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学,王鲜勇,余少华
(陕西省城固县畜牧兽医工作站,陕西城固723200)
动物疫病是由致病性病原感染引发的具有传染性特征的疾病统称,病原主要包括病毒、细菌、真菌、支原体以及放线杆菌等,疫病一旦发生,临床造成的损失巨大[1]。
疫病是指由致病性病原引发的具有地方或大面积流行特征的疾病,疫病具有以下特征。
疫病由致病性病原感染所引起,致病原具有传染。当感染1只动物时,病原体会在感染动物体内进行快速繁殖,并导致动物发病,同时感染动物也会成为传染源,病原则能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或直接接触途径扩散整个动物群体,从而表现群发性的特点。
疫病在本场传播时表现群发性,如果通过其他途径扩散至周边养殖场,就表现出了流行性。流行性为小范围的称之为地方流行性,而大范围扩散时称之为广泛流行性,有些疾病还表现出全国流行的特点。
疫病流行后造成的危害很大,由于是群体性感染,感染率越高,发病越严重,最终造成的损失就越大。疫病的危害性还和病原的毒力有关,强毒感染后潜伏期短,动物发病快,疾病表现最急性或急性,通常无治疗时间,病死率也高,危害较大。
很多病原不表现绝对的种属差异,如高致病性禽流感,除了家禽能感染外,部分野鸟也能感染,人也能感染,甚至能导致人的死亡[2]。
疫病具有群发性、流行性、危害大以及威胁人类健康的特征。再先进的管理也是有漏洞的,养殖场能做就是将其发生的概率降至最低。早期诊断技术就是临床推广的重要防控措施,畜禽在养殖过程中,病原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外来病原感染,另一个是动物体内的条件致病菌发作,无论是哪种最终都会引发疫病的流行。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早期防范,将疫病的爆发控制在早期,这样才能最大程度降低损失。
早期诊断技术有多种,不同技术适用于不同疫病的诊断。疾病发生的早期,虽然动物群体看上去健康,但如果进一步检查就能进行早期诊断。
亚健康状态的动物虽然行为看似正常,但仍然会表现一些异常。如猪眼角常有泪斑,精神不振,采食量下降等,鸡喜欢缩头闭眼,对外界刺激不敏感,家兔洗毛的行为缺失,全身毛脏乱差,鸭子叨尾脂腺的次数减少,羽毛含油量下降,容易被水打湿等。临床中应注意多观察,每天坚持巡场2次以上,对行为异常的动物重点观察,做到疾病早期判断。
动物早期感染时,病原会在机体内逐渐增殖,通过机体的免疫系统将其识别,并发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会产生少量的抗体,这些抗体经血液分离后,通过血清学方法检测,如琼脂扩散实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红细胞凝集实验等,如果动物群未免疫过疫苗但却检测出有抗体,则表明有野毒感染,需尽早防范。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是进入21世纪后快速应用于兽医临床检查的生物技术,主要用于检测动物机体中的病原。早期感染后致病原一般会定植于靶器官,通过提取靶器官的病灶组织,用可疑病原的引物扩增核酸,如果结果为阳性,则代表组织中含有目标病原。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具有准确度高,检测速度快,结果可靠,同时能检测出病原具体亚型的特点。
本法适用于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病原的检查。大型养殖场畜禽几乎每天都有一定数量的死亡,这些死亡动物大多都带有病原微生物。将新鲜尸体消毒后,无菌剖检,剪去病灶组织无菌条件下通过鉴别培养基培养,如果出现特征性的菌落,染色镜检和生化检测后如果结果显示是致病原感染,则需要对整个大群进行提前药物预防。
当诊断出特征性的病原后,特别是野毒感染时,必须对动物群体采取早期防治措施,以阻止疫病的暴发。如果病原为病毒,可以大群口服黄芪多糖口服液、电解多维、鱼肝油、VC等做好机体保健,提升免疫力。也可使用生化制品,如单克隆抗体、蛋黄抗体、治疗性血清、干扰素、白细胞介素以及胸腺肽等肌肉注射,这些药物对病毒具有抵抗作用,能阻止病毒性疫病的发生。如果病原为细菌、真菌、放线菌、支原体等,则可通过大群饲喂敏感性抗生素进行预防,如复方阿莫西林、氟苯尼考、替米考星、强力霉素、头孢噻呋、恩诺沙星、硫酸粘菌素等,如有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再配合中药和微生态制剂进行保健,做到疫病的提前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