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迎
摘 要:文章通过探讨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传承和保护中的成功做法和存在的问题,阐述了非物质文化保护视角下黑龙江冰灯冰雕技艺融入高校教育中的意义、现状和制约因素及高校传承人才的培养策略,为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教育;传承与发展;冰灯冰雕制作技艺;地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8)12-0091-0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所采取的措施,包括对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研究、保护、弘扬、传承和振兴。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良莠不齐的文化思潮对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形态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历史悠久的民间工艺逐渐消失,传统生态的变化对艺术遗产的保护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生存能力关系到文化遗产的被保护现状;文化遗产传承人对传统技艺的持守能力决定了文化遗产是否能振兴和发展。因此,明确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主体责任,提高专业意识和传承能力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性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内容。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黑龙江冰灯
冰雕技艺融入高校教育中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3月7日召开的全国两会黑龙江代表团讨论会时提出,如果南方的青山绿水是金山银山,那么北方黑龙江的冰天雪地同样是金山银山。这不仅是对黑龙江经济建设发展的画龙点睛之笔,更是黑龙江生态文明价值的生动体现[2]。冰天雪地是黑龙江乃至东北地区最为典型的地域文化,其自然环境的特色和优势是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如何发挥这一自然优势,打造冰雪文化,发展冰雪经济,把东北的冰天雪地变成金山银山,为黑龙江及东北地区“一带一路”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冰灯冰雕技艺是黑龙江冰雪文化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间特色。2009年哈爾滨冰灯冰雕制作技艺被获批为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冰灯冰雕传统工艺和艺术形式的传承日渐濒危,出现人才梯队的失衡、断代的现象,工艺作品的复制和模仿的现象严重,缺乏创新性,没有感染力和生命力。因此,保护和培养高素质的冰灯冰雕工艺人才迫在眉睫。高校,作为民族文化传承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构的重要基地,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高校聚集大量的管理型、理论型、实践型人才,可充分利用此研究优势、推广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优秀技术人才,弘扬传统工艺,提升冰灯冰雕技术水平,打造本土文化品牌,同时对黑龙江的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仅仅依靠少数的传承者,应该有更多的人参与。将高校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相结合,发挥其艺术教育和文化教育的双重优势。高校作为人类文化的传习地,应具有世界文化交融和创新活动的教育理念,推广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和价值性[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进入高校教育中,是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教育文化的整合。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冰雪文化产业更是黑龙江省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教育相结合,对黑龙江冰灯冰雕技艺进行深入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提高在校学生的专业设计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和选拔具有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复合型传承人才,大力弘扬本土地域文化,推动黑龙江冰雪文化产业的良性持续性发展,符合国家经济文化建设的战略。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融入高校教育的现状和制约因素
高校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加深了学生对本土地域文化的认识,拓展了校园文化的丰富内涵,使学生的民族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得到了培养和提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领悟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包含的丰富内容。中央美院、南京大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都开设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专业,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云南省高校成立了“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教学实训基地”和“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教育中心”。黑龙江部分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结合人才培养方向,相继开设了“冰雪雕塑工艺设计”课程,成立了冰雪文化研究中心,旨在对黑龙江冰雪文化技术不断挖掘和探索。
长期以来高校艺术类教育理论研究有比较完整的体系,但呈现出的艺术作品审美趋于时尚化、复制化、单一化,冲淡了本民族的艺术个性化美学的特点,文化创意欠缺,文化传承创新型人才不足,还有一些大学教育体系中并没有相关的专业教育课程,导致这些学校课程教育与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相脱节。黑龙江省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由于时间、地域、经费等原因限制了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冰灯冰雕制作工艺的深入研究,导致作品呈现表面化和浅显化。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黑龙江冰灯冰雕制作工艺高校传承人才的培养策略
第一,将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引入高校教育教学各环节,增设有关方面的专业学科,招收本科生、辅修生、进修生等。另外,要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提高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通过针对性、专业性的课程设置,对黑龙江冰雪艺术形式和冰灯冰雕制作工艺的研究提炼、凝结出特色鲜明的设计元素,促进良性发展,使黑龙江冰灯冰雕制作工艺在新时代换发生机活力,形成创意性、多样性和独特性的文化艺术精品。
第二,建立一支集教学、科研、挖掘、保护为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的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一方面,学校对担任课程教学的教师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教学工作研讨。另一方面聘请民间冰雪工艺大师、艺人、设计从业人员担任外聘导师,根据导师的技艺特点,将学到的相关知识纳入自己日常的教学中。
第三, 认真理解和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的讲话精神,全面树立黑龙江及东北地区冰雪产业的发展理念,提升冰雪环境的功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走出一条以地域生态文化为基础指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推广地域文化过程中,发挥高校优势,建立活动基地,定期组织师生进行实地考察,用音像、摄影灯方式采集地域文化资源,深入民间参加各类冰雪类项目,加深学生对冰雪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激发学生热爱龙江的情怀。我国2020年北京冬奥会申办的成功,哈尔滨一年一度的国际冰雪艺术节,都为高校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提供了社会实践机会,对提升冰灯冰雕艺术水平,弘扬传统工艺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积极建立高校网络教育体系,开拓冰雪文化+互联网,为社会上的冰灯冰雕工艺技术人员提供创新化、精细化、内涵化的继续教育平台和国际交流平台。同时为喜爱冰灯冰雕工艺的人民大众提供学习、欣赏和再就业的机会。
第四,建立高校艺术类专业团队与黑龙江地方政府机构合作的长效机制。高校有强有力的艺术设计团队,有专业的艺术设计人才;地方政府有项目保障投入和推广实施平台。高校和政府两者之间可共同研究地域可开发的文化资源。在保持地域文化本质的同时结合创新设计思维推出创新创意型工艺精品,使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高校艺术设计实践中从文化资源价值变成可持续性发展的产业价值[4]。
高校是保护、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力量,是吸收民族文化并通过教育进行传播专业的载体。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才培养,是保护文化遗产、传播先进文化艺术的良好开端,应充分借鉴已有的成功案例,让更多的高校参与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中[5]。加强与我国地方文化,民间艺术的融合,全面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对于保持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增强民族情感纽带和社会稳定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張勇,胡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学院培养的路径设计
——兼论地方高等艺术教育的存在价值及发展选择[J].
艺术教育,2010,(10).
[2]鄂云龙.“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辩证思想[N].光明日
报,2016-10-10.
[3[5]靖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传承与保护[J].
河北学刊,2009,(4).
[4]吴芳.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背景下高校创新
创业型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J].大众科技,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