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有平
(云南省会泽县扶贫办 654200)
青贮饲料是指通过微生物发酵技术处理饲料,使其能够长时间保鲜,并保留青绿饲料的营养。青贮饲料因其营养丰富,多汁等特点,在畜牧业养殖中十分常见。青贮是一种能够有效利用饲草资源,保留作物营养,并且简单易实施的饲料处理技术。此外,青贮饲料的适口性好,气味香甜,能够有效促进家畜采食,同时青贮饲料具有促进消化液分泌的作用,能够较好的提高饲料消化率。
青贮饲料的制作原理是将青饲料切碎后置于密闭的环境中,使青饲料及其汁液发生厌氧发酵反应,此时能够产生大量的乳酸菌,乳酸菌作用于糖分,将其转化为乳酸,使饲料的酸度增加,当饲料的pH值<4时,酸性的环境能够抑制杂菌等有害微生物的繁殖,进而延长青绿饲料的保存时间。
青贮饲料制作的第一个阶段为新鲜植物的呼吸作用,刚收割的青绿饲料通过未完全死亡的细胞进行有氧呼吸,此过程有热量释放,有利于乳酸发酵,但不宜有太多空气,防止温度过高导致饲料腐败,因此,需要将青饲料压实。第二阶段是微生物作用阶段,刚刚收割的青饲料中有害菌的含量高,乳酸菌的含量少,青贮的头几天,有害菌活动较为频繁,待O2消耗殆尽时,乳酸菌开始繁殖,产生大量乳酸,抑制有害菌的活动。通常情况下,青贮的第6d左右,饲料中的微生物含量最高,乳酸菌占大多数。17~21d时,大多数微生物都消失,仅剩乳酸菌和少量酵母菌等。青贮的第三阶段为制作完成阶段,此时的青贮饲料具备长时间保存的特点[1]。
青贮需要一定的设备,并且要选择良好的地点进行青贮。首先,对于青贮地点的选择,应该是土壤坚硬,地势高,便于排水,附近没有水源的地点,并且离养殖舍较近。用于青贮的建筑可以是地窖、壕沟、青贮塔或青贮塑料袋。根据不同的养殖场所,地势特点以及饲养规模选择合适的青贮建筑。其次,青贮设备要坚硬牢固,密封性能良好,同时内壁光滑,最低点要高于地下水位,防止渗水影响青贮质量。
青贮原料的收割和切碎是影响青贮原料质量的主要因素,在收割时要考虑营养成分以及单位面积产量。同时确保含有足够量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和水分,有利于发酵。青贮原料的切割根据不同种类进行确定,通常含水量低的牧草,切割的较短。少量的牧草可以使用铡刀切割,如果牧草量大,则需要使用切割机。
水分是青贮过程中保证乳酸菌正常发酵的必要因素之一。水分含量的多少直接影响青贮饲料的质量。水分含量过高,青贮饲料容易结块以及损失养分。水分含量过低,原料不易被压实,使空气的含量增加,致使饲料腐败。不同品种的青贮原料,适宜的水分含量有所差异。乳酸菌在水分含量65%~75%时最为活跃,如果原料为豆科牧草,含水量65%适宜。如果原料质地较粗硬,应增加水分含量,反之,柔软多汁鲜嫩的原料适当降低含水量。
糖分是青贮过程中乳酸菌发酵的物质基础,为了保证乳酸菌的大量繁殖,青贮原料中的含糖量有特定的标准,通常含糖量不得低于鲜重的1%~1.5%[2]。实际生产中,含糖量要明显高于最低标准以保证青贮饲料的品质。根据含糖量的多少,可以将青贮原料分为三个等级,禾本科牧草、玉米、高粱、甘薯藤等易溶性碳水化合物的含量适宜或较高,适合青贮。苜蓿、大豆、豌豆、马铃薯茎叶、紫云英等,碳水化合物含量少,应与上述适合青贮的原料混合使用。南瓜蔓、西瓜蔓等含糖量少,不能单独用作青贮原料。
密封性是青贮能否成功的关键。在将青贮原料切割后,要立即将其装入青贮窖,并且随时切随时装。原料尽可能切短,有助于压实。在装入青贮原料后,及时密封窖口,并在顶部覆盖塑料膜和泥土,帮助残留空气排出,防止O2含量过高,产热量高导致的青贮失败。
青贮温度过高会使部分养分损失,同时温度也是影响青贮时间的主要因素。温度小于35℃时,发酵时间为12d左右,35℃~45℃时13~20d,温度大于45℃以上时为17~22d。主要是因为乳酸菌在19℃~37℃下最为活跃,温度过高会抑制乳酸菌的活动[3]。青贮温度受封口时的温度和有氧呼吸产生的热量影响。封口时温度过高会影响青贮饲料品质。
青贮饲料制作完成使用时,要检查饲料质量,通常质量优异的青贮饲料呈绿色或黄绿色,湿润紧实,有光泽。取用的方式不正确也会影响青贮饲料的质量。每次取用的面积不宜过大,自上而下取用,取用后及时封闭,加强青贮饲料的管理,防止在太阳下暴晒,雨淋和结冰。
优质青贮料眼观为青绿和黄绿色,有光泽、湿润、紧密。封窖后,要随时检查,发现异常情况(如下陷、渗漏)应及时处理,在窖口的四周设排水沟防止水浸。
青贮技术是目前畜牧业生产中的一种常见的饲料处理技术,操作简单,但需要注意的事项很多,因此,在制作青贮饲料时,要充分考虑其影响品质的因素,以保证青贮饲料的质量。