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俊
(施秉县水务局 贵州省施秉县 556200)
现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中的各个行业开始了信息化的建设,水利行业作为一个信息较为密集的行业,对于灌区水利信息化的建设更加重视。水利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水利管理与水资源的问题包括干旱、洪涝、水污染等都制约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国颁布了相关文件对于水利管理信息化进行了重点的强调与指导,并确立起了《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纲要》。可以说,对于灌区水利工程的信息化建设、管理与维护成了相关人员工作的重点。
灌区水利信息数据库的建设是灌区水利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信息化建对于信息的处理、传输和应用有着重要的优化作用。根据现阶段我国的信息技术发展,采用灌区水利信息数据库的建立,进行相关信息的存储、处理和利用,是进行灌区水利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最佳途径。
在建设灌区水利信息数据库时,要对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重点掌控:①数据库结构的建设。在这一内容中,要通过对灌区进行剖析,对其中的水利信息进行合理的分类处理,并以数据库设计的相关理论为依据,设计出结构较为合理的、在技术上能够更好实现的、满足灌区水利管理的应用要求的逻辑数据库及物理数据库。②数据库内容的建设。在这一内容中,主要是依据灌区水利的实际情况,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录入功能将灌区的水利信息资料输入进数据库,建成一个具有丰富资料的数据库仓库,以此来满足灌区水利管理的工作以及决策需要。
现阶段,我国灌区中有大量的基础资料尚未数字化,很多灌区水利信息仍以纸张、照片等形式进行存储,大部分灌区的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较为薄弱。灌区水利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要保证从水利信息的采集、传输到数据库的建立、存储与使用可以自动进行。但是,对于长久以来以文字和图片等形式进行存储的灌区水利信息来说,能够进行自动采集的信息是有限的。在这一阶段,必须要利用人工输入的方式将水利信息导入进资料库。从我国现阶段的灌区水利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水平来看,这是一项繁重的、紧迫的工作,必须引起相关人员的高度重视。
灌区水利信息采集系统中主要对灌区的渠道水情、气象情况、作物的生长情况等信息进行采集。灌区水利信息有很多种形式,依据更新时限可以分为静态数据、动态数据和实时数据三种[1]。
(1)静态数据。灌区水利的静态数据是基本不变化的资料,包括灌区各种已建工程资料、管理机构及行政规划等等。在进行静态资料的搜集时,要在基础资料的信息化过程中将其输入进灌区数据库,一般情况下是不会更新或改变的。
(2)动态数据。灌区水利的动态数据是一些不定期更新的资料信息,包括作物的种植面积与结构等等。对于动态姿信息的采集,就需要根据不同实时信息的具体特点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采集,再将其存储进灌区水利信息数据库中。
(3)实时数据。灌区水利的实时数据包括降雨期间的雨情资料、灌水期间渠道的水位等一些会实时更新的资料。由于实时数据的更新时间短,所以仅仅依靠人工采集已不能满足灌区水利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必须利用自动化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对实时数据进行自动、实时的采集,以此建立起灌区水利信息采集系统。
想要更好的实现灌区的水利管理信息化,通信系统的建设是不可缺少的。在灌区水利管理工作中,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与信息传输,都需要用到通信系统。尤其是对于大型灌区而言,灌区中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的工作指挥调度,都需要依靠良好的通信系统作为支持。
结合灌区的管理需求,比较适合灌区的通信系统主要有光纤通信系统、数字数据网络系统、集群通信系统、电话拨号系统、短波通信系统、卫星通信以及蜂窝电话系统等等。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辅助管理部门的决策工作中,现代决策支持系统的作用越来越大。相关工作人员通过开发并建立起灌区用水管理决策支持系统,能够有效提升灌区的用水管理水平。以提升用水效率为主要内容实现节约用水。
在开发灌区的用水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时,要对如下几个项目进行重点掌握:测水量水及水费征收、水量调度及决策支持、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调度、灌区需配水计算及模拟[2]。
灌区水利工程在建设中要紧紧把握着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三赢”,实现灌区水利工程建设一处、发挥效益一处、群众满意一处。在灌区水利建设的工作中,工程建设以及维护维护管理都是为了更好的发挥出灌区水利工程的效益,实现设施能力的最大程度发挥。相关工作人员要围绕着灌区水利工程建设的良性、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结合灌区水利管理的实际情况,展开相关的工程建设。
在进行灌区水利工程建设中,要秉承着“所有工作为灌区服务”的建设思路,在进行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中,实现每一环节都能进一步提升灌溉的效率,
在进行灌区水利建设工程中,对于工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的管理,都要参考《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规定》以及《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纲要》来进行。在实际的灌区水利工程建设中,主要包括八个步骤的工作:工程项目建议书、工程的可行性报告、工程项目初设、工程的施工准备、实际施工、生产准备、工程质量检验、工程整体评价。尤其是在水利工程验收阶段,要重点把握《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规定》中“工程基本竣工时,项目建设单位应按照验收规程要求组织监理、设计、施工等单位提出的有关报告,并按规定将施工过程中的有关资料、文件、图纸造册归档”的条文,进行规范的工程验收工作。
一般来说,灌区面临的问题有三种:泥沙问题、水源问题、作物生长问题。面对这些问题,相关工作人员要进行灌区水利工程的技术创新与改造来解决。例如,对于灌区的泥沙问题,可以将混凝土U型断面改造成弧形低梯形断面,使水流的流速更加均匀,将泥沙输送至田地。
灌区水利工程建设在整体工程的质量控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灌区水利工程的维护管理也是提升工程使用年限和工作效率的重要内容。相关管理人员不能够忽视日常的维护管理对于灌区水利工程的意义。要定期对灌区水利工程中的各个功能结构以及设备的零件进行检查与维修的工作,对于一些极易磨损或是已有损坏的零件进行及时的更换,保证灌区水利工程的正常、安全、稳定的运行。
综上所述,信息化建设在社会各个行业中都发挥着作用,在灌区水利管理工作中也要进行信息化建设。通过建立起灌区水利信息的数据库、灌区水利基础资料的数字化、灌区水利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灌区水利通信系统的建设、用水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实现了灌区水利管理信息化建设,并结合灌区水利工程的建设及维护管理,使灌区水利管理更加自动化、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