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病毒性腹泻病诊断和防治措施

2018-02-13 07:13杨永华包淋斌姚利平
江西畜牧兽医杂志 2018年3期
关键词:病毒性兽医黏膜

杨永华,包淋斌,姚利平

(广昌县畜牧兽医局,江西抚州 344900)

Olafson,MacCallum和Fox等人于1946年在纽约首次发现牛病毒性腹泻病[1]。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首次有该病的报道[2]。此病呈世界性分布,近年来,随着规模化养殖的迅速发展,该病的流行在我国牛群中呈上升趋势,对养殖业的危害日益显现,给畜牧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3]。因此,对牛病毒性腹泻病的病原流行、常规诊断方法、病毒诊断方法、防治措施等进行综述,以期为养殖场尽快建立完善的防控体系和净化消除该病提供参考。

1 病原和流行

牛病毒性腹泻病 (Bovine viral diarrhea,BVD),又称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牛黏膜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病毒(BVDV)引起的,BVDV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 瘟病毒属 (Pestivirus)[4], 是一种单链RNA、包含膜的病毒,只有一种血清型,但不同毒株间存在变异性,与猪瘟病毒可交叉反应[5]。牛病毒性腹泻可以感染牛、羊、猪等动物[6],四季都可感染,但大多在春末冬末才发病,各年龄段牛只均会感染,6~18个月牛最易感,发病率不高,约为5%,但病死率可高达90%~100%。临床上以发热、腹泻和消化道黏膜坏死、糜烂或溃疡为特征,感染牛表现肺炎、流产、出血综合征、急性感染和持续性感染等临床症状,导致产奶量下降、产肉率降低、繁殖障碍、生长迟缓等,给养牛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7]。

该病的传染源为病牛的粪便、血液、分泌物、脾脏等,通过消化道、口腔、交配以及人工授精等直接或间接接触方式传染,还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染[8]。

2 常规诊断方法

牛病毒性腹泻的症状一般有发热,腹泻,牛黏膜损害或牛脚部损伤,病变部位主要在淋巴组织及消化道,消化道黏膜处呈现直线状排布的不同形状烂斑,像被虫咬样子,皱胃出现炎性水肿还有糜烂,瘤胃黏膜偶见出血及糜烂,小肠出现急性卡他性炎症,大肠出现坏死性炎症。流产胎儿食道、真胃、口腔及气管内可见出血斑及溃疡[5]。新生犊牛运动失调,小脑发育不全及两侧脑室积水。病畜趾间皮肤及蹄冠急性糜烂性炎症,严重为溃疡及坏死。严重发病病畜喉头黏膜处有溃疡及弥散性坏死[9]。理论上说,可根据这些症状对感染牛进行一一确诊。但在实际检验的时候,仅表现出轻微感染状态,发病特征不明显,不判断出属于哪种病毒感染,在急性感染牛身上,也是检验不出这些症状的。

牛病毒性腹泻病根据发病速率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根据临床症状分为黏膜型、胎儿感染型以及腹泻型。实际诊断中,一般根据急性和慢性就行诊断。

2.1 急性型

急性型多见于幼年动物,突然发病,体温上升达40℃~42℃,白细胞数量一到两次快速减少。病牛郁郁寡欢,精神不振,食欲减少,眼睛周边流出浆液性分泌物,舌苔上皮溃烂,流涎增多,呼出气体带有腥臭味,粪便带有腥臭味,腹泻并带有粘液和血丝。严重病畜嘴里布满灰白色坏死点。急性病例中少有康复的,通常发病后1~2周内死亡,少数病例可拖延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可引起怀孕母牛流产,犊牛出现先天性缺陷,如脑部发育不全、失明等。

2.2 慢性型

慢性病例发热症状不太明显,体型消瘦,精神不振,食欲减少且粪便带血丝或带黏液,眼睛周边流出浆液性分泌物,门齿齿龈发红,蹄叶发炎及趾间皮肤糜烂坏死,畜跛行,发髻后和耳朵皮肤呈现鳞状,病程长达2~6个月后出现陆续死亡,个别病畜病程长达一年以上。患病犊牛表现轻微共济失调或丧失站立协调能力[10]。怀孕母畜感染后引起生殖障碍,减少产仔数,胎儿早产、流产、死亡等。

在实际的诊断当中,先对牛口腔进行检查,看是否腐烂。牛病毒性腹泻病的症状十分复杂,最好采用病毒分离的方法对病情进行确诊。对牛病毒性腹泻进行鉴别诊断时,一定要对粪便和血液进行细菌培养确认,排除沙门氏菌病及其他肠炎。出现发热,腹泻时伴出血,一定要排除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或其他血凝病以及某些霉菌毒素中毒。

3 病毒诊断方法

牛病毒性腹泻病呈世界性分布,在许多养牛业发达国家尤其严重,造成该病广泛流行的主要传染源是牛群中存在持续性感染牛,因此建立起特异、敏感、简便且快速的诊断方法来检疫、淘汰持续性感染牛是防制该病的关键之一[11]。目前,用于诊断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方法很多,病原学检测主要用电镜技术和病毒分离鉴定,血清学诊断主要有琼脂扩散试验、微量中和试验、免疫荧光技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主要有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和数字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12]。

国内外对BVDV检测技术的研究不断深入,已从病毒原分离鉴定及免疫学检测发展到基因序列和结构测定的分子生物学水平[13]。应用ELISA检测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已有不少研究,主要包括抗原捕获ELISA、间接ELISA、ABS-ELISA、双抗体夹心ELISA、单抗夹心ELISA、竞争ELISA以及 MELISA等[14]。贾莹等通过试验发现ELISA方法可用于BVDV NS3蛋白抗体的检测[15]。陈备娟等通过实验室研究用检测BVDV的主要方法是利用美国IDEXX公司ELISA诊断试剂盒,通过BVDV抗原和抗体的检测区别牛群持续感染牛。用于检测BVDV的样品种类有许多种,绝大多数是采集血液(血清)或牛奶样品进行检测[16]。王荣等试验据Gen-Bank中登录的BVDV 5′UTR保守区域设计并合成1对特异性引物,以SYBR GreenⅠ染料为扩增指示剂,建立了BVDV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快速、敏感、特异、重复性好等优点。该方法的建立为牛病毒性腹泻病的早期快速诊断和有效检出持续性感染动物提供了手段,是该病检疫和诊断方法的补充和完善[17]。高存福等通过试验发现PCR检测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对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作出诊断[18]。

持续性感染的牛,发病后期现血清会出现转化现象,在诊断分辨时一定得确定病牛是属于急性感染还是持续性感染,如是持续性感染,血清学检测很难诊断出来;如是急性感染,血清学监测基本能诊断出。养殖场通过淘汰持续感染牛或采用对牛进行二次疫苗接种来确保牛绝对健康。然后进行血清检验,若牛的血清抗体浓度极低说明该牛可能是持续感染牛,要进行再次淘汰,防止疾病扩散。

4 治疗措施

BVD临床症状特征性较少,实际生产中难以诊断,加之该病病死率不高,未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而常忽视该病的存在,目前各养殖场都缺乏系统监测防制措施,导致我国牛群BVDV感染日益扩大。由于BVDV对牛能形成持续性感染,并且对养牛业危害极大,因此对牛群进行普查,检测其感染情况,淘汰感染个体,成为该病防制的重要环节。BVDV的非结构蛋白NS3在瘟病毒属中非常保守,是一种免疫优势蛋白,在自然感染或者弱毒活疫苗免疫后的动物体内均可检出针对该蛋白的抗体[19]。

4.1 接种疫苗

该病目前还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接种牛粘膜病弱毒苗或灭活苗,增强机体免疫力,仍是当前治疗的主要手段[20]。接种疫苗可以帮助牛只建立完全有效的抵抗力,并阻断牛群个体间的传播途径,而去除牛群的持续感染牛只及其它外部潜在传染源,是保障牛群长期安全的关键[21]。张光辉通过利用牛病毒性腹泻囊素油乳剂灭活疫苗的研制将BVDV HN-1株在MDBK细胞上增殖、浓缩、灭活,并与免疫增强剂一囊素共同乳化研制出BVD囊素油乳剂苗。对其物理性状、安全性、保存期等进行检测,初步应用该疫苗进行免疫试验,并和常规灭活苗以及弱毒苗进行免疫效果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该疫苗合格、安全,保存期达到12个月;产生的抗体水平较高且维持时间长,免疫效果和保护率优于常规灭活苗和弱毒苗[22]。

4.2 中药治疗

杨尤坤、王味、郑小华试验表明对该病的治疗应遵循泻火止痢、凉血解毒、清热燥温的组方原则,在牛病毒性腹泻的治疗中,中药复方治疗效果显著[23~25]。 孙耀华发现中药配方乌龙汤:乌梅 60g、白头翁40g、黄连30g、黄柏25g、秦皮20g、干姜25g,水煎去渣滤液,每日早晚灌服2次,连用2~3剂即可治愈犊牛病毒性腹泻病[26]。

4.3 物理治疗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对乙醚、氯仿、胰酶等有机溶剂敏感,感染力降低;pH值在3以下时能抑制病毒活性;在56℃时可灭活病毒,而在-70℃时可保存数年。利用该病毒的物理特点,加强对病畜调查研究,掌握发病规律后采取对应的措施,杜绝引入任何带病毒的牛、羊和猪;对进入养殖场人员及车辆进行严格消毒;定期对栏舍、食槽、道路、工具等进行消毒;定期进行杀虫、灭蚊和灭鼠等。发现病例时及时隔离,对病牛进行诊断,对带毒病畜进行无害化处理,保证彻底消传染源。从品种选育、饲养管理、饲料营养、环境调控、免疫预防、兽医卫生等方面制定了一套BvD防制措施。

5 小结

到目前为止,对牛病毒性腹泻病,尚未研发出有效治疗方法,市场上现有疫苗使用的治疗效果也不是十分理想[27]。感染发病,通过对症治疗及加强护理,可减轻牛病症,部分可治愈,进而减少财产损失。平时要加强检查,杜绝引进带病牛。随着养殖产业的快速发展,畜禽流通越来越快、越来越复杂,牛病毒性腹泻病毒传播路径更加难以把控,因此在养殖生产过程中,更要加强对该病的预防和治疗,并建立相应防控措施、检疫措施。

随着人们对BVDV的分子生物学、免疫原性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以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建立一个更加快速、有效的监测体系,加强对养殖场的监督管理,严禁共牧,严禁共用器械等,减少该病的发生,降低养殖行业的损失。同时养殖场也要对场内畜禽加强监管,防止畜禽出逃或逃入,及时发现病畜进行隔离,保障养殖场迅速发展。

[1]王连江,齐长明,陈燕军,等.牛病毒性腹泻病(BVD)的危害及防制[J].中国奶牛,2007(9)∶33~34.

[2]赵越,刘立元,刘腾,等.牛病毒性腹泻病-黏膜病诊断与防治技术[J].北方牧业,2016(11)∶27~28.

[3]郝宝成,梁剑平,王学红,等.牛病毒性腹泻病研究进展及防控建议[J].中国奶牛,2013(2)∶45~48.

[4]王炜,武华.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及其防控[J].兽医导刊,2011(5):36~39.

[5]王金涛,桑学波,师庆伟,等.黑龙江省规模化奶牛场牛病毒性腹泻病抗原的血清学调查 [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2(24)∶91~92.

[6]韩猛立,黄新,钟发刚,等.牛病毒性腹泻病流行现状与防制[J].中国奶牛,2010(3):35~38.

[7]李晓霞,李勇生,贺奋义等.牛病毒性腹泻病的危害及防控措施[J].中国牛业科学,2016,42(5)∶89~90.

[8] 吴清民.兽医传染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9]李枫,王景梅.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诊断要点及防治措施[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7(9)∶51.

[10] 林刚,张勇.犊牛病毒性腹泻[J].养殖技术顾问, 2007(8)∶84.

[11]季新成,曾新强,员丽娟等.牛病毒性腹泻病毒不同检测方法的比较研究[J].中国动物检疫,2009,26(7).54~56

[12]段进刚,雷程红,葛婷,等.牛病毒性腹泻病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8(1)∶93~96.

[13]王伟力,刘清河.牛病毒性腹泻病诊断的研究进展[J].吉林畜牧兽医,1999(2)∶42~43.

[14]邓宇,王新华.ELISA在牛病毒性腹泻病检测中的应用[J].动物医学进展,2005(10)∶108~110.

[15]贾莹,李岩,尹鑫,等.牛病毒性腹泻病病毒NS3表位串联蛋白表达及抗体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J].畜牧兽医学报,2011,42(8)∶1120~1125.

[16]陈备娟,高全新,朱毅兴,等.利用耳组织、血液、牛奶样品检测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比较[J].中国奶牛,2010(6)∶6~8.

[17]王荣,李文文,王研,等.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J].中国畜牧兽医,2014,41(2)∶35~39.

[18]高存福,秦建华,赵月兰,等.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RTPCR 检测方法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7(3)∶1~4.

[19]魏伟.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临床血清学调查[D].东北农业大学,2009.

[20]吴歧海.牛病毒性腹泻的防治[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8(7)∶47.

[21]王珂,师新川,赵建增.免疫与净化∶防控牛病毒性腹泻病的关键[J].中国乳业,2016(6)∶50~53.

[22]张光辉.河南省肉牛规模化养殖场牛病毒性腹泻的诊断与防制技术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4.

[23]杨尤坤.牛病毒性腹泻的中药复方治疗[J].湖北畜牧兽医,2013,34(2)∶58.

[24]王味,徐洪,冉龙文.探讨中药复方用于牛病毒性腹泻治疗的疗效[J].中国动物保健,2017,19(5)∶67~68.

[25]郑小华.中药复方治疗牛病毒性腹泻的临床效果观察[J].河南农业,2016(5)∶56.

[26]孙耀华.犊牛流行性腹泻病及其综合疗法[J].黄牛杂志,1995(4)∶77~78.

[27]范玉昌,崔东升,谷雁秋,等.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防治[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0(22)∶97~98.

猜你喜欢
病毒性兽医黏膜
中国兽医协会第九届兽医大会
牛病毒性腹泻病特征、诊断与防治研究
我是兽医志愿者
Tiger17促进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兽医改行搞发明
兽医
急性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及治疗效果观察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窦黏膜脱垂10 例临床效果报道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癌诊疗中的应用
82例后壁黏膜完整隆凸阴道缩紧术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