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斌
(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回龙镇畜牧兽医站,四川德阳618114)
鸡病毒性免疫抑制病临床比较常见,治疗难度大,常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对症治疗能收到一定的效果,但最终治疗成本非常高,失去了生产意义。
本病常见的种类有鸡马立克病、淋巴白血病、传染性法氏囊病、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以及传染性贫血等[1]。马立克病是鸡肿瘤性疾病,临床常见的有神经型、皮肤型、内脏型和虹膜型,鸡非常易感,感染鸡器官出现器质性病变,生产性能严重下降,病鸡最终衰竭而死。淋巴白血病病毒直接攻击免疫系统,导致免疫力下降,鸡群易受到其他细菌性、病毒性、支原体等的继发感染,从而增加发病率和病死率。传染性法氏囊病是法氏囊病毒攻击法氏囊,造成淋巴B、T细胞的成熟出现障碍,影响机体对入侵抗原的免疫反应,从而造成免疫抑制。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是由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感染所引起,可造成胸腺、法氏囊等免疫器官的萎缩,间接影响机体的免疫。
鸡免疫抑制病是一类病,病原众多。免疫系统是机体对外界病原入侵的主要屏障,虽然体表有皮肤、黏膜、纤毛等第一道防线可以抵御,但由于现代养殖业饲养密度过于集中,疫病流行非常容易发生,故在体液中的特异性免疫就显得格外重要。病毒性免疫抑制病主要影响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疫苗免疫是临床主要工作,疫苗毒株进入机体后需要免疫细胞的识别、呈递、信号处理、炎性物质产生、免疫效应等过程,最终得到抗体、效应B、T细胞、记忆细胞以及炎性产物,从而建立防御体系。免疫系统受到侵犯后,整个免疫过程就会受到阻碍,抗体产生周期延长,炎性产物效价低,记忆细胞、效应细胞等不能达到合格标准,从而发生免疫失败。
免疫抑制病毒作为首感病原进入机体后,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此时如果管理不慎,比如鸡群受到大的应激、气候突变、炸群、长途运输、饲料饮水污染、通风不良、环境有害气体超标等,很容易导致继发感染。继发感染的病原可以来自环境,也可以来自机体的条件致病菌。但无论来自哪里,最终都会造成病情更加复杂,危害的累积,加速感染鸡的衰弱和死亡,生产性能下降。
病毒微生物不同于细菌、支原体、放线菌、霉菌等,其结构过于简单,侵染后很快寄生在胞内,短时间内能大量复制。这个机理使得目前没有特效药能彻底清除体内感染的病毒,用药也都局限于抗感染和对症治疗水平。目前疗效较好的蛋黄抗体、免疫血清等也仅仅是能阻止疾病进一步恶化,无法彻底治疗。临床上本病发生后,用药目的多是为了抗感染,大量的抗生素及配套药物的使用导致用药成本非常高。
通过临床观察可对本病进行初步的诊断。实验室诊断时,由于病毒的病原结构特殊,且能造成免疫抑制的病原较多,从检验可操作性、实用性、以及可推广性出发,目前最适合临床的首选血清法,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检测感染鸡血液中血清抗体的含量,以判断鸡群是否有感染。常用的血清学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现有技术基本都采用试剂盒模式进行检验,样本量越大,检测成本越低,非常适合群体检测,也可用于隐形感染的监测,了解鸡群的健康状况。除了血清学方法外,分子生物学检测法目前临床应用也较多[3],利用病毒核酸特异性原理,根据不同病原间的特异性片段选择引物,如果引物能成功将核酸扩增则可认为结果为阳性。分子生物学检测法比较适合已经发病的鸡群,由于所使用的检测试剂盒成本昂贵,造成总体检测成本较高,一般适用于财力雄厚的大型养殖集团、龙头养殖企业,科研院所也常使用分子生物学方法作流行病学调查。
病毒性疾病最有效的预防方法就是疫苗免疫,免疫后的鸡体内可产生抗体,当遇到野毒感染时,抗体能在第一时间将野毒中和,从而避免疫情的发生。马立克病疫苗一般在鸡出壳第1天就及时免疫,鸡淘汰或出栏前都能保持免疫力,法氏囊病毒疫苗一般在育雏前期免疫,传染性贫血则是产前免疫。但鸡白血病、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等目前还没有普及疫苗,对于这种情况就需要通过加强管理来避免疾病的传播。规模化鸡场一定要实行全进全出制度,不同批次的鸡禁止混养,注重消毒环节的管理,除了选用不同的消毒方式外,消毒液最好定期更换,这样有利于扩大杀菌谱。本病一旦发生治疗难度极大,耐过的鸡后期难以饲养,生产性能欠佳,建议淘汰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