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草原总站,青海 西宁 810008)
20世纪70年代,在动物营养和饲料科学的发展基础上,一个跨行业、跨部门、跨学科的新兴工业——饲料工业逐步发展起来。它由饲料原料生产、饲料加工(全价配合饲料、浓缩饲料、精料补充料和添加剂预混合饲料)、饲料添加剂生产、饲料机械生产、饲料科研教育、制标和监测检测等服务体系等五部分组成[1]。
青海省饲料工业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近40年的发展,基本形成了包括饲料原料、饲料加工、饲料添加剂以及行业管理、饲料研究、饲料人才培训及饲料检测组成的饲料工业体系。截至目前,青海省共有饲料生产企业17家,其中全国重点饲料生产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4家。饲料年单班生产加工能力达72.7万t。在17家饲料生产企业中,配合饲料生产企业11家,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1家,单一饲料生产企业2家,预混合饲料生产企业3家。饲料产品类型主要有配合饲料、精料补充料、浓缩饲料、饲料添加剂、预混合饲料和单一饲料等。根据2016年底的商品饲料生产统计,牛、羊精料补充料占饲料总量的72%,饲料添加剂占8.4%,单一饲料占1.6%,猪料及其他饲料占18%[2]。
从以上数据分析可知,混合料占据市场大部分份额的情况已经逐渐被全价配合饲料代替;颗粒配合饲料市场潜力大,将改善混合饲料生产过剩情况;猪禽饲料产销萎缩,牛、羊饲料所占市场份额逐渐加大[3]。
青海省国有饲料企业占全省饲料企业85%左右,但是,这些企业改革力度小,经营理念落后,企业管理人员无法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
产品结构单一,新产品少,科技含量低,缺少名牌产品。加上近年来原料价格上涨、饲料成本上升、畜产品价格下跌、养殖业生产效益不佳、饲料市场疲软、销售不畅等因素的影响,企业普遍开工不足,经济效益较差。
受多方因素的影响,饲料企业资金沉淀导致资金周转不畅、资金储备不足等问题突出,无法实时完成设备更新、生产技术改造。因为资金短缺,导致原材料储备不足,无法完成连续生产,导致生产成本增加,生产运行困难。
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技术研发,饲料产品结构单一,品种少,档次低,质量差,致使饲料没有市场竞争力,生产效益降低。
行业管理、协调能力差以及质量监测部门的职责不清导致宏观调控能力差,质量监测力度不够。
政府出台与整个饲料工业发展相适应的配套政策,明确饲料工业管理中政府部门和行业企业的关系,完善饲料管理和质量监督体系,增加对饲料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企业改制,促进饲料工业全面健康发展[4]。
加强校企合作,组织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参与企业技术革新,比如,在蛋白饲料、能量饲料、饲料添加剂的优化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考虑粮食、饲草、秸秆等资源,开发不同档次的饲料产品。解决饲料产品结构单一、品种少、档次低、质量差的问题。
饲料生产的源头和基础是原材料,也是实现饲料生产连续化、规模化的关键。由于青海省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影响,青海省成了饲料消费大省,而原料短缺,始终制约青海省饲料工业的发展。但青海省马铃薯、油菜、豆类农作物生产具有很大的优势和发展空间,考虑青海省优势农作物深加工,解决青海省饲料生产原料瓶颈问题,实现连续化、规模化生产是十分可行的。
[1] 董禄.发展饲料工业促进畜牧业商品生产[J].中国畜禽种业,2010(7):33.
[2] 吉尕,王大明.青海省饲料工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青海草业,1999(4):26-28.
[3] 赵得明,白生贵.青海省饲料工业发展形势与展望[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07(4):80-81.
[4] 白凤奎.青海省饲料工业发展形势与展望[J].青海畜牧业,2006(2):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