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广兴 汪海鸥
鞍山涉日建筑是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抢夺鞍山地区的矿产资源而修建的配套设施,目前现存30余处日伪时期建筑遗址,包括本社事务所旧址“大白楼”,昭和制钢所大病院,昭和制钢所对炉山配水塔旧址,井井寮旧址,“台町”建筑群,昭和制钢所迎宾馆旧址,对炉山单身社员宿舍旧址等建筑物和构筑物。或大或小,规模不一。有的少有人至,已经破败不堪,有的保存较好,还在使用。(像本社事务所旧址“大白楼”,现为鞍钢集团办公楼和生产调度中心,沿用至今,是鞍钢百年历史的见证。)
涉日建筑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看做鞍山这座城市“历史记忆符号”,因为它见证了鞍山近代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作为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犯下滔天罪行的铁证,是珍贵的历史遗迹,保护它的原貌,是我们尊重历史,铭记历史的一种表现。
采取适量修缮的方法。应根据损坏状况采取不同方法。在确保建筑的安全性、完整性、原真性的同时,要将对建筑本体的干预减小到最低限度,不得任意扩大修缮范围。另外,还可以转变思路,对现有结构进行加固,在保证安全行的情况下继续发挥涉日建筑的余热,继续服务。对于如今城市建设和建筑保护的矛盾问题中,还可以采取建筑平移的方式进行保护。如2008年山东省济南市丰大银行平移工程,因城市道路建设需要让路,政府最终采取向西平移15m的措施,使这座近代建筑得以保留。另外,采取改建与扩建的方式赋予涉日建筑新生命,但需要注意立面的一致性,避免反差过大,破坏整体。
做到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将涉日建筑文化遗迹的保护与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可持续发展下去。在我国,古建筑历史悠久,结构独特,建造工艺考究,独有的建筑风格在世界建造史上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已经普遍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涉日建筑作为近代建筑,历史短暂,了解甚少,对于它的保护还没有受到重视。因此,我们需要:①加强涉日建筑的保护宣传,提高公民的保护意识。转变对涉日建筑的认识,重视保护观念,认可涉日建筑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涉日建筑作为近代建筑同时也可以考虑立法措施,如哈尔滨,青岛等城市制定规章制度来保护近代建筑。②制定良好的规划体系。要保护好涉日建筑,就应该在建设前做好规划,明确保护思路,划定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进行科学有效保护。通过精心的规划安排,切实有效保护、利用涉日建筑,这样不仅不会与现代城市功能相抵触,而且还会和谐的融为一体,形成既具有再现城市的近代风貌又能满足现代城市功能的城市空间。
鞍山历史久远,存在着海城小孤山文化和巨石文化,是远古时代人类发祥地之一。地区矿产资源丰富,钢铁产业完善,钢铁更是造就了这座城市,有着中国第一钢铁工业城市的美誉。此外,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盛产四大美玉之一的“岫玉”,还有着玉都的美誉。鞍山自然环境优美,有千山风景区,药山风景区,二一九公园和玉佛苑等景观资源,旅游资源丰富。钢城活雷锋郭明义的优秀事迹展现出鞍山积极向上城市价值观和宝贵的精神财富。鞍山城市形象在历史文化,城市生态景观,城市价值观等方面竞争力优势明显,城市形象框架基本建成。
(1)完善城市形象体系,使鞍山城市形象更饱满
城市形象是城市内在文化内涵和城市外部形态的综合体现,反映了该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的深刻印象。树立美好的鞍山城市形象不仅是政府的愿望,也是全体市民的愿望。作为新中国钢铁工业摇篮,东北地区最大的钢铁工业城市,钢都的形象已经声名远扬,主系形象已经形成。而涉日建筑作为鞍山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可以变成副系形象加入其中,让鞍山的城市形象有表有里,丰富多样。
(2)开发涉日建筑旅游价值,挖掘游览价值,融入旅游产业链,提升鞍山旅游核心竞争力。
千山,玉都,钢都,温泉……鞍山发展旅游产业本身就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已经初步形成玉佛宗教文化之旅,著名温泉养生之旅,钢铁之都工业之旅,千山度假观光之旅等品牌。随着千山晋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知名度更是广泛提升。依托现有品牌,将涉日建筑作为近代历史之旅融入产业链,将遗址进行实物展览,增加其对历史爱好者消费吸引力,提升建筑影响力,同时对建筑的保护利用也具有重要意义。
(3)开发涉日建筑爱国主义教育价值,知耻后勇,砥砺前行。
“前世不忘,后事之师”,纪念是为了更好的忘却。将涉日建筑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发挥其教育警示作用,也是涉日建筑的意义和价值的体现。时间的飞逝让这些涉日建筑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痛点,但是我们的脑海中并丝毫没有淡忘它们存在的意义,这些历史建筑见证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鞍山、掠夺鞍山钢铁资源的滔天罪行。时至今日,这些历史建筑仍然在向人们述说着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警醒后人铭记历史,振兴中华。
涉日建筑遗迹是鞍山城市发展文化的一部分,保护涉日建筑遗迹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它对于丰富鞍山城市形象、提高鞍山知名度,发展鞍山旅游产业存在积极意义。在保护与开发中做到可持续发展,利用涉日建筑价值,为鞍山旅游产业链注入新活力,为爱国主义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保护和利用涉日建筑,完善城市形象体系,使鞍山城市形象丰富饱满。
[1]汪海鸥,王丽.鞍山市涉日居住区台町规划变迁历史及现状研究.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12.
[2]杨一帆.中国近代的建筑保护与再利用.建筑学报,2012,10.
[3]李广斌,王 勇,袁中金.城市特色城市形象塑造.城市规划,2006,30(2).
[4]探访鞍山地区日伪时期历史遗迹,互联网:鞍山文明网.
[5]吴垚,肖备,谢建民.城市发展中古建筑保护[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