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萍
(黑龙江省逊克县新兴乡畜牧站,黑龙江 逊克 164499)
奶牛繁殖管理包括妊娠诊断、乏情牛的管理、牛群生育力监测、配种率和发情鉴定效率。奶牛妊娠诊断一般在人工授精后的6周后进行;乏情牛可通过直肠检查进行诊断;牛群生育力监测可应用计算机辅助分析技术;配种率和发情鉴定效率的好坏直接影响奶牛牧场的生产。确定牛群未能达到繁殖性能关键指标的原因时,应仔细研究牛群管理状况。
妊娠诊断的最初判断是牛未返情。由于人工授精时间持续较短,观察返情确实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没有观察到返情意味着母牛将不能通过人工授精受孕,即使受胎也是自然交配的结果。公牛与母牛分群后约6周,对整个牛群进行妊娠检查是十分普遍的做法。检查的作用有两个:首先,检出未孕牛,以便在牛进入干奶期时将其淘汰;其次,检出与公牛自然交配而受孕的牛。最近,人们对这一模式又进行了新的改进,即在人工授精结束6周后,对整个牛群进行直肠检查,或人工授精结束4~5周后,进行超声扫描检查,以便检出人工授精受孕的牛。在妊娠的这个时期检查能够精确地预测妊娠时间,而且能够及时检出乏情的牛,以使其在配种期结束之前得到治疗。未检出的妊娠牛将在公母牛分离后6周接受复检,再次测定准确的妊娠时间。通过这一方法,能够得到繁殖期各阶段妊娠牛数量的可靠信息,从而使牛群未来管理的各项决定更加恰当。
实质上,大多数乏情牛都是营养性乏情。通过直肠检查能够发现,乏情牛卵巢静止。缺乏明显的卵巢结构。多数乏情牛能够通过阴道内孕酮释放装置得到治疗。
季节性产犊牛群繁殖力的关键指标(除产犊间隔外)是产犊开始的时间与牛群平均产犊时间的间隔,以及因不孕而淘汰牛的比例。对季节性产犊牛群,应用计算机辅助分析奶牛的生育力:(1)配种季节前3周内的配种率;(2)第一次输精的妊娠率;(3)输精间隔时间分析;(4)配种季节开始后4周和8周的妊娠牛的比例;(5)不孕牛淘汰比例。在繁殖管理优秀的牧场,淘汰率能低至5%。但是,近几年不孕牛淘汰比例持续增长,这种趋势与牛群规模扩大、产量增高以及更为传统的费里斯和娟姗牛被荷斯坦牛替代有关。
奶牛配种率低可能有多种原因,最明显的原因是牛乏情率高或发情鉴定失败。奶牛配种率低可能与配种时间制定不准确有关,比如在奶牛产生的乏情期配种等。所以,牛场管理人员在奶牛产后不要急于配种,需做好奶牛发情和配种时间的准确判定,适时配种,这样不仅可以提高配种成功率,还可以减少精液的浪费,降低配种成本。
奶牛繁殖监测报告显示,配种期的前3周配种率低(55%),其原因是发情鉴定不当(23%的牛交配间隔时间短),而且受孕率低(49d初次输精不返情率为53%)。对配种期配种率低的原因分析显示,在配种期开始时,牛群中分娩后少于40d的牛数量很多,这些牛在整个配种期参配率很低。与配种率低同时出现的是,实际接受配种牛的妊娠率也低,尤其是分娩后不足60d即接受配种的牛。因此,不良的分娩模式成为自身永久性问题,分娩时整个牛群的低体况评分又使这一问题恶化。
通过检查处于某一年龄段的个体牛的配种率有助于确定配种率低是否是由乏情牛比例高所引起。在放牧管理系统中,初产牛可能处于极大的营养应激状况,再次分娩危险较低,但是,如果第一次泌乳期管理不善,很容易发生配种率低的情况。因此,单独分析较年轻的牛,通常能揭示引起乏情的管理不善。
第一次分娩的青年母牛如果生长不充分,在与成年动物竞争饲料时,则不能得到足够的饲料,从而不能保证泌乳和自身生长。因此,体况下降,致使配种率降低。很多第一次泌乳的奶牛妊娠失败,且在泌乳期结束后被当作不孕牛而被淘汰。在第二次泌乳的青年牛中,不孕的问题依然存在,因为3周岁牛的配种率仅比2周岁牛高一点。直到第三次泌乳时,剩余的牛才达到体成熟体重和可接受的繁殖性能水平。
发情鉴定失败作为配种率低的原因并不常见。分析配种间隔时间能够帮助解释这一问题。当发情鉴定不准确时,通常出现过短(例如少于17d)或过长(25~35d)的配种间隔时间,或错过发情(37~48d的间隔)。对可疑的乏情牛进行临床检查,可发现很多牛卵巢有周期活动或功能黄体。3周参加配种率(91%)表面看来很好,但是配种间隔短的牛比例高(35%),受孕率低(42%),表明在配种期开始时参加人工授精的牛中,很多都未发情。在配种期的早期阶段,因为发情鉴定过度导致检测到过量发情的牛(即部分为假阳性发情)不是严重的问题,但是牛群的繁殖性能受到严重影响,导致配种期4周和8周牛群的低受孕率。另外,分析配种间隔时间,作为调查参加配种率低或受孕率低的方法,很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