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
摘 要:本文针对于传统数控铣实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引入项目驱动教学法,结合数控铣实训教学内容阐述实施方法,实践证明该方法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最终提高了数控铣实训教学效果。
关键字:项目驱动法;数控铣;实训教学;实践
一、概述
数控铣实训是高职数控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课,旨在让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典型数控铣零件的数控编程、数控铣加工工艺的制定和数控铣床或数控加工中心的操作,是培养数控机床操作、编程及工艺等职业岗位能力的核心课程。目前,绝大部分高职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仍然是理论教学与实训分开进行,导致学生在课堂中对数控机床和加工过程没有感性认识,无法真正理解教学内容,在对陌生零件制定加工工艺、编程及加工时无从下手,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制定数控铣加工工艺需要学生对毛坯材料、刀具材料、机床性能及加工参数有较深的理解。传统教学过程主要通过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能较形象的描述零件加工工艺过程和描述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但编写数控铣加工工艺属于纲领性文件,在加工中起指导性作用,多媒体与板书想结合的方式片面化了教学内容,使得理论教学与实际不符,导致学生无法理解数控铣加工工艺的制定思路。
(二)编写数控铣加工程序需要学生掌握数控铣编程指令的功能,并根据图纸选择合适的功能指令完成零件的编程。传统教学过程在讲解数控铣编程指令和典型图纸的编程过程中,主要倾向于填鸭式教学,在逐一讲解完各项功能指令后再对典型零件进行数控铣编程,学生难以看出前后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往往学了后面,忘记前面,导致学生最终接受的知识缺乏系统性,面对陌生零件的编程则束手无策。
(三)数控铣加工需要学生熟练掌握数控铣床数控操作面板的使用,了解机床各功能部件的組成并能独立操作数控铣床。传统教学中,学生操作数控铣床属于实训教学,而制定加工工艺和编写数控加工程序则属于理论教学,教学过程的不连贯和教学环境的不同,导致学生在数控铣实训中出现知识脱节现象。
二、项目驱动教学法简介
项目教学法是以学生自主探索性学习为基础,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任务,并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完成各项任务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教学内容分解成不同的子任务,并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学生以小组的工作方式按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共同完成整个项目。在数控铣加工实训采用项目式教学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有效地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问题分析等能力。
三、项目驱动教学法在数控铣实训教学中的实施
(一)确定项目内容。根据教学大纲、课程目标确定学习领域的各个学习项目。在选择项目时要贴近企业,要符合数控铣编程和加工的典型工作流程,又要贴近学校现有的设备条件,具有可操作性,将数控铣加工实训的项目内容分解如表1所示。
(二)项目活动的开展。根据班级学生的组成情况,将学生分成若干项目小组,由组长协同小组成员分析项目任务,成员根据任务提出项目实施方案。小组内对每个方案进行评价,最终决策出一个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并对方案进行更细致的分解,确定每个成员的工作,直至完成规定向项目为止。以“项目2:简单平面轮廓类零件的铣削”为例,首先由小组成员都出具一份项目实施方案,再由组长协同小组成员对每一个方案进行细致分析,最终确定简单平面轮廓类零件的铣削工艺:首先是外/内轮廓及余量的粗加工,留底部余量0.15mm,侧边余量0.3mm;再是精加工底面,保证高度尺寸;最后是精加工侧边,保证外形尺寸。确定好加工工艺后,再由组长组织小组成员编写加工程序,并通过组内讨论完成最终加工程序的编写。确定加工程序无误后,由小组成员完成零件的数控铣加工。
(三)项目的评价
项目完成后,教师通过检查每组项目作品的完成情况对小组进行评价,此外,教师还组织组间互评、组内自评、组内互评,并根据评分结果对各小组进行成绩点评。
四、成效分析
通过与往届的学习成绩相比,运用项目驱动教学的数控铣实训成绩明显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团队协作能力明显增强。首先,项目驱动教学法在相当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要想完成任务,必须对任务相关的课程内容和知识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所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加牢固。其次,通过自行拟定实施方案再与小组成员讨论,最后到机床操作,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实际动手的能力。再者,协同学习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与技术交流能力。总之,项目驱动教学法打破了困扰数控铣实训教学的困境,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改善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孙春石. 数控铣加工实训课程项目式教学探索[J]. 职业,2012(8):151-152.
[2]黄锦志. 数控铣加工实训过程中项目式教学法的应用[J]. 现代职业教育,2017(8):56.
[3]李昕 王泽柯. 项目驱动法在塑料模具设计课程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4):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