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任华,邹建平,钟 辉
(1.广东省湛江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 湛江 524000;2.湛江市遂溪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广东 湛江 524000)
生物安全在动物疫病监测中往往不被重视,一旦发生物安全事故就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严重的生物安全案例在国内外发生了多起:如在国外2003年9月新加坡国立大学一名27岁的研究生由于不当的实验室程序导致西尼罗病毒样本与SARS冠状病毒交叉感染而被感染SARS冠状病毒。如在国内2010年,某农大动医学院20多名师生在羊的解剖实验中违规操作而感染了布鲁氏菌病。从这些案例中我们看到生物安全无小事,一刻也不能放松。
平时对实验室环境内的生物安全强调的较多,而对采样的生物安全强调的较少。采样因暴露于危险生物因子的最前沿,风险最大,面对未知危险生物因子和复杂的环境,防不胜防。
(1)主要防范布病和牛结核病,它的传播途径由破损皮肤、黏膜感染:接生、皮毛加工、挤奶、屠宰、肉类加工等。由消化道传播和经呼吸道感染:进食染菌的生乳、乳制品和未煮熟的病畜肉以及气管分泌物排出,污染周围环境而散布传染。(2)防范措施:戴好手套或双层手套,切忌带手套吸烟、饮食,注意洗手消毒,做好面部防护。
(1)主要防范流感,它的传播途径可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染给人,人通过直接接触被感染的家禽及其排泄物,被污染的环境而感染。通过飞沫及接触呼吸道分泌物也是传播途径。还可通过眼结膜和破损皮肤感染。
(2)防范措施:戴好口罩,选用N95型口罩,由美国CDC下属的职业安全与健康研究所制定的标准中防护感染的最低标准。可用于防护含有微生物的体液飞沫传播。穿好防护服,处理好采血器针头,不能到处乱扔,采血后,小心将护针帽套回针头,防止扎伤,特殊情况下使用毁针器收集针头。
(1)防范狂犬病,它的传播途径可通过感染了狂犬病的动物在咬伤人时,病毒通过唾液在伤口或无损伤的粘膜以及眼结膜进入人体。
(2)防护措施:采样人员准备好绳索、笼具等工具并穿戴好防护服、护目镜和手套,防止被咬。
(3)疑似炭疽死亡动物的采样:要注意观察死亡动物的症状:如突然死亡、天然孔出血、尸僵不全等症状-严禁剖检。可以从末梢血管(耳尖、尾尖等)采血,涂片染色镜检,取血后应立即用烙铁将创口烙焦,以止血封口。
2.1 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运输包装规范(农业部公告第503号)
2.2 离心管:不透水、防泄漏、完全密封,必要时用胶带加固。
2.3 样品袋:结实、不透水和防泄漏。外包装:泡沫箱不能破损,泡沫箱不能承载样品重量时,外部应加纸箱,外包装上应加生物危险标识。
3.1 依据:GB19489-2008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NYT1948-2010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要求通则
3.2 样品接收:样品的开封一定要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样品的重新编号、前处理等均应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
3.3 锐器刺伤的防护
(1)使用过的针头要先套上针头护帽,不要徒手直接取下和破坏采血器或注射器上的针头,必须使用专工具进行操作。重复利用的工具锐器使用过后要放入专用耐扎器中进行清洁和消毒。
(2)尽量避免使用易碎的器具;不要试图直接用手处理打破的玻璃器具;应戴双层手套。
(3)发生溢出的处理措施:备有足够纸巾、布巾等吸收性好的材料,用于清理和盛放溢出的感染性物品。溢出的处理工具,包括钳子、镊子或刷子、扫帚、专用收集袋或容器。护面装备,口罩、护目镜、面罩等以及“生物危险”和“禁止进入”等警示标识。
(4)检验功能间内发生溢出的处理措施:检验人员按程序解开防护装备并用清水和消毒剂清洗裸露的皮肤;然后用适量消毒剂从溢出物的外围小心地向中心倾倒,使其混合一定时间后再用吸水纸巾或易吸收材料反复吸净溢出物并用钳子或镊子清理破碎的玻璃,被污染的区或用消毒剂消毒。
(5)生物安全柜内发生溢出的处理措施:使生物安全柜保持开启状态;处理方式同检验功能间发生溢出;在生物安全柜的工作台面倒入消毒剂浸泡一定的时间,并用消毒剂擦拭安全柜的内壁和视窗内侧,然后再用净水擦拭干净。如果溢出物流入安全柜的内部则找生产厂家处理。
(6)离心机内发生溢出的处理措施:小心打开离心机盖,如发现被污染立即关上并切断离心机电源,待30min后再穿上防护装备和准备好清理工具小心地打开离心机盖进行清理,用喷雾的方式对离心内的适配器和离心管等被污染的物件进行消毒,用钳子或镊子清理破碎物。如果离心机的内部被污染则要进行评估并采取适用的措施后方可继续使用。
(7)废弃物处理:实验室所产生的废弃物必须经过灭菌处理方能运出实验室;并指定废弃物暂存场所;出了实验室的废弃物应交专业、有资质的机构做无害化处理。
建立风险评估、风险控制机制,树立生物安全意识,风险是绝对的,安全是相对的,生物安全意识>装备。
[1]苏益,等,生物学实验室安全管理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3).
[2]刘红,等,实验室活动中生物安全问题的处置方法和个人防护[J].今日畜牧兽医,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