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证“汗出”探讨

2018-02-13 20:02王京芳高新颜
江苏中医药 2018年6期
关键词:太阴桂枝汤风寒

王京芳高新颜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北京100144; 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100700)

《伤寒论·太阳病篇》多条经文论及桂枝汤证,成为临床应用之圭臬。如“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5。综合文献与临床经验,笔者认为“汗出”是桂枝汤证的重要特征,但并不是一见到有汗便用桂枝,“汗”是有条件有范围的,可以在多种疾病中出现。由于临床桂枝汤证应用极广,又极易误诊。因此,对“汗”的辨析和对桂枝汤证的正确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1 “汗出”是太阳中风最关键的表现之一

“汗出”是太阳中风的一个显著特点,以此来和太阳伤寒相区别。通常认为,太阳中风表虚证特指桂枝汤证。太阳中风表虚证不仅包括了“汗出”,还有发热、恶风、恶寒、头痛等外感表证。有学者认为,太阳病,无论已治未治,只要症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寒”者,只要抓住发病机制是卫外不固、营卫不和者,使用桂枝汤皆有良效[2]。对于太阳病,只要具备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等特点,便可辨为太阳中风,予以本方发汗解肌、调和营卫[3]。临床上对于太阳中风表虚证认证准确,便可大胆投入桂枝汤,不必犹豫。难点在于辨证不易,临床上往往并不是所有的症状、体征都完全呈现,有疑似证,有轻症,也有不显著证。

太阳中风表虚证包含两层意思:首先是太阳病,其次是中风而非伤寒或温病。理论上,有头痛、发热、恶风、汗出、脉缓等特征,是为太阳中风。而实际上,太阳中风未必有发热,未必头痛或脉缓,但一定有汗出、恶风。病者症状纷杂,在诸多症状中能够识别其中有太阳中风证,是为医者之慧眼。有疑似者,比如邪气入里之时,其表空虚,尚有恶风恶寒之症,此时易误认为太阳中风。轻症,包括体温并不十分高,头痛流涕等并不出现,而仅有汗出和恶风寒等。更难的是既有太阳中风表虚证,又有白虎汤证、葛根汤证,也就是所谓的合病、并病。比如有一位病家的表现是这样的:湿疹,痒,阵汗,喜凉风吹,又怕凉风吹,风吹时虽觉心情舒适,但皮肤又有扎感,怕冷又怕热,怕太阳怕风,脉沉细。抽丝剥茧,有太阳中风表虚证,又有内热如白虎汤证,还有本体虚弱等因素。当抓不住主要矛盾时,这样分部探求,亦能有所获。

2 温度是桂枝汤证“汗”的决定因素

汗出量并不能作为桂枝证应用的参考。很多学者认为桂枝证的汗出应是少量,如周身汗出,量不甚多,与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脉浮等外感表证同见,且不因汗出而诸症自解[4]。太阳中风之汗出,汗出不多,必伴见恶风,不同于阳明的大热大渴大汗,也不同少阴、厥阴之亡阳冷汗出[5]。且在很多名家医案里也有类似的体现,如曹颖甫《经方实验录》有记载桂枝汤证患者“头有汗,手足心有汗,背汗不多,周身汗亦不多”[6]3,“其身无汗,头汗不多,两手臂出汗,抚之潮。盖系冰饮酿成也”[6]5。考之临床,也经常出现汗多量大而应用桂枝汤的情形。汗出的部位也不能作为参考,如前文曹氏医案里,运用桂枝汤治疗的验案患者,有的汗出在头,有的在手臂,有的在背,有的在手足心,不一而足。

但是,汗出的温度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曹颖甫认为,病汗常带凉意,虽久不足以去病[6]8。可见,桂枝汤证之“汗”,其温度应该是较低的,即所谓的冷汗、凉汗。一旦有热汗,或汗不甚凉,又无怕冷怕风等情况,就需要十分警惕,仔细辨证,再三思量。所谓冷热,反映的是邪气的性质,或正邪交争的位置。冷,通常病邪在表,仍属太阳地界,战场在表,虽营卫不和,常自汗出,但里却无恙,只要驱散风邪,调和营卫,当无须忧虑,桂枝汤适合。热,说明邪气入里,扰动正常的气血津液,化热反抗,此时当已离开太阳,进入阳明,或虽未离开太阳,但已变为太阳温病,或风温之类,而非太阳中风,此时绝不是桂枝汤证,而应运用葛根或石膏为将。

案1.窦某,女,中年。2017年4月4日初诊。

感冒2周。曾在某三甲医院就诊,查血常规无明显异常,服用板蓝根、感冒清热颗粒等,无效。刻下:发热,37.5℃,浑身骨节、肌肉疼痛,咳频,恶风寒,略咽痛,喉肿,口不干不渴,后头痛,汗出多,冷汗,舌淡苔黄腻,脉双寸沉,余弦,略细数。诊为柔痉,治以祛风解痉除湿,予桂枝汤加味。处方:

桂枝15g,白芍15g,生姜3片,大枣3枚,炙甘草10g,白术15g,茯苓15g,生薏苡仁30g,玄参15g,瓜蒌15g。2剂。

后微信联系,药后诸症好转,1日后腿已不疼,只剩后背部,嘱其续服,后痊愈。

按:此案症状并不复杂,且非常典型,符合桂枝证的条件,如汗出多、冷汗以及恶风寒、头痛等。据此,可直用桂枝汤无疑。但还有其他明显的特征,如浑身痛、舌苔黄腻、咽略痛,提示因汗出量大而导致津液散失,表虚不固,且内湿积聚而化热。所以,应在桂枝汤原方的基础上加茯苓、白术、薏苡仁化湿,瓜蒌清热(有瓜蒌桂枝汤之意),玄参养阴清咽。借感冒正气奋起之机,诸药协作,外散风寒,内化湿热,故很快获效。

3 “非常恶风”常与桂枝汤证“汗出”并见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与汗出同时具备的是恶风,即患者的主观感觉,且恶风的程度应该较重。如果忽视这一点,则很容易在临床中判断错误。笔者也曾误认桂枝汤证,究其缘由,就是根据出汗和怕风这两点而来,但却忽略了恶风的程度,即非常恶风。非常恶风和微微恶风本质上反映的也是邪气的性质或战场的位置,与汗的温度原理一致。若非常恶风,则还在表,用桂枝无疑;若微微恶风,则已经离开太阳,去往阳明,或已至阳明,或在他处。临床教训惨痛,原案如下:

案2.侯某,男,25岁。2016年10月1日初诊。

湿疹多日。中秋节前后背痒,夜晚睡时觉热,痒尤甚,衣领处汗出多,犹如针刺,且心急时痒甚,恶风寒,舌微红苔薄腻。诊为湿疹,风寒犯表证,治以祛风散寒止痒,方选桂枝汤加味。处方:

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6g,黄芪30g,防风15g,荆芥15g,生姜3片,大枣2枚。3剂。水煎服。

药后症状无改善,且上臂新增湿疹,痒。随后仍以上述思路为主,合小柴胡汤,反馈出汗减少,已不恶风寒,但痒较前更甚,甚至走路吹风、见辣即觉身痒。据此,转变思路,以白虎汤、参苓白术散相继治疗,结果皮疹褪去多,但皮肤更加干燥,痒感略有减轻,但并不明显。苦思此证病机,初诊因有恶风寒、汗出,便误认为桂枝汤证,然而治之症反加重,反复推敲辨析,此患者见辣味食物,甚至想到辣椒,即觉身痒,实具明显热象,邪正相争之地在皮肤,应以清凉透表之剂驱邪外出,同时兼以养阴润燥。处方:僵蚕10g,蝉蜕6g,片姜黄6g,牛蒡子10g,桑叶10g,淡豆豉10g,连翘10g,栀子7g,当归10g,生地黄30g。3剂。水煎服。

药后患者痒大为减轻,左侧腰部皮疹变大,突出,再结痂。皮疹主要分布在肩胛、胁肋、肚脐周围。舌淡有裂纹,苔少,舌上水滑。继续以上方为主,微调剂量和药味,3剂后愈。

4 桂枝汤证亦可不见汗出

也有学者认为,桂枝汤的适应证并不在于有汗,但都具备表邪未解,病情亦未生他变之特点,在此前提下又有脉浮弱,或浮而不紧,不论有汗无汗,都可运用桂枝汤治疗[3]。此外,桂枝汤证常被运用于其他病证,如胃肠道疾病,曹颖甫评价“桂枝汤功能疏肝补脾者也”[6]13,闫德润则直接提出桂枝汤是健胃剂[7]。此种情形下,则未必有出汗。

桂枝汤的广泛应用,主要指的是它在多种疾病中的应用,如太阳中风病、太阴病等,在太阴病里就有不出汗的情况。王肯堂《证治准绳》[8]曰:“病在太阳脉浮无汗,宜麻黄汤。此脉浮亦当无汗,而不言者,谓阴不得有汗,不必言也,不用麻黄汤而用桂枝汤。盖以三阴兼表病者,俱不当大发汗也,须识无汗亦有用桂枝者。”

案3.董某,男,26岁。2016年9月25日初诊。

怕冷,长期汗出,今夏尤重,处空调屋时觉刺骨之冷,易口渴,喜热饮。胃纳佳,眠可。长期便秘,时轻时重,但晨起如腹部受凉即会腹泻,稀便。舌淡有齿印,有瘀阻之感,苔白腻略黄,左寸沉,关、尺略弦,右脉弦,略硬。诊为太阴病,汗证、便秘,治以调和营卫、和中缓急、疏肝、除湿,方选桂枝汤加味。处方:

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6g,麻子仁30g,生姜3片,大枣2枚。3剂。水煎服。

2016年10月1日二诊:汗出大幅减少,晨起腹泻情况已愈,但药后腹泻,伴随小腹疼痛。现便秘仍在,3日一行,便不畅,腹痛,坐便不出,须蹲下方可。舌淡有齿印苔滑薄黄,小便黄、热。处方:桂枝10g,白芍20g,炙甘草10g,当归15g,柴胡6g,黄芩10g,生白术10g,茯苓15g。3剂,水煎服。

2016年10月17日反馈,诸症愈,二便调。

按:此案颇有可深思之处,各种症状矛盾重重,有怕冷、出汗,又有腹泻和便秘同时存在,脉不浮反沉。应为太阴病,且符合桂枝汤证,因考虑到便秘的症状较为突出,所以又加入了麻子仁。服完3剂到二诊时,几乎已不出汗,然而小腹痛、便秘仍在,《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1]85。思仍为太阴病,此时已不汗出,与前有汗之太阴病不同,数日之间,已一变而为无汗之太阴,只叹病情之多变,然而任它多变,依然在桂枝证之界限,前车之鉴,合用下法已经不妥,恐怕是平素工作辛苦,思虑过多,且脉有弦意,可以疏肝、调肝。舌苔水滑有齿印,不妨在桂枝汤基础上加强健脾利湿。因此全方为桂枝汤倍芍药联合小柴胡加苓术,3剂果然功成。

5 结语

“汗出”有助于桂枝证的判断,如同样在发热、头痛、怕冷怕风的情况下,有汗就必定用桂枝汤,若无汗则要高度警惕。恶风也是桂枝汤证的一个重要特征,且患者恶风的程度应该比较重,不是微微恶风,而是非常恶风。且此风必是凉风、冷风,因此用桂枝以助卫散风。“汗出”只是桂枝汤症候群的一个症状,不能仅凭一个症状就断定是桂枝证,“所谓证,人以发热为一证,有汗为一证,恶风为一证,头痛为一证,等而推之。仲圣则统发热、有汗、恶风、头痛等合成曰证,是犹合桂、芍、姜、甘、枣五味为一方,而不可称独桂也、独芍也皆方也,是为证之真义”[6]1。

猜你喜欢
太阴桂枝汤风寒
冬读古诗御风寒
感冒,要分清风寒还是风热
桂枝汤煎服法对临床中药学实践的启示
宇宙间的四种基础物质
Thirty-Six Stratagems (1)
解读太阴病本证辨证论治体系※
感冒,要分清风寒还是风热
HPLC法同时测定柴胡桂枝汤中6种成分
天气冷了,孩子感冒一定属风寒吗?
朝医规范化治疗太阴人中风后失语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