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岩
(黑龙江省孙吴县畜牧兽医局,黑龙江 孙吴 164299)
在国家大力发展畜牧业的今天,家畜饲养量逐年增加的同时,疾病的发生频次也在增加,尤其是传染病,会给饲养者带来比较严重的损失。
炭疽是种烈性的败血型传染病,感染的家畜会出现急性的死亡。饲养者应该了解炭疽的发生和流行特点,掌握一定的检疫手段和防控方法。
众多家畜中以草食动物是对炭疽最易感的群体,肉食动物的感染率仅次于草食动物。而草食动物中以绵羊和牛的易感性比较强,山羊、驴、马和鹿等次之,猪只感染炭疽后表现慢性的咽喉肿胀,但是不具有很强的易感性;小动物中以犬和猫对炭疽的抵抗力比较强,人也是炭疽的主要感染群。
家畜感染炭疽后,如果排泄物、分泌物及尸体中的病原体形成芽孢,并且将周围的环境、家畜圈舍、运动场、河流、牧场、草场污染之后,就可以在土壤中长时间的存活,继而成为长久的疫源地,随时都可以将病菌传播给易感动物,形成永远的疫源区域。
消化道是家畜的炭疽的感染途径,家畜如果采食的饲料、饲草及饮水被病菌污染,或肉食动物采食的肉类中有病原体就会发生感染。皮肤伤口或吸血昆虫也能够使家畜感染炭疽。此外,附着在尘埃中的炭疽芽孢如果进入易感动物的呼吸道同样可以引起患病。炭疽的流行无季节性,全年都可发病,但以夏秋季多雨、洪水泛滥、吸血昆虫多的时间发生更多一些。
根据临床症状炭疽可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亚急性型三种类型,但感染家畜的品种不同表现的症状也有不同。
感染多在牛、绵羊和鹿群中流行,有的感染动物会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昏迷,呈现全身痉挛并且迅速倒地死亡的状态。病程稍缓的家畜会在几小时前呈现健康状态,死前体温可高达42℃,患畜精神萎靡或兴奋不安,食欲消失和反刍停止。发病后体温很快降低,表现气喘和昏迷,最后会因虚脱而死亡。患病动物的病程长短不同,短者在几个小时左右,但是长的可以持续1~2d。
感染多见于牛、马等动物群,由于炭疽芽孢侵入的部位不同,感染动物性的患病表现会有差异。患病的最初阶段裸露皮肤硬固有热痛,而后变冷而无痛感,中央部位会出现坏死,有时可形成溃疡,一般要经历数日至数周可能会痊愈,也可能继续恶化死亡。
感染大多在家养或者是野生的猪、犬、猫等动物群中多见。猪只通常会通过采食而摄入芽孢,炭疽杆菌寄生于咽部附近淋巴结等部位,而造成局部组织的严重水肿,也可因扩散后形成菌血症而死亡,但也有的个别患病猪只在发病几天之后有恢复健康的可能性。
炭疽的防控主要应该重视检疫和预防措施的落实,以更好的控制疾病的恶化、蔓延。
首先要保证家畜放牧地远离受污染的江、河及支流沟渠岸边,并且不在被污染的水域饮水,更不要碰触开汛期受污染的水草,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疾病威胁的解除为止。
日常健康和出现疾病流行的圈舍都要重视消毒与灭杀蚊蝇的重要性,落实好彻底的圈舍消毒处理,并且时刻注意将舍内的蚊蝇杀灭,以保证更好的生存环境。还可以给患病的家畜接种相应的疫苗,具有一定的防控效果。但是要根据家畜品种和年龄的不同选择合适的疫苗。
炭疽杆菌如果暴露在空气中很快就会有芽孢形成,所以杀灭病菌是非常困难的,对生产中遇到的炭疽病疑似病例应加以焚烧或深埋达2m以上的无害化处理。
对炭疽一定要加强检疫措施,重视检疫的重要性。日常生产应该坚持自繁自养的饲养原则,如果必须从外场引种,要严格禁止从疫区购入,购入的新家畜要通过相关的检疫之后隔离饲养一段时间,重复检疫之后确定健康后方可以混群饲养,但是要禁止家畜采食患病动物乳、肉等产品,将疾病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减少饲养场的损失。
与此同时也要重视个人的防护措施落实到位,与家畜密切接触专业结束人员应该按照相关规定穿戴好工作服及鞋帽,并且要在生产中佩戴好口罩、手套等用以防护。
实际临床生产中如果发现有炭疽疫情出现的时候,饲养者应该在第一时间就立即将疫情上报,同时将疫区正确的划定,并且将发病场所进行严格的封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处理,直至解除封锁为止。
在生产中应该强化老百姓和饲养户对炭疽检疫的认识,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可以普及检疫知识,提高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一旦出现疫情应在第一时间积极主动的将疫情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应该尽量消除疫源,以避免疫情的再次发生和流行。专业人员对检疫工作要加强宣传,以纠正群中对于病死家畜的宰杀、食用、乱扔的情况,从基层控制倒卖病死畜肉的不法行为,以杜绝此种现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