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若嵩
(河北港口集团港口工程有限公司 河北秦皇岛 066000)
当前,我国时代发展迅速,我国的港口航道工程规模数量逐渐增加,其在我国社会的地位越来越高。我国城市城镇的发展都受到港口航道工程的影响,同时其还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也还存在部分的港口航道工程项目在进行工程管理理念树立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对于项目质量控制的不到位等等。因此,我国很多专家对于港口航道工程项目的施工技术给与很多关注。本文就港口航道工程项目施工技术进行分析探讨,希望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现如今,我国的经济实力已经和国际接轨,我国的贸易能力也在不断的提升,其中,海运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其是大型运输的重要通道之一。我国港口数量也是非常多的,同时也在不断扩建,我国的航运港口主要是以水道为主,造成自然问题比较多,对于这些问题的归类没有处理好,这些问题也是需要港口航道建设的重点。由于我国现有的海运规模和需求的增加,传统的模式已经不能与现代的需求进行统一,只有对其进行优化和创新,通过有效的措施进行完善,以满足现代的港口航道建设发展需求,推动我国港口航道的发展。
首先需要以港口航道实况对沿线进行水准点的测量,在进行测量过程中,需要全面测量其工程的线路,将长短和标高进行准确的测量和把握,以设计标准为基础,闭合测量工作其水准点,要想保证测量的准确性,需要在相应的20m的范围进行水准点的确定。在其基础结合其施工标准,进行边桩的合理设置。在护岸沿线的相应位置进行边桩的放样工作和安装作业,对其弯道需要加密设置,对其重点位置需要进行保护桩的处理,保证施工设计的标准性。
在进行混凝土的制作过程中,第一,需要对混凝土的原材料进行严格测试,保证配比设计的准确性,严格按照施工标准进行混凝土的配料、搅拌作业,保证混凝土符合其施工塌落度,从而进行施工。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需要对基槽的杂物以及积水进行清理,防止混凝土发生离析问题。所以施工人员需要在进行搅拌机的搬运过程中,进行架设泻槽,保证其混凝土滑入到基槽。在进行混凝土的捣实过程中,需要保证振捣器的插入深度,以确保其混凝土强度的标准性,保证其护岸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
疏浚工程的核心是对航道的清理工作,对其水位进行保持。所以,主航道的疏浚工程的各种标准和要求都是比较强的,需要慎重选择相应的施工设备。在进行泥沙的堆放中,需要保证配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需要对其周边的雨水等其他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的考虑,提前设置好排水沟,防止发生水土流失的情况。
3.1.1 试挖
在进行疏浚工程之前,首先需要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开始工程的试挖作业,在进行试挖的过程中需要对相应的参数进行调整,确保其科学性和准确性,从而保证疏浚工程的正常进行。在试挖中,务必以实际的情况为基础进行全面的考虑,保证施工工序的灵活性,对于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类处理和分析,进行评估,保证后续工作的顺利进行。
3.1.2 挖槽
在开展挖槽的过程中,要想实现挖槽的最佳施工效果,需要以之前的试挖数据为基础进行绞刀以及抓斗的下方深度的挖槽。除此之外,还需要在其过程中针对回於的实际状况以及泥沙的泄露程度进行施工增加与否的判断工作。在施工过程中,为了防止出现漏挖的现象,应当保证后一条挖槽同之前的挖槽重叠5m左右,这样对于施工中的漏挖情况就可以有效的避免,当然如果还是发现有漏挖的情况,应当立即调整船位,对漏挖的部位进行补挖,这种不久的措施很重要,一旦发现问题就要及时的进行补救,不能任由事态的向坏的方向发展,如果那样就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事件不断的扩大化。
3.1.3 输送泥浆
在疏浚工程的泥浆输送过程中,由于工作往来的船舶势必会对工程的施工存在一定的影响。所以,在实际的施工中,对于老航道的施工中,务必首先进行水下潜管的敷设作业,保证其水下潜管的柔性连接性,这种柔性连接更适合水下的地形的施工。在进行水下潜管的敷设前期需要对其航道的地形进行全面的考察,水下潜管敷设的深度一般保持在2.5m以上。对于深度在2.5m以下的水下潜管,需要进行重新挖槽处理。
港口航道一般存在很多的商船,所以,很有必要在进行施工过程中,降低对来往商船的影响性。需要注意船舶比较多的区域和相应的港口航道工作比较繁忙的时间等等。在正式的使用之前,需要对港口的环境进行彻底的调研和考察,避开航道繁忙的时间段和工作区域,还要进行科学完善的施工方案。
我国经济发展和港口航道有着直接的关系,港口航道的对外贸易同时对区域经济也存在一定的影响。但是我国在进行港口航道的施工过程中,对于功能和通行方面仍旧存在一定的问。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国政府需要对港口航道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处理,对其给与支持,工作人员需要对其施工技术和工艺进行掌握和探索,保证港口航道的稳定发展,提升我国的对外贸易能力,增加我国的经济建设能力。
[1]张 明.港口航道施工技术控制措施分析探讨[J].珠江水运,2015(15):56~57.
[2]范天富.试论港口航道施工工艺[J].科技风,2015(0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