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超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的本科院校,是我国多层次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的研究型或教学研究型高等院校不同,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对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由于办学类型和目标定位的不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课程教学与传统培养研究型或教学研究型人才的课程教学应有很大区别,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更加注重面向基层、面向岗位、面向生产、面向事件。
工程岩土学是土木工程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岩土的工程性质,岩土工程性质的物理机制,岩土工程地质性质变化趋势、规律和速度,测试岩土工程性质的方法和技术,改善岩土工程地质性质的方法,工程岩土学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既有基本理论又有与实践工程应用密切相关的专业知识,因此可以称工程岩土学课程为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纽带。基于此,本文探讨以应用型人才为导向的工程岩土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以期寻找培养工程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合理模式和方法。
目前在工程岩土学的教学中仍以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为主,且教学内容过多、过细、过全,缺乏创新意识,由于课时的限制,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较少。学生学习没有目的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效率难以得到进一步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
实验操作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学会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在目前各高校普遍压缩教学课时的前提下,工程岩土学教学中实验教学地位普遍偏低,课时严重不足。同时实验课一直采取分散的开设方式,将几个实验项目穿插到理论教学过程中,这种教学安排割裂了各个实验项目间的联系,造成了和生产实践的脱节。
考核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兴趣,以及所培养人才的能力及质量。虽然近些年我校在考核方式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但对工程岩土学这样一门理论与实践均较强的课程仍显得较为单一,无法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
为实现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培养目标,解决工程岩土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工程岩土学教学中,按照“学生中心、能力本位、实践先行”的思路,应用型人才导向的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主要包含如下四个方面: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综合业务素质的高低对教学效果会产生重要影响,教师本身要具备技术过硬的“双师型”素质,既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与现场工程实践结合起来。
在各高校普遍缩减理论课时的大背景下,需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为前提,重新调整和安排教学内容,仅仅围绕土的物理性质、力学性质、测试技术三大问题展开。同时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主要包括: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以工程场景和问题引入课程内容,结合工程技术规范确保理论教学的实践性,以角色介入构件学习动力,以工程实录凝练教学案例,课堂教学中的趣味融入等。
①在教学改革中实行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相对分离,即在理论教学结束以后,集中在1~2周内开展实验,有利于学生系统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实验,更有利于开展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②为满足部分同学更深层次的学习需求,开展开放实验教学内容,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选题。③建立实验环节的综合考核方式,考核时不仅考察预习、实验操作、实验数据的合理性和实验报告的质量,同时考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主动思考和实践能力的提高程度。
需要进一步完善传统的标准单一的评价体系,可以把考核内容扩展为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平时表现三大部分。理论知识的考核采用笔试的形式,平时成绩视学生听课状态、出勤情况、参与课堂教学程度而定,实践内容主要考核学生独立操作仪器及分析分析试验结果的能力,对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考核不合格的学生下学期需补考和重修。
随着我国“发展应用型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办学指导思想的提出,应用型教学导向的工程岩土学教学过程中,课程内容设置应更注重理论与工程的紧密结合,教学模式应注重启发性、开放性、应用性,结合工程问题阐述理论,避免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说教和传授,这些都是未来培养应用型人才在工程岩土学教学中必然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