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红媛 杜文欣
(沈阳化工大学工业与艺术设计系 辽宁沈阳 110000)
随着我国社会建设的迅速发展,我国对乡村建筑的追求不再局限于白墙红瓦类建筑,逐渐转向了文化类、体验类及个性类等精神层面的追求,不断促进着我国乡村建筑的进步和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带动了乡村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同时对我国城乡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就目前来看,虽然参与式设计在乡村建筑中取得了一定的应用效果,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依旧存在着诸多问题,这就必须要对参与式设计在乡村建筑中的问题进行总结,从参与程度、参与角色及实践分析等几个方面提供一些具体的实施方案,从而为参与式设计在乡村建筑中的应用提供有利依据。
在进行乡村建筑的建设过程中,设计人员、建筑师及相关规划人员都要积极参与到各个环节中,深入分析建筑使用者的日常活动和行为习惯,明确乡村建筑的建设目标和任务,使当地村名能够参与到乡村建筑设计中,根据自身的所见所想提出一些个人看法[1]。而设计人员就要对建筑设计进行综合分析,继而根据分析结论进行设计工作,由设计人员与施工人员共同负责项目的实施工作,有效提高乡村建筑的设计水平和施工水平,使乡村建筑设计的参与者能够获得自我价值和自我认识的提升。
在应用参与式设计过程中,工作人员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积极与村民进行交谈,深入了解村民的家庭经济来源、常住人口特性、生活状态及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比如孩子的活动场所、老年人的休闲场所及农闲的休憩场所等等[2]。根据各方面获取的信息对乡村建筑的改造设计方案进行修改,包括设计平面图、设计剖面图、设计立面图、施工图及设计说明等等,详细记录村民的想法、观念、沟通方式及问题的应对策略等等。同时,建筑师作为参与式设计的重要参与者,主要就是为建筑使用者提供一个平台,由建筑使用者提供内容,通过建筑使用者的参与使乡村建筑设计更具有合理性及全面性。
在以往的乡村建设过程中,都是采用着传统的“自上而下”建设形式,通过政府的投入资源,将乡村作为基础进行参与式设计,与村民进行交流,共同解决所要面对的问题,有效提升乡村建筑的整体设计水平。同时,参与式设计是一个互相协作的工作过程,设计人员和其他参与者需要进行信息分享和讨论,通过与村民的交流和互动,掌握村民的生活情况和生活状态,通过真实的场域观察参与过程对各个村民的影响。在参与式设计的实践过程中,通过交流和沟通可以创造出符合村民要求的设计,有效确保乡村建筑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由于乡村建设涉及的主要特点就是存在不确定性,设计人员的主导地位会影响到村民的思维逻辑,无法保证村民和其他参与者能够真正参与到乡村建筑的营造中,继而影响到乡村建筑设计的整体质量。因此,在进行乡村建设过程中,必须要有一个具有开放、和谐、宽松舒适的参与式设计模式,通过多方的配合完成乡村建筑的建设目标和建设任务。
相比较我国城市中心的建筑,乡村建筑的本质是建筑过程,并非是建筑本身。就当前的乡村环境来说,村民比较喜欢一些具有仪式感的活动,比如上梁下柱、动工开土等等,这些都是村民和自然之间的交流纽带,也是村民祈求平安的途径,通过活动的仪式感使乡村建筑的营造过程更具有意义,使乡村建筑的营造行为更具有记忆性。同时,我国许多的民间手工技艺都是手手相传,通过乡村建筑的营造过程,可以实现对某些技艺的传承,实现对民间文化的保护和延续。此外,在我国城市化发展背景下,农村空心化问题越来越严重,留守的村民大多数都属于老弱病残范围,通过乡村建筑设计的参与过程,能够有效提高留守村民的生活质量。
根据上海朱家角淀山湖村的建设来看,其参与性设计的应用是采用了“自上而下”的方式,首先就是与普通群众进行交流,了解普通群众的基本需求,且大部分的普通群众具有较强的荣誉感和使命感。通过这种参与式设计的方法,不仅可以了解建筑使用者在环境方面的具体要求,当地群众对本地资源、空间使用尺度也更为了解,使本地村民和工匠参与到乡村建筑的营造中,能够有效促进理论和本地技能的有机结合,为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力量。
综上所述,参与式设计在乡村建筑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以有效激发村民在乡村建设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主动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既能够促进村民的自我提升,也可以使乡村建筑更具有生动性,为村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同时,通过设计人员和村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村民能够充分表达出自身对环境的要求,确保乡村建筑设计适应于乡村的文化发展,有效促进乡村建筑设计的进步和发展。
[1]张 琪.探究参与式设计在乡村建筑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18,44(01):25~27.
[2]许 倩.基于用户思维的“参与式设计”[J].大众文艺,2017(24):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