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艳丽,吴倩霞,姚张玲,周婷婷
(吉林医药学院护理学院,吉林 吉林 132013)
先前研究表明,归属感是一种群体与群体之间相互尊重,个人价值观与群体价值观相一致的个人经验,是学习过程中护生最重要的需求之一[1]。在临床工作中,归属感往往被用来预测压力、设置临床满意度等[2]。在临床实践中,压力将极大影响护生的归属感,而归属感缺失会导致护生产生自卑、焦虑、抑郁等情绪,影响护生学习效果[3]。相关研究表明,归属感作为定性研究的重要研究范畴,对护生临床实践十分重要[4]。护生表示,通过团队合作获得的归属感是获得临床经验的重要途径。本研究旨在探索护生在临床上对归属感这一概念的体验。
遵循自愿原则,本研究对62名吉林医药学院护理专科学生进行25~90 min的深入访谈,并进行实时记录[5]。经过多次讨论和审查,研究小组对结果进行了提取、收集和整理,使用传统内容分析法分析数据[6]。
研究发现,在参与者个体差异等因素的作用下,仅仅通过定量或定性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会受到影响[6]。因此,本研究将采用定量兼定性的研究方法,提高归属感研究范围的准确程度[7]。
本研究受访者大多数为20至22岁,其中女性占94.2%。结果可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方面。
一名合格的护生应具备良好的专业基础以及懂得自我督促[8]。研究结果强调专业能力对临床归属感的重要性,而环境是影响护生学习专业能力的重要因素[9]。其次,自信与沟通技巧能有效增加其临床归属感的设置[10]。
护生由于对护理工作认知模糊,导致其缺乏正确的护理职业认知,工作环境认识错误,职业认同感低下[11]。研究发现,临床实践中互相尊重的氛围能有效解决道德和伦理问题,促进护生获得归属感[12]。因此,归属感和道德感是相互依存的,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是所有在岗人员的义务[13]。
研究结果显示,归属感可以提供一个高效的学习工作环境,促进护生自我发展与兴趣的培养[14]。另一方面,护生通过加强专业动机、工作意愿和与患者的沟通而寻求满足感,从而发展归属感。
医疗护理团队具有凝聚力的条件之一,就是所有护理人员、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15]。当护生感到自身是团体中的一部分时,会相互支持和接受对方,有团队归属感[16]。
在实现归属感过程中,适应环境是获得归属感的必备条件之一。护生的社交关系和临床护士的模范作用也极其重要。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学生与环境的相容性,建立一个良好互助的临床工作学习环境[17]。
专科护生临床归属感总体来说位于中等水平。本研究提出护生临床归属感对提高工作效率和改善学习工作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专业能力、职业认同感和道德规范、内心满足感、团队凝聚力、学习与环境的整合等5个因素可以帮助护生尽早获得归属感。因此,要提高护生临床实践行为表现,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在教学实践与改革当中注重护生临床归属感的提升。
有研究证明,护生在实习过程中归属感较低的原因,可能与科室对临床护理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护士与医生及其他人员缺乏有效沟通有关[19]。研究建议把归属感作为一个重要的临床护理教育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关键[20]。
[1] 姜颖,张琼,尚丹,等.本科实习护生临床归属感与临床实践行为的关系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7,32(10):942-944.
[2] BOUCHARD K L,BERG D H.Students’ School Belonging:Juxtaposing the Perspective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he Late Elementary School Years (Grades 4—8)[J].School Community J,2017,27(1):107.
[3] PATTERSON SILVER WOLF D A,PERKINS J,BUTLER-BARNES S T,et al.Social Belonging and College Retention:Results From a Quasi-Experimental Pilot Study[J].J Coll Student Dev,2017,58(5):777-782.
[4] 宿婷,刘化侠,林桦,等.本科护生归属感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研究,2017,31(16):1986-1989.
[5] 赵娜,张庆.试析如何营造具有归属感的生态居住区景观[J].山西建筑,2017,43(11):196-198.
[6] 励婷瑶,赵洁,许海荣.大专护生肝胆专科医院实习阶段归属感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17,23(4):54-56.
[7] 杨艳.磁性医院理念在我院护理管理中的实践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2017,27(16):425.
[8] 杨园园,杨群英,李姚仙.岗位分级设置与绩效管理在提高骨科护理质量中的应用价值[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13):98-100.
[9] 隋秀娥.人性化管理模式在护理管理的应用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11):128-129.
[10] 蔡保芳,韦秋萍,韦靖,等.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护理绩效体系效果评价[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7,10(3):273-276.
[11] 周伟娇,刘聪颖,谷水,等.北京市5所医院护理岗位垂直管理实施中的问题与建议[J].中华护理杂志,2017,52(8):972-975.
[12] 宋丽萍,韩冷,肖芬,等.国内外灾害护理学教育培训发展的现状和启示[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7,12(7):661-662.
[13] 杨凯涵,江智霞,陈美,等.基于创客教育2.0的护理学混合式教学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7,33(5):384-387.
[14] 龙苏兰,龙丰云,马玲.护理学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7,37(2):212-216.
[15] 王琼.如何在护理教育中激发学生创新意识[J].中国培训,2017(4):102.
[16] 刘依玲,刘国莲,陈永,等.思维导图对护理专业学生学习效率的影响[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7(3):63-65.
[17] 詹林.护理教育转型:引领方向,倡导健康[J].护理学报,2017,24(8):75-78.
[18] 石华,隋树杰.护理专业学生情绪智力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教育,2017,14(6):471-473.
[19] 刘丹丹,韩世钰,陶君雯,等.护理专业学生艾滋病知信行现状及教育需求[J].中国校医,2017,31(6):4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