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丽
(辽宁省凌海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 凌海 121200)
羊梭菌性疾病是由梭状芽孢杆菌属中的微生物所致的一类疾病。包括羊快疫、羊肠毒血症、羊猝狙、羊黑疫、羔羊痢疾等。这类疾病的共同临床特点是发病突然,病程急促,病死率高,对养羊业危害极大。本文就我中心10月上旬就诊的一例羊梭菌性疾病从养殖与发病、临床检查、病理剖检、实验室诊断、结论、分析以及防治方面进行阐述。
2017年10 月9日,我中心前往板石沟乡羊草甸子村养羊户王某家出诊,畜主自述:现有存栏绵羊190余只(其中院外放牧140多只,院内圈养50余只),已有将近10年的养羊史,属于自繁自养,周围没有养羊户。本次发病羊群均为放牧羊群,最大的羊已经养了3年,1岁左右的健壮羊发病率和死亡率高。7月初开始赶着140只羊,沿着高速公路两旁的水沟经过高速涵洞进入后山放牧。10月2日,羊群开始发病,最初症状为腹胀、排黑色稀便、高烧、母羊有流产现象,当天死亡3只,之后就陆续发病死亡。10月3~5日死亡羊比较多,到10月9日死亡约有30来只,发病羊群在10月2日开始请当地兽医进行诊疗,但未见好转,羊群仍然继续发病死亡。截止到10月9日已经死亡了40只左右(其中7日羊死亡最多10只)。
现场见死羊5只,0.5h后又死亡1只。圈内剩余羊群仍有半数以上在发病,病羊精神沉郁,脸部发白,不爱走动,食欲、饮水减退,排黑色稀便,腹胀,有流产物,口腔、上下齿龈未见水泡或溃疡,眼、鼻未见分泌物或黏液,蹄部未见水泡。对3只病羊进行了体温测量,分别为38.4℃、39.3℃、39.5℃。
现场剖检3只病死羊(包括一只濒死羊)发现,眼结膜、口腔黏膜贫血、发白;心内外膜出血,心肌发软、松弛;肝脏见有一白色结节;肺脏淤血、出血;肾脏轻微水肿、稍软;胆囊内胆汁充盈,粘膜有出血;肠系膜淋巴结水肿;膀胱积尿;肠道粘膜弥漫性出血,结肠和直肠内有大量血凝块,盲肠内容物潜血;瘤胃饱满,内含有大量未消化食物;真胃呈弥漫性出血、肿胀,并有大小不等的坏死灶。其他脏器未见明显的异常变化。
10月10 日经我市疫控中心兽医实验室对采集的羊血清样品进行布病监测,结果全部为阴性,排除布病。10月11日经市疫控中心兽医实验室对采集的病料进行小反刍兽疫病原学检测,结果显示全部为阴性,排除小反刍兽疫。
经过现场流调、临床检查、剖检病理变化和实验室诊断进行综合分析,初步排除口蹄疫、小反刍兽疫、布病等重大动物疫病,确诊为羊梭菌性疾病(羊快疫、羊肠毒血症、羊猝狙)。
本病治疗尚无特效药物,病程短促,常来不及治疗,因此必须加强平时的防疫管理。
6.1 对病死羊尸体进行深埋并做无害化处理,停尸场地、圈舍及周围进行彻底消毒。
6.2 健康羊与发病羊进行严格隔离,禁止放牧;
6.3 加强饲养管理,对现喂饲料进行逐渐减量,尤其是撤销玉米。
6.4 保持羊圈、运动场等环境的清洁卫生。
6.5 用青霉素、头孢类等药物治疗,同时进行止血、强心、补液等措施。
6.6 应在每年的春季(2~3月)和秋季(9~10月)用羊四联五防疫苗进行定期预防接种。
致病性梭菌以芽孢的形式分布于潮湿的草地、土壤及污水中,当羊群采食时进入肠道,梭菌繁殖后产生的毒素使羊群发病。该养殖户羊发病的原因与今年未免疫羊四联五防疫苗,放牧时采食草籽、饮水,气温骤变,气候潮湿等原因有关。
羊群中由于饲料突然转变、气温骤变等因素,导致机体抵抗力减弱时,致病性梭菌就会趁机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引起消化道消化黏膜的炎症。
羊梭菌性疾病发病快,死亡快,加之病程短,来不及治疗就已经死亡,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