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宁
(辽宁省兴城市曹庄动物卫生监督所,辽宁兴城125100)
猪副嗜血杆菌病是猪感染副嗜血杆菌而引起,临床主要表现纤维素性浆膜炎和关节炎,在世界各地广泛分布,我国大部分地区呈散发状态。感染猪生产性能明显下降,经济损失较大,下面借此文和大家谈一下本病的诊治。
副猪嗜血杆菌为革兰氏染色呈阴性的短小杆菌,血清型较多,有报道的有15种以上,形态多样。本菌的生长需要特定因子的参与,常见的有NAD因子或V因子,不需要X因子,最适生长温度为35℃~37℃,最适PH为7.6~7.8。培养此菌常用巧克力琼脂,菌落为圆形、整齐、表面光滑的小菌落,血液琼脂上生长良好,但不会发生溶血作用。葡萄球菌生长时能释放出较多的V因子,故本菌会在葡萄球菌的菌台周围生长,我们称之为“卫星现象”。
病猪和病原携带猪是主要传染源,目前认为只有猪能感染,哺乳仔猪、保育猪和育肥前期的猪都可发生感染并表现症状,保育猪发病率最高,30~60d日龄的猪群病原携带情况非常普遍。病原对外界抵抗力不强,常用消毒剂和常规消毒方法就能将其杀灭,60℃条件下10min即可失去感染性,沸水中瞬间灭亡。本病的发生和一些诱因条件有关,管理差的猪场本病较为常见。同时本病还经常继发于其他猪呼吸道疾病,如鼻炎、气管和支气管炎、大叶性肺炎等。
副猪嗜血杆菌不但存在于发病猪和感染猪体内,健康猪群也有存在,有些猪群带菌率可达30%以上,因此,有学者甚至直接将其划归为条件致病菌。正常情况下,病原主要存在于健康猪的上呼吸道黏膜上,由于黏膜的屏障作用和局部体液免疫的存在,病原一直处于抑制状态。如果猪群出现疾病诱因,如长时间断水断料,日内温湿度差过大,多种原因引起的惊群,药物中毒,饲养营养不平衡,猪舍有害气体超标等,这些都是临床常见发病诱因,可导致整个猪群的抗病能力下降,病原伺机繁殖,从而爆发本病。
病原感染后可顺着呼吸道下行感染肺,或侵入黏膜下层进入血液,造成全身感染。由于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的炎性渗出作用增强,造成纤维蛋白在浆膜处大量沉积,其中的水分被吸收后,纤维蛋白便留在了浆膜上,发病时间短的浆膜为薄的淡白色,时间长的病例为厚的淡黄色或黄色,甚至胸膜腔、腹膜腔中存在大量浑浊积水,后期可继发出血性病变,积水呈红色。关节是副猪嗜血杆菌喜好侵染的部位,尤其是肘关节和膝关节,病猪可出现站立不稳,行走困难,严重影响生产力。
感染猪体温升高,有的可达42℃,往往首先发生于膘情良好的猪,病猪采食量明显下降,呼吸困难,精神萎靡,被毛粗乱,鼻腔分泌物增多,眼角常有泪斑,独卧一角,对外界刺激不敏感。疾病中后期可见眼睑水肿,耳朵发紫,呼吸频率和深度都显著增加,腹式呼吸。腕关节、跗关节发炎甚至肿大,病猪站立困难,不愿行走,一直呈侧卧状态,机体逐渐衰竭,临死前表现划水样神经症状。有些未死亡的猪生产性能明显下降,料肉比增加,生长速度减慢,部分猪僵化,另外,怀孕母猪也会造成流产现象的发生。
病猪剖检后可见明显的胸膜肺炎,肺部被厚厚的一层纤维蛋白膜包裹,胸膜腔中有积水,呈黄色浑浊样,有恶臭味,腹膜也有大量纤维蛋白沉淀,浆液性、纤维素性渗出特征明显,主要表现在肝脏、胃、肠、心、肺等脏器表面,淋巴结轻度肿胀出血,呈大理石样,心包积液、增厚。肝脾出现肿大,肝脏边缘出血严重,脾脏边缘隆起米粒大的血泡,与腹腔粘连。部分病猪大肠部位有干的粪球秘结,造成局部阻塞,且回盲瓣处出现溃疡。喉气管内有大量黏液或泡沫,关节肿大的猪切开后关节囊内有胶冻样物质。
根据临床症状和剖检病理特征可进行初步诊断,尤其是浆膜炎特征和关节炎特征是本病的重要诊断依据,大部分养殖场都是经临床诊断确定本病的。如果想进一步确诊必须进行实验室检查,从病变明显的组织中无菌分离组织,并在培养基中进行培养,或用PCR方法进行分子诊断,都能很容易确诊。值得一提的是,本菌分离难度比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病原要大得多,培养条件也较为苛刻,故分离时最好多分离几组病料,提高诊断的准确度,以免因操作问题造成误诊。
本菌源头把控难度较大,预防本病需从加强管理和消毒入手,疫病流行期间禁止场内工作人员对外流动,有外访人员必须进行隔离消毒后再允许进入生产区,并换上猪场专用消毒的参观衣物。很多猪贩子经常来往于不同的猪场,这部分人群也为本病的流行创造了条件,应引起重视。如果周围猪场不慎出现本病的流行,需提前进行药物预防,常用的敏感抗生素有复方阿莫西林、头孢噻呋、头孢喹肟、氟苯尼考等,预防量可减半,使用时复方阿莫西林可饮水给药,头孢噻呋和头孢喹肟可注射给药,氟苯尼考可拌料给药,病猪治疗时也首选上述抗生素,但治疗剂量需按照规定量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