模式有宋恩(Thorne FC,1976年)的折衷主义治疗模式,沃契特(Wachtel,1977年)的理论整合模式,米塞尔 (Messer,1992年)的同化整合模式[14],白福宝(2012年)的求同存异统一模式[15]。
2.1 折衷主义治疗模式 宋恩所倡导的折衷主义治疗是一种综合其他理论流派而自成一家的较为系统的理论与技术。例如,他对于心理问题及障碍的看法依据的原则是生理因素优于其他因素;有机因素优于功能性因素;早期因素优于最近因素;低层次整合因素优于高层次整合因素。他进一步依据优势决定因素定出12级病源方程式,在治疗方法上采用了支持疗法,情绪处理法影响性技术等。在这种模式中我们可以分辨出其他理论与技术的影响,但它不是把其他的理论技术进行拼凑,简单堆砌。这种模式的缺陷是综合各种理论形成一种新的理论难度非常大,所形成的新的理论与技术有待进一步的实践检验,事实上,临床治疗师与患者更关注的是技术的疗效,而不是理论本身是否更优越。
2.2 理论整合模式 沃契特所倡导的理论整合模式是指,由两个或多个心理治疗体系整合出一个有关病理及治疗机制的新模型,形成一个更高层次的治疗理论体系。这种模式强调对不同治疗理论的基本概念与技术的整合,并据此提高治疗的效能,是难度非常大的整合模式,事实上至今也没有人能建立一个高度整合的为人们所接纳的治疗理论体系,这是由于很多心理治疗流派的哲学观就存在根本的差异,对心理问题的病因的看法截然不同。例如,行为治疗理论认为行为问题是错误学习和环境影响的结果,而认知治疗学派则认为行为的问题是人们不合理的信念影响的结果,这些差异似乎严重的阻碍了多个心理治疗体系的整合,而整合势必要有所取舍。
2.3 同化整合模式 同化整合模式是指,心理治疗师以某一流派的理论与技术作为支柱,然后通过同化其他治疗流派的一些概念、观点与技术,以此来弥补自身的不足[16]。大多数同化整合治疗师还是会公开宣称自己隶属于某某经典治疗流派,但他们不固步自封,积极吸收和整合其他流派的一些理论与技术,提高治疗的效益[14]。这种模式并不需要治疗师放弃自己多年来所受的某一流派的专业训练、治疗的基本框架等。同化整合模式要求治疗师借鉴与吸收其他流派的理论与技术并加以同化,这要求治疗师本人对某一治疗流派体系非常的精通,同时还要熟悉其他各种治疗流派的理论与方法,并能发现其他流派的理论与方法与自己所属流派是否具有相容性,这个难度非常大,很多治疗师只是借鉴了其他流派的技术,在技术与理论之间的整合与同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4 求同存异统一模式 求同存异统一模式是白福宝于2012年首次提出。该模式与同化整合模式相似之处是治疗师并不需要放弃自己原来所隶属流派,以自身流派的理论与技术为基础积极吸收其他流派的研究成果[17];不同之处,要求治疗师在理论研究与治疗实践中,把人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其中“同”是指研究对象、治疗目标、治疗原理、人格理论的相一致;“异”是指所采取的干预措施、治疗技术、治疗的框架的差异性。在治疗大目标一致的前提下,治疗师灵活运用不同和方法来处理案例。“求同存异”可以使研究者在建立统一模式的过程中避免走向还原主义[15]。显然,该模式是以同化整合模式为蓝本,但更强调在整合中应关注人的主体性价值、人作为一个多面的统一整体存在,这也是整合运动的“求同”所在。当然,“求同”的过程也不是一蹴而就,它是一个不断演进、发展的过程,这也是该模式在实践运用中的困难之处。
心理治疗理论及技术的整合正像心理学某些领域的统一一样俨然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但也存在一些困境,例如,在治疗技术的整合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理论整合中却举步维艰,不同理论趋向可能存在针锋相对的矛盾,它们的哲学观、对人性的理解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整合的难度可见一斑,就算是真的整合成一个统一的治疗体系,随之而来的大量的新的术语反而会成为当前治疗师、研究者之间的交流障碍,这也将影响整合的治疗技术的推广,或许,关于心理治疗的理论与技术的统一的探讨,仅仅只是为了激发学者和治疗师的思考[18]?正如Lief提出,当前心理治疗领域里更需要的是取消隔阂,增进交流,而不是整合[19]。这提醒人们时刻应该清醒的看到,统一模式的建立并不意味着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体系的发展到达了终点,整合是一个逐步演进和发展的过程,困难重重。诚然,没有学者会认为心理治疗理论及技术应该更加分裂就好,如何实现更好的整合方式仍然是未来研究的重要课题,而近期针对特定心理障碍寻求整合疗法、将唯物辩证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心理治疗整合,是治疗整合的新取向,对心理治疗的整合具有启发意义,并且使全面的理论整合具有可能性[20]。Magnavita JJ[21]认为,心理治疗的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已经开始从整合运动走向了统一阶段,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