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佳,李 湃
(1. 本溪县林业种苗管理站,辽宁 本溪 117100;2.本溪县林业产业发展局,辽宁 本溪 117100)
红松(Pinuskoraiensis)为常绿阔叶乔木,是辽宁东部主要造林树种[1]。本文针对红松播种留床苗、移植苗、嫁接苗和容器苗四种不同造林苗木进行对比分析,为不同环境和立地条件下如何择优选择红松造林苗木提供理论依据。
红松苗龄与苗木规格密切相关,在立地条件较好的情况下,初始规格与造林效果有一定相关性。苗龄大的红松苗木可塑性较小,适应环境能力差,缓苗现象严重,造林成活率低;反之,苗龄小的苗木,光合速度快,生长速度快[2],缓苗时间短,造林成活率高。
逄凯惠分别选取播种苗2-0(两年生播种苗)、移植苗2-1(三年生移植苗,移植一次,移植后继续培育一年)、移植苗2-2(四年生移植苗,移植一次,移植后继续培育两年),三种苗龄的红松苗木进行对比分析,与两年生播种苗2-0相比,移植苗2-1、2-2的成活率和生长量均有提高。其中,移植苗2-1的造林成活率提高43.96 %,生长量提高78.29 %;移植苗2-2的造林成活率提高48.79 %,生长量提高147.43 %。从结果分析可知,上山造林采用2-1与2-2两种苗龄的移植苗在成活率上差别不明显,但根据苗高生长量和地径生长量两项指标计算得出,2-1与2-2生长量变化差异显著,因此,选取移植苗2-2的红松苗木造林效果明显优于2-1[3]。
邢智生通过对播种留床苗(3-0)与移植苗(2-2)两种红松造林苗进行比较,得出播种留床苗不仅当年造林成活率不如移植苗,而且造林后第二、三年的生长速度也与移植苗有较大差距[4]。经研究表明,造林苗木不是苗龄越大,造林成活率越高。4年移植苗造林成活率高于5年生移植苗,虽然5年生红松苗侧根数量多,但生长量大小在一定范围内与成活率无明显线性相关关系,原因可能是苗木根系的老根和幼根比例不同。通常情况下,幼龄根系具有较好的环境适应能力[5]。因此,从造林效果来看,红松留床苗与5年生及以上移植苗皆不适宜作为上山造林苗。
红松嫁接属于无性繁殖技术,也是营建红松果材兼用林的关键技术,不仅可以保持亲本的优良特性,而且采自红松优树发育充分健壮的枝条,使红松更早结实,缩短培育时间,增加红松果材林的后续资源。
红松嫁接一般采用髓心形成层贴接法和顶芽劈接法两种[6]。宋德利等人对两种嫁接方法培育出的苗木造林成活率进行方差分析,得出采用髓心形成层贴接法与劈接法的两种红松嫁接苗木成活率差异极显著,平均成活率分别为62 %与88 %,嫁接成活后的接穗平均生长量分别为5.9 cm和11.8 cm。劈接法优于髓心形成层贴接法,劈接法更适用于在红松嫁接苗中推广[7]。嫁接成活率也与嫁接部位有关,试验表明,主枝嫁接成活率均高于侧枝嫁接成活率,说明红松侧枝不宜进行嫁接[8],也从侧面验证了采用顶芽嫁接的方法更适合红松嫁接。
红松分为本砧嫁接和异砧嫁接两种方式。1965年,用红松作为接穗,以樟子松或赤松作为砧木,实现了异砧嫁接的成功,嫁接20年后,异砧嫁接红松材积生长量是对照组红松材积生长量的2.04倍,且抗旱、抗寒性能显著,极大地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9]。刘颖等人采用红松本砧嫁接和红松异砧(樟子松)嫁接两种技术营建红松果林,虽然用樟子松做砧木嫁接成活率为85 %,比本砧嫁接低11个百分点,但其当年生长量、连年生长量都高于本砧嫁接的生长量[10]。通过对红松异砧(樟子松)嫁接、红松实生苗和樟子松实生苗的对比试验中得出,红松通过与樟子松的异砧嫁接比红松实生苗和樟子松实生苗在净光合速率方面分别提高133.5 %和107.55 %,在水分利用效率方面分别提高160.5 %和32 %。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会增强其抗旱性,这与樟子松根系深且发达、耐旱、耐寒、耐瘠薄的生物学特性相吻合。
容器育苗造林效果优于裸根苗。经试验表明,采用容器育苗,虽然造林当年和翌年地径生长缓慢,但缓苗率显著低于裸根苗,高生长和成活率明显高于裸根苗[12]。采用容器育苗,在精选、营养土装杯、苗期管理等环节均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与裸根苗的千株成本不相上下。采用容器育苗,2年生红松的苗高就已达到了出圃标准,与裸根苗木相比,使育苗周期缩短了2年,造林后几乎无缓苗现象,苗木的茎生长量大于裸根苗。同时红松种子还可节约2/3,提高苗木产量3~4倍[12]。对于气候干旱、土质瘠薄等立地条件较差的地区,适宜采用容器苗造林,以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
嫁接技术与容器育苗有效结合就是将嫁接技术与容器育苗技术的优越性合到一起,为红松嫁接提供优质砧木,显著提高嫁接苗的经济效益,为建立和发展红松果林提供更可靠的技术保障,以实现更好的造林效果[13]。通过红松容器嫁接苗与红松圃地嫁接苗的对比表明,采用容器苗嫁接能够方便地将容器苗移动到桌面上,相对节省体力,提高嫁接效率。嫁接容器苗分为同砧和异砧,同砧和异砧的嫁接效果不同。同砧嫁接苗的亲合力高于异砧嫁接苗,生长情况也优于异砧嫁接苗。在成活率方面,同砧嫁接成活率高于异砧嫁接8个百分点。综上所述,同砧嫁接容器苗更适用于嫁接容器苗的培育。
红松嫁接时,采用劈接法比髓心形成层贴接法成活率高、易于操作且操作过程简单。在选择接穗时,劈接法对接穗粗度有一定要求,但对穗条长度要求不高,因此,适宜采取的接穗数量大大增加。红松本砧嫁接和异砧嫁接各有优势:红松本砧嫁接,结果期早,结实早,产果量高,胸径生长受影响小;红松异砧嫁接,早果、多果,胸径和株高生长快速。红松作为接穗,嫁接在红松(同砧嫁接)或赤松、樟子松上(异砧)成活率均很高,用户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用[14],同时选择适宜的嫁接时间点,砧木与接穗的亲和性、具有熟练的嫁接技术也是保证嫁接成活率的重要因素[15]。
采用容器育苗,缩短了育苗周期,即2年生红松苗可以出圃,同时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利用人为可控性强、育苗质量好、根系发达、侧根数多等容器育苗的特点为嫁接苗提供砧木,选择健壮的红松接穗进行嫁接,两种技术完美结合,且两种育苗方法的优势都保存下来,是一种技术上的突破与创新。采用红松容器苗嫁接培育技术,根系保存度完好,无需缓苗,显著地提高了嫁接苗的经济效益,但此技术育苗、运输和造林成本高,是阻碍其成为造林苗木首选的重要原因。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红松育苗也有了一些新进展,除播种育苗、容器育苗、嫁接苗,还有红松扦插苗和红松组织培养。红松扦插育苗主要是嫩枝扦插和硬枝扦插。虽然可以生根,但成本较高,因而难以被推广且研究的较少[16]。组织培养技术对培育优良作物品种开辟了全新途径。目前,国内在单倍体育种、细胞融合育种、细胞突变育种、胚胎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17]。红松作为造林苗木,与其他树种相比,研究的程度不深,在育种的分子研究领域方面更是凤毛麟角,罕有报道。因此,对红松育种方面的研究应加以重视,以期为提高辽东山区红松造林效果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