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辉 宫祎轩 杨双春
摘 要: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引起的就业难、就业率低等问题的直接原因是应用型人才的缺乏。部分大学进行应用型转型,为社会提供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人才是我国教育目前的主要任务。笔者对大学转型中学校、企业、政府的应对提出一些建议:以广泛的平台合作机制为基础,以校企合作为手段,以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为目的,建立有效的科研协同创新机制和知识转化机制。
关键词:大学转型;应用型;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8)12-0054-02
一、大学转型的必要性
2015年10月23日教育部颁布了《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文件,标志着我国大学转型潮正式拉开了序幕。大学不只是扮演一个学习文化知识完善人格的图书馆的角色,同时也是一个锻炼创新实践能力的制造厂。相比于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我国科研成果转换成实际应用的例子较少,低转化率导致了低的经济贡献率,尽管科学技术在飞速地发展,但如此迅猛的科学技术发展速度却只对我国经济的增长做出了不到30%的贡献[1]。因此,建立“理论+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迫在眉睫。
二、如何进行大学转型
2015年12月辽宁省教育厅公布了《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教育部挑选出10所左右的高校(包括民办高校)和100个左右的专业,率先在辽宁省开展学校转型和专业转型,目标初定于2020年完成相关教学和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工作、实习实践基地建设、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招聘,以培养应用型人才,加强高等教育服务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2]。笔者从学校、企业、政府三方面提出了建议。
(一)学校角度
1.学生主观端正态度、提高实践意识。学生正确观念的建立对于大学转型具有重要的作用。很多学生是出于应付考试学专业知识,这种观念就阻碍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笔者建议:学生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即课内严格对待所学专业知识,积极寻求知识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并在此基础上重视课后练习,在作业中将所学专业知识和实际应用问题联系起来,以此锻炼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此外,要多参加与实践有关的活动,如南阳理工学院学生积极参加的“云台山杯”2015中国河南—美国区域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活动,很好地锻炼了科技创新能力、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及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向“懂理论、懂操作”的双能型教师转变。师者,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在大学转型的新背景下仅进行知识“传递”的传统教师是不能很好地为大学生的学习、就业提供帮助的。有学者这样说:“现在大学里招聘的老师都是校园里走出的博士,管理学博士没进过企业,工程学博士没进过工厂。”面对这一现状,需要一支具有前瞻世界潮流发展方向的眼光,并且懂理论、更懂操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就要求教师能主动去了解市场,走进工厂,提高自身的市场意识和实践能力,从而实现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的对接[3]。贵州铜仁学院曾采用这种“双师型”教师教学模式,效果明显:学生一改上课睡倒一大片的状况,课堂气氛活跃。四川省西昌学院“双师”素质教师达到近300人,占专任教师的40%以上,其中具有行业背景的教师140余名,这对企业和社会培养需要的实用型人才有很大作用。
3.学校层面推动“三类平台”建设发展双师规模。学校应当摒弃“普通本科院校的转型就是降成职业院校”这一错误观念。大学转型并不是降格,而是转化升级。转型对于更多的大学来说是一次机遇,因为只有在应用型建设的大潮中先发制人,才能掌握今后发展的主动权。要解决高校成果快速转化这个问题,关键是解决平台的问题。美国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在2013年前便已建立了200多个全校师生可以互相交流、交叉创新的跨学科研究组织。笔者建议,学校层面可以建立三个平台:(1)“师—生”平台,即建立一个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指导平台。“师—生”平台不但可以起到一个初步判断这个应用是否能够满足社会需求,服务生活的作用,而且能在学生进行研究成果应用化时提供市场分析。(2)“师—师”平台,这个平台的建立将会更加方便教师间的交流,既方便解决师生间遇到的问题,又能够促进教师间的交流。(3)“生—生”平台,该平台的建立主要用于学生和学生间的交流合作,为学生提供寻找商业或科研领域合作伙伴的机会,并且在平台中学生可以實现科研交叉集成创新[4]。由于从传统教师向“双师型”教师的转化需要较长的时间,笔者提议在三个平台建立期间学校可以采用“双导师”的教学模式来对学生进行研究成果应用化指导,即一个教师在学生科研方面进行指导,另一个教师在学生成果应用化方面进行指导。
同时学校可以向社会招聘行业优秀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担任专职教师。此外笔者建议,学校还可以定期为学生开展主题讲座,如创业大讲堂、创业沙龙、创业训练营等活动。
(二)企业学校实训、实践联手,创双赢模式
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这种合作机制对于学校和企业来说是一种双赢:学生在实习时也可以创造价值,让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一方面降低了企业的劳动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将员工培训委托给学校,将专业链和产业链进行对接,降低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员工培训成本。而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可以对工作的操作流程、企业的运转机制有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了。学生在实习后会对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思考研究,最终反馈给企业使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学校应当在教学体系建设当中重视“应用”二字,更多地让学生进入实训基地或工厂动手实践,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有一套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企业在学校内建立了集服装生产和产品研发一体化的校内实训基地,以开发四季服装和羽绒服装为特色,教师可承担品牌的设计和技术指导工作,学生在校内即可完成市场调研、品牌评价、产品策划、设计制作、营销陈列等实训环节。学生能够贴近实际生产、巩固专业知识、积累一定的实践操作经验,将来进行科研成果市场应用化时会考虑得更周全,更贴近实际应用,使发明应用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此外企业和学校可以共同承担科研工作,企业提供仪器装置等“硬件”资源,学校提供理论指导等“软件”资源。
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与学校联合建立学生测评机构,定期在全校范围内考核学生应用操作能力,并将此作为学生期末成绩考核的一项,既能提高学生对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视,也能使企业和学校的合作更深、更紧密。
(三)政府進行政策制定、资金资助和方向指引
在转型中资金是一切转型的基础,资金一部分可以由企业来出,大部分还是要依靠政府的资助。地方政府应以当地经济的发展特色为方向,与当地应用型高校所开办的特色专业开展合作机制,为学校提供一些经济上的资助和政策上的优先,鼓励高校开办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特色的专业[5]。例如,美国各级政府在学生休学创业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激励政策,通过提供种子基金等方式为创业教育提供资金保障,学生既可以利用自己的专利边上学边创业,也可以休学创业。这种灵活的政策,激发了学生利用自己现有专利创业的热情。虽然政府配套的经费投入不可或缺,但这种投入不应是盲目的,我们可以像英国一样建立一个以科研质量为基础的竞争性资助制度,通过对一个大学科研数量、科研应用成果的综合考察来进行资金投入,这样既能为高等院校提供科研经费帮助,又能鼓励学校科研成果应用化工作的深入进行。政府除了资金资助也要及时进行指导纠正,当有的大学盲目进行转型,很可能变成“商业型”大学的时候,政府需要及时进行正确的引导。
此外,要明确大学转型是为了给企业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而不是利益为上。在大学转型时政府应明确校企合作中企业和学校承担的责任,避免出现遇到问题时互相推诿责任的情况。
三、结语
从传统的研究型大学向应用型大学转型仅仅依靠某一方面力量很难成功,需要学校、企业、政府相互合作,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以解决社会和企业生产服务一线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紧缺的问题。笔者认为,大学转型的基本思路是以广泛的平台合作机制为基础,以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为手段,以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为目的,大学要自觉地调整定位,建立有效的科研协同创新机制和知识转化机制,为企业和社会发展服务。本文就现在已经进行转型的大学和专业进行分析提出了拙论,为其他学者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潘勇涛.创业型大学的创建:现实意义和转型途径[J].科技
创业月刊,2013,(4).
[2]李丽明.创业型大学对我国高等职业院校能力建设的启
示[J].中国电力教育,2010,(36).
[3]钟春玲.创业型大学建设目标下教学主体激励机制研究
[J].价值工程,2012,(17).
[4]张洁.国外创业型大学发展对建设教育服务型高职院校
的启发[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
[5]王同岭.三螺旋理论指导下的创业型大学办学模式浅析
[J].企业导报,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