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坤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农林畜牧局,宜宾 644002)
肿瘤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流行病。以前是一个很稀疏少见的病种,突然间就变得流行了起来,而且发病率之高,死亡人数之多,几乎每一个大家族里都有因患癌去世或深受癌症困扰的成员。很多家庭因治疗癌症,倾家荡产。这对当下提出的扶贫攻坚工作带来了艰巨的挑战。
由于畜禽肿瘤和人类的恶性肿瘤密切相关,关于肿瘤成因,在此借鉴几种人类癌症成因说法。有说癌症是压力、紧张和精神抑郁造成的,这的确也是许多人现代的生活特点;也有说是营养和肉食摄入过多,血液负担过重,造成酸性体质而产生的;也有说癌症是运动量过少造成的;中医说癌症是人体内阳气弱,不能够运化和排解毒素造成的;当然时下最多的说法是因为环境的破坏而造成的,身边环境里有太多的毒素;最有意思的一种说法是,癌细胞是人体内自私细胞的一个具体表现,因为癌细胞会疯狂扩张自己,然后掠夺人体内的营养,占领正常机体组织,摧毁其他健康细胞。
其实这些说法之间讲述了一个共同点:当体内拥有过多的毒素,由于人体自身阳气弱,运化能力太差,这些毒素无法代谢完全,经过日积月累,终于在某一天(病倒下了)爆发出来,正所谓“病来如山倒”。其实在这之前,癌细胞就通过不停侵蚀正常组织,排挤机体正常细胞,通过一点点自身复制、增殖,就已经表现出来了,只是症状未集中显现而已。所幸的是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能对部分癌细胞早期的出现通过标志物检测出来[1]。
现在经济社会环境下,效益成本分析成了现今商业社会的行为准则。一个持续性的大规模资金、资源投入,必定是以产生效益为目的。毕竟就养殖户而言,各种社会生活成本的增加,使得养殖行为必须产生一定的效益。就单个饲养对象比如1只兔、1头猪所能贡献的经济价值非常有限,只有通过规模化养殖,大批量生产才能提高总体经济价值,在当今社会下“饲养”这一行为才能具有存在的意义,否则就变为农户家庭单只饲养,不为变现,只为自己食用。这就使得以往的粗放饲养,变为现在的约束型饲养;家庭耕地残余剩料饲养,变为工业化饲料集中饲养;单只、数个等少量饲养,变为十头、百只、万羽等专业户大规模饲养。
饲养条件的改变,各种应激源的产生,除不可控的因素外,比如化学致癌因素中的多环芳香烃类,这类致癌物以苯并芘为代表,广泛存在于汽车废气中;物理致癌因素,尤以离子辐射易引起各种癌症等原因外,饲养条件中的自由采食最易导致畜体营养过剩,体内废物堆积。尤以现代预混合饲料中常伴有微量催眠、嗜睡成分,使得畜体多余营养吸收不了,全部会转化为毒素。因为畜体不需要的营养,需要去代解的都是毒素,正如河流里富养物质多了,是要发臭的。
中兽医是没有“肿瘤”这个针对性的称谓的,归入“脏结”一类。它的含义就是身体陷入了阴证,又有一个“痞结”[2]。
现今我们的研究,说肿瘤是怕热的。机体温度一升高,肿瘤细胞就会迅速消失。也就是中兽医说的,畜体阳气一足,痞结就会消散。现在很多人治疗癌症,一味的寒凉解毒,使用各种清热散结化瘀的药。虽说可能确实起到一点解毒、消除肿瘤细胞的作用,但它损伤了畜体的阳气,畜体自身消除毒素的能力受到了损伤,这是得不偿失的。因为没有任何药物的力量大得过畜体自身的免疫能力,药物永远只是辅助。
严格意义上来说,机体本无病,只有排病反应。
当畜体内积蓄了过多的垃圾废物的时候,就势必要为这些垃圾找一个“垃圾筐”,比如猪鼻咽癌、鸡食管癌,都集中表现在畜体某一个部位,病理解剖可见“菜花状”组织,并占据畜体正常器官体积的大部分。其实肿瘤病变组织就是这个“垃圾筐”,不能说“垃圾筐”是病。为什么将病变组织切除了之后,肿瘤细胞更容易扩散?其实,意思就是把“垃圾筐”扔掉,垃圾就会到处乱跑。
人类现在是可以用放化疗来杀死肿瘤细胞,以应对转移扩散的问题。可只是杀死现有的肿瘤细胞,就好比在潮湿的卫生间里放有一块木板,如果只是杀霉菌,不解决潮湿的问题,霉菌能杀完么?在医学界也并没有权威数据表明接受放化疗的病人3年存活率要比不接受的高。而且放化疗自身就是高伤害的资料方法,属于“以毒攻毒”,有相当一部分数量的病人不是死于癌症,而是死于放化疗所引起的器官衰竭。
真正的大病是一场灾难,对于灾后重建也是一个巨大的生命工程。这个工程里面,药物的作用只是一部分,影响治疗的因素很多,只有找准病根,用“病去如抽丝”的方法一步一步调整饲养条件,才能将发病率(总有个体差异)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畜体本身是有自我排病能力的。从出生,体内就带有一定数量的癌细胞。终其一生,每个畜体都在无时无刻与癌细胞作斗争。也就是说,通过畜体自身的免疫力、功能运化是能够解决肿瘤的。只有当制造肿瘤细胞的速度超过降解速度的时候,才有可能发生癌症。也就是说,只要能解决垃圾的来源,哪怕不放化疗、不开刀动手术,也能很快消灭现有肿瘤。
在国外,有养殖场通过给鸡播放贝多芬交响曲的方式来提高蛋鸡的产蛋率;更有甚者,为了解决成片大规模养殖鸡的饲养密度问题,实验性的给鸡戴上了VR虚拟眼镜,让鸡误以为在一个宽广的空间里生存,通过运动量的提升,间接的提升鸡肉品质。
国内的餐桌文化也有一种观点,就是敞放的肉猪比圈养的肉猪好、苞谷猪比饲料猪好等,这也就是饲养条件的改变导致畜体肉质品质的提升。去除富营养化、提高粗纤维在饲粮中的占比、拓宽饲养场地、降低饲养密度、远离各种污染源,自然而然各种畜产品品质会有大幅提升,肿瘤发病率也会大幅下降,甚至“不药而愈”。
畜体内垃圾是肿瘤细胞来源,那治疗就要解决机体内阳气和运化能力不足的问题。当人类用药物去化解肿瘤,那就要去攻!但病畜机体阳气偏弱(呈现一种寒热夹杂,以阴寒为本,标热为辅的局面为多见)。这种局面若攻的话,会损伤阳气和能量,不攻的话又解决不了[3]。其实汉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早就为这种病人的局面提出了解决方法。用扶阳药和攻下药同时使用,比如附子干姜和大黄芒硝同时使用。这个方法是非常高明的,正因为肿瘤怕热,机体温度一升高,肿瘤细胞就会迅速消亡,也就是中医说的,一阳生九血。
《伤寒杂病论》指出以保护阳气为前提,攻和守兼用,气血虚时,守为主,攻为辅;不虚时,可以增加攻的力量。若有实热,复气血就需解热。因为机体讲究中庸之道,不偏不倚,运化正常。
以放化疗的手段或手术施行切除术来治疗肿瘤,往往是机体在手术之后,慌乱中再次寻找一个“垃圾筐”。而这一次寻找的“垃圾筐”往往选择的位置比前一次更加危险。所以能看到当猪鼻咽癌切除后,继续饲喂一段时间,却转移成猪肺癌或淋巴癌这样更可怕的全身性癌症。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检测方法和技术也在不断革新。分子生物学等许多新兴医疗检测法以其快速、灵敏、特异性使得人类在对抗肿瘤这一世界难题上,掌握了先机,能够较早的发现和诊断相应部位肿瘤标志物的产生,从而辨证施治、对症治疗。即便不清除机体内所有肿瘤细胞,也能在正确、健康、生态、平和的状态下与肿瘤细胞和平共处,达到“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