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萍
(怀安县农牧局,河北 怀安 076150)
水稻病害种类较多,常见的有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这三类病害被称为水稻三大病害。其中稻瘟病经常发生于叶片、茎秆、穗部等部位,结合危害的时间、部位可分为苗瘟病、叶瘟病、节瘟病、穗颈瘟病和谷粒瘟病,其中危害最为严重的是叶瘟、穗颈瘟。
之所以水稻经常发生病害,是因为受到了温度、湿度、光照、风等因素的影响。病菌需要在适宜的温度下发育,而病菌孢子的形成、萌发、侵入等还需要适宜的湿度。当气温在20~30℃,田间湿度在90%以上,稻株体表水膜保持6~10 h时,容易发生稻瘟病。平均气温为24~28℃,且有一昼夜以上饱和湿度,也易引发稻瘟病。水稻作为一种喜温作物,抽穗后遇到20℃以下低温,可降低植株抗病力,易引起穗颈瘟流行。
以某县为例,在水稻生长初期,由于一直处于干旱阶段,一直延续到8月,导致无法顺利栽插水稻,于是大部分地区通过挖掘水源来保水稻苗,从而完成栽插。6—8月是水稻生长的关键时期,需要进行分粟、拔节、孕穗等工作,同时需要浇大量的水。其中一部分田块以抽水的方式进行浇灌,但提供的水分仍无法满足植株的生长需求,导致植株长势很差,植株的抗病能力越来越低,因田间比较湿润,引发了叶瘟病。
与杂交粕稻相比,某县的水稻生长情况不佳,因杂交粳稻有较强的抗病能力,如果使用两系方法来育种粕稻的话,便可大大提高其抗病性。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期的抗病性也不同,所以,移种后往往在分粟、抽穗等时期会发生病变。某县主要以两系种为主,使得水稻的抗病性大大降低。数据分析发现,2016年水稻品种发病严重的有很多,如湘两优396、新两优343、广两优香66、两优6326、新两优223和丰两优香1号等[1]。
对于水稻的抗病性,除了与气候、品种有关外,还与水肥管理有关。例如,过量偏施氮肥,容易导致植株幼嫩或徒长,植株抗病能力减弱,病菌因此易侵入植株体内。而且过量偏施氮肥,为病菌繁衍营造了适宜的环境。如果施肥数量不多、缺乏水分,更不利于弱小幼苗的生长,当处于湿润的环境下时,病菌很容易侵入。若对水稻以大水漫灌的方式进行灌溉,也极易出现病变。另外,稻株发病的情况一般会受到栽插的时间、气候等因素的影响[2]。
对于病稻而言,当发病的水稻数量越来越多的时候,会增加种子携带的病菌数量。第2年用该种子播种时,如果不进行处理,稻瘟病将会更加猖狂。
例如,长期遮阴、过度密植、长期淹水等其他不良因素的存在,均可能加重病害发生程度。另外,如喷药不当或喷药后遇降雨导致药液淋失,致使防效降低,使得病菌传播蔓延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控制等。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彻底消灭越冬菌源,选用丰产、抗病的良种,加强田间管理,并使用适宜的药剂来防治稻瘟病[3]。
选择水稻品种时,需要选择综合抗性好、产量高、品质优良的品种,如两优3905、深两优5814、两优1号、9优418和宜香4106等。这些品种最多使用3~5年,第6年需要重新选种。另外,选用种子的时候,要把有病变的种子筛选掉。
彻底去除越冬病源,即病稻草、地边的杂草、渠边的杂草等,尤其把发病的稻草烧掉,减少初侵染菌源。
播种之前,需要将种子暴晒12 h或者1 d,之后将2.5 kg种子用90%三氯异氰脉酸1 g兑水2.5 kg浸泡12 h。浸种后,用清水将种子清洗两三次,之后进行晒干再播种。
在栽插水稻的时候,确保其密度合理化、时间准确化、水肥管理科学化,使得病菌得到控制,最终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一般每年6月左右开始进行栽植,每块XPS板开孔数为21个,秧苗栽插密度为19 454穴/667 m2时,稻谷产量在500 kg/667 m2左右。
施肥时,稻谷产量在500 kg/667 m2左右的中等肥力田块,667 m2可施入腐熟有机肥1 000~2 000 kg、氮肥8~12 kg、磷肥5~6 kg、钾肥4~8 kg。基肥以有机肥为主,配以化肥,结合旱耙地施入。追肥以氮肥为主,若基肥中供钾不足,应追施钾肥。分蘖肥在插秧后至分蘖前(返青后)施用,以施氮肥为主。穗粒肥在拔节初期施入。
在水分管理方面,坚持“干、湿”交替进行,做到“浅水插秧,寸水活棵,花水分粟”。插秧期至返青期灌寸水(3 cm水层),促进早发根、早返青。返青后用浅水层与湿润结合,促进发根和分蘖。孕穗期至开花期可以浅水灌溉和湿润交替进行。灌浆成熟期要保持田间干干湿湿,以湿为主,以保持植株根系活力。在收获割之前,需要排水、晒田。
结合发生稻瘟病的情况,及时采用药剂进行预防治疗。防治的重点是及时预防穗颈瘟,加强控制叶瘟。对螟虫等害虫可通过安装诱虫灯进行物理防治。此外,使用池塘底泥作为栽培基质可显著降低杂草危害。
稻瘟病经常发生在水稻叶片、茎秆、穗部等部位,严重影响了水稻的产量。本文通过分析水稻稻瘟病的发病原因,提出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措施,为广大农民朋友提供借鉴,希望有助于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促进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