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心
(鞍山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114014)
患病母猪的临床症状包括局部症状或全身症状,具体表现为生理结构上无乳头或无乳腺,乳腺水肿,无乳乳腺炎,阴道有分泌物或表现为发热,衰竭,食欲下降。仔猪表现出窝内仔猪死亡、腹泻或者发育不全等早期症状。并非所有母猪都具有相同的临床症状,并且患病母猪的数目可能不同。乳汁和初乳供应不足最常见的症状是仔猪生长障碍。但是,只有在仔猪表现出生长发育不良或高死亡率时才能确定生长障碍。密切观察仔猪的行为是早期检测的最好方法之一。这些仔猪经常并长时间打架,体重减低,并且在哺乳间隔时仍然靠近母猪。虽然养育这些仔猪的母猪产奶量变少,但是大多数母猪表现不出可辨别症状,低初乳量母猪的临床表现是正常的。用于判定母猪产后泌乳障碍综合征的症状和标准非常多,包括无乳、食欲减退、便秘、阴道分泌物、乳腺炎症或者直肠温度高于39.8℃[1]。乳沟乳细胞计数大于1000万/mL,即使直肠温度正常也没有临床乳腺炎的症状出现,也可判定为产后泌乳障碍综合征。在产后3d内出现饿死仔猪的现象也可判定为泌乳障碍综合征。根据发热的严重性、产乳状态、食欲不振程度和仔猪状态判断发病程度。
对患病的母猪需要及早且优先治疗,同时需要考虑产后泌乳障碍综合征的致病因素和预防措施。保证畜群健康的措施应包含特定技术指导,以指导饲养员执行精确的诊断和适当的治疗。由于母猪泌乳障碍综合征是一个与环境和管理相关的临床病症,治疗的关键点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更新。所有的母猪断奶病例都可以使用非类固醇类抗炎药物进行控制,包括氟尼克辛、邻甲氯灭酸、美洛昔康。
治疗方案通常包括分娩当天的治疗,有时需要在第2d再次治疗。患病母猪的最主要致病菌很难鉴定,所以在选择抗生素时要考虑全身临床现象,而不能单纯依靠体温升高,出现全身症状即可使用抗生素。
治疗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刺激产奶以尽快将母猪泌乳障碍综合征的影响降到最小。在临床实践中反复使用催产素会提高母猪的产奶量,具体的做法为每2~3h注射4~5次催产素,用量为5~10IU/头,直到母猪恢复产奶。两次注射间隔时间应大于30min。事实上,很多病例中5IU就足以诱导产奶,并且这个浓度重复多次给药没有副作用[2]。合成的催产素肠胃外投药对刺激产奶的效果较好。肌肉给药途径很常见,但是利用静脉给药途径可以进一步提高这种效应。虽然有效且安全,但重复利用催产素可能对母猪造成危害,例如仔猪生长发育受阻。
对于病情比较严重的母猪和仔猪,宜采用康复性疗法,能够有效的缓解毒素血症的母猪脱水的症状。通过静脉或直肠输液的方式。对于患病仔猪,首先应提供替代能量来源并且将出生体重低的仔猪转移至其他健康母猪。出生第1d的仔猪应饮用大量的自来水,特别是乳供应不足时,安装饮水器能够促进饮水量增加,在水中添加电解质或葡萄糖能够防止脱水,并且起到促进仔猪生存的作用。或者给予仔猪乳复合物替代品和易消化的饲料。然而,一些乳替代品中的免疫球蛋白不可能包含某个牧场的特异性抗体,不能作为初乳的替代品。此外,给仔猪体温过低的仔猪保温也是至关重要的。
怀孕母猪在产前会经历从妊娠舍转到产房等环境变化,容易增加产后泌乳障碍综合征的发病率,让母猪有一个适应分娩和泌乳新环境的阶段是必需的。泌乳母猪热应激直接影响母猪产奶。因此,产房温度的控制是影响母猪泌乳性能的主要因素。给新生仔猪提供温暖的环境是必要的,但也要考虑母猪的温度需求,因为母猪合适温度区域比仔猪低得多。为了使仔猪存活,一般推荐在分娩后2~3d猪舍温度维持在20℃~22℃的温暖环境。而过了这关键时期,室温可以逐渐降低至18℃,在哺乳期的第10d可降至15℃[3]。分娩时要提供额外的热量,但热源应远离母猪及其乳腺,不需要时迅速移开,以保证母猪的健康和增加乳产量。此外,改善产房的卫生水平以及降低饲养密度也对预防母猪产后泌乳障碍综合征有积极的意义。同时要加强对母猪生产后的护理,促进母猪子宫复原,预防子宫内膜炎等产科疾病。
泌乳期前几天减少饲料消耗量降低泌乳障碍的发生,并且在产后第一周有限制地逐渐增加母猪采食量可充分降低母猪产后泌乳障碍综合征的发病率。添加纤维类饲料是使用最多的营养性预防措施。在母猪生产后,改善饲粮中营养成分,能够调节临产母猪的代谢适应能力,防止泌乳障碍的发生。日粮中缺乏硒和维生素E也能够影响母猪泌乳。在母猪怀孕第30d、第60d和第100d注射400IU维生素E和3mg硒,同时饲喂正常营养水平的饲料,能够保证母猪的产奶量,提高仔猪的成活率,但并不影响断奶仔猪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