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峰
(吉林省通榆县八面乡畜牧兽医站,吉林通榆137218)
腐败梭菌是一种自然界常见的菌类,可以附着在土壤、粪便等众多媒介上,在较为潮湿的地带尤为严重。腐败梭菌在没找到宿主之前,通常以芽孢体形态存在。由于腐败梭菌的分布广泛,所以很容易造成对羊群饲料与饮水的污染,羊只误食被污染的饲料或饮用水后,芽孢体状态的腐败梭菌通过消化道进入羊只机体。由于部分的养殖户属于放牧养殖,其中不乏有养殖户在低洼处对羊群进行放牧,在羊群食用被污染的枯草后,引发羊快疫。部分羊只在被腐败梭菌感染后,没有发病,而是有腐败梭菌仅寄生在羊只消化道内,当羊只抵抗力下降时,腐败梭菌借机大规模繁殖,产生大量外毒素,从而引发消化道黏膜发炎、甚至坏死。外毒素在通过消化道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继而刺激中枢神经,造成中毒性休克,若发病羊只得不到第一时间的治疗,会迅速死亡[1]。
在以往,羊只的养殖是以农户养殖为主,通常养殖数量保持在10几只内,相对来说饲养密度小,卫生条件较好,羊快疫的发病几率较低。但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出现了很多养殖大户,养殖数量迅速递增,由于养殖规模的迅速扩大,但是养殖所需的技术与条件没有迅速跟上,许多养殖场内,羊舍低矮、通风不良、光照不足、部分养殖场甚至没有运动场,造成了羊只的养殖密度大幅度增加,相应的养殖环境也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引发羊快疫的患病几率不断增高,直接影响了羊只的生产与养殖户的利益。
羊快疫的急性患病羊,在未发生任何临床症状的情况下就会发生突然性死亡。羊快疫的慢性患病羊,临床症状表现形式较多。大部分的慢性患病羊只前期表现为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甚至绝食、四肢无力、病情严重的不能站立或伏或卧、排便困难、粪便呈黑色或者褐色且带有血丝或者血块、体温升高严重的患病羊可以达到42℃。患病后期表现为口鼻流血、呼吸困难、眼结膜大量充血、直至昏迷或痉挛,昏迷过程中伴有磨牙症状,痉挛或昏迷数小时后,患病羊只死亡。其中有部分患病羊只前期表现异常,患病后呈亢奋状态、兴奋不安,不停跑动跳跃[2]。
腐败梭菌在低洼的潮湿区域数量较高,所以在羊舍选址过程中,应当选择在背风向阳、排水良好、地势较高的干燥地带,就可以从选址上尽可能减少羊舍内的腐败梭菌。羊只的饲养密度应该保证在1 m2/只以上,运动场面积在羊舍面积的2倍以上,羊舍在建造的过程中应根据饲养数量进行规划。
腐败梭菌的防治,主要以预防为主,科学的饲养管理模式可以极大的降低腐败梭菌的患病率。定期的对羊舍进行清洁、消毒;保证羊舍内的通风、采光良好;调控好羊舍的温度与湿度在合理范围内;妥善保管饲料,确保干燥,若发现饲料霉变,不可以直击对羊只进行饲喂。
疫苗免疫能够有效的预防羊快疫,在该病的高发地区,每年接种2次疫苗,分别为春季和秋季,可以选择的疫苗有“羊快疫、肠毒血症和羔羊痢疾”三联疫苗,或“羊快疫、羊猝狙、肠毒血症、羔羊痢疾、羊黑疫”五联疫苗,采取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的方式,注射剂量为5 mL,接种疫苗过程中要保证疫苗的质量合格并使用正确的接种方法,防止免疫失效的情况出现。
羊快疫的发病周期短,一旦治疗不及时则会出现死亡,提高养殖的经济损失。因此,在发现有患病羊或疑似患病羊时要及时给予治疗措施。治疗方案参考如下:肌肉注射青霉素,2~3次/d;口服磺胺嘧啶,5~6 g/次,2次/d;静脉注射氨苄青霉素钾,10%葡萄糖溶液,地塞米松注射液;对于大便中有血的患病羊,肌肉注射酚磺乙胺能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对全群治疗可以使用生石灰溶液,连续治疗2 d,效果显著。在治疗的过程中,要改善养殖环境,并加强饲养管理,有助于患病羊的恢复[3]。
羊快疫发病的主要原因饲养管理不良,放牧环境过差,水源或牧草被污染,秋季是该病的高发期,此时的昼夜温差大,影响羊的抵抗力,增加患病的风险,在感染腐败梭菌后,致病菌在肠道内大量的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导致患病羊出现临床症状。对该病的预防是关键,尤其是在秋冬季节以及雨水较多的季节,放牧时要避开潮湿有水的区域以及低洼沼泽处,选择在干燥的地区放牧。在疾病的高发地区,每年的春季和秋季分别进行1次免疫接种一旦发现有患病羊或疑似患病羊,要及时将其隔离并进行诊断,对于确诊的病羊采取治疗措施,对同群的健康羊进行紧急免疫接种,预防用药要涉及所有羊,同时要加强饲养管理,减少环境中的各种应激因素,提供充足的营养,加强运动,提高机体的抵抗力,控制疾病的继续传播,将损失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